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实践探索 “十进村”:一种向农村灌注先进文化的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先进文化论文,进村论文,建设和谐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深层含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从根本上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良好的精神文明,二者缺一不可。通俗地说,就是让农民既生活得富裕,同时还要生活得美好。因此,关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政策、措施,都必然包含着建设新农村文化这一深层主题。文化建设不仅是文化事业分内的事,更是一种经济社会文化统筹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不仅要解决农民急需的文化需求,比如农民子女上学难、学技术难等问题,更要在所有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体现、运用先进文化的理念,维护和保证农民的各种文化权利,帮助农民重建政治文化信仰和新道德观念。这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经济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相对缺少现代科技文化信息,生产观念落后,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注重对农村进行有效的文化灌注就是非常必要的,而文化灌注不仅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直接进行,更可以通过一些细微和实在的工作体现出来。这里,山东省阳信县的经验值得关注。
山东省阳信县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是传统的农业县。总人口43万,农村人口占到了37万,其中还有回族人口1万余人,属于欠发达地区。前几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不稳定,全县经济发展缓慢。为此,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农村进行了深入调研,他们总结出的教训是,农村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穷,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文化事业滞后等这些农民急盼解决而依靠自身力量又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制约全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于是,阳信县委、县政府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论证,确立了以工业化思维、城镇化思路、市场化手段谋划农业和农村工作,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十进村”行动。“十进村”的内容是:富民项目、致富信息、科学技术、自来水、柏油路、有线电视、医疗卫生、民主法制、先进文化和机关干部进村。县委、县政府的这一决策,意在探索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力求在欠发达地区走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路子。“十进村”行动的实施,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一条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它的内容涵盖了科技、制度、法制、道德等先进文化理念,像10根管子,将先进的文化理念向农村进行全面灌注,在点滴事务中,在农村获得生产发展、农民获得经济实惠的同时,使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开始产生变化。
首先,阳信县把发展生产的“富民项目进村”等经济建设内容作为“十进村”的首要内容,夯实了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促进着农村生产关系的转变。
阳信县通过鼓励农民招商引资,引导经济能人、在外务工人员和工作人员领办创办工业项目,同时要求农村所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必须无污染、无危险,必须能够致富群众。围绕富民项目进村,县委、县政府依托本县已有的鸭梨、肉牛、皮革、粮棉等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引导村级项目加快扩张,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农”字号文章。同时,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强力推进致富信息和科学技术进村,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劳动力转移。
这些举措的意义在于突出建设以农村为本位的新农村。当前我国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商品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许多农村远离发达的城市,生产方式落后,农村社会因为人财物流出导致相对衰败。在大量劳动力无法完全转移出去的情况下,在村庄内引进富民项目、做大做强村级企业,改变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是脚踏实地的做法。本地已经拥有固定投资10万元以上的村级项目404个。县里向全县4万名在外务工人员、1.4万个工商大户发出一封公开信,要求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种方式为家乡招商引资、上项目作贡献。选派150名优秀村支部书记或经济能人到外资企业密集区挂职招商。目前,通过这些措施,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005年提高到3450元,2006年上半年人均收入 1798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0元。
我们认为,让无法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加入到各种工业生产活动中,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方式,而且是身份的改变,更是新的生产关系和价值观念产生的开始,甚至家庭关系也由此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温店镇小司村的瑞鑫集团是“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吸收了附近几个村的劳动力1.2万人,因此村里办了幼儿园、养老院及各种服务设施与之配套。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村办幼儿园里快乐地玩耍,青年妇女在瑞鑫地毯厂的织机上飞梭走线,甚至不少老大娘、老大爷也在纺线车间安详有序地劳动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富民项目虽然在数字上有限,但它对农民精神的影响却无法估量。
其次,“十进村”行动,改善和优化了农村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
农村的村社一级组织,是重要的单位,是农民生产、生活和娱乐三位一体的管理机构,直接决定着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秩序。由于种种原因,村社级的工作过去只流于“催粮催款”,农业税取消以后,村级组织基本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威信也不如从前,而该管的事却没有人负责,各种问题矛盾也是摁下葫芦浮起瓢,农村的管理一度处于混乱状态,致使一些黑恶势力蠢蠢欲动。县委、县政府对此毫不手软,坚持“露头就打”,保持了大环境的净化。同时通过“十进村”行动,给基层组织一个“抓手”,重新激活了村级管理组织。首先发动村民对村干部进行了改选。被选出的村级干部一般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人品正,威信高;第二,致富能力强,有一定资产,是村里公认的“能人”;第三,肯吃亏,能吃苦,愿为大家服务。在“十进村”行动中,这些村级组织发挥了联络、指挥、组织、协调等多种作用。特别是在进行自来水、柏油路和有线电视进村工作时,因为这三大民心工程牵涉到每家每户,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化解了许多矛盾。村级组织的威信逐步提高,农村的管理工作开始归位。在制度上又有所创新,如许多村庄设立了“民主议政日”,以定期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的方式对本村的财务、政务等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大为提高,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民族团结、村庄和谐正在成为新风尚。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出台了本地的“乡规民约”,新的农村社会生活秩序开始重建。
再次,新的生产观念和文明观念的推进,凝聚了人心,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提供精神资源。
在“十进村”工作中,阳信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为农民服务、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作为贯穿始终的工作,源源不断地向农村输送精神食粮。村容村貌的改观直接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升,更给人的精神面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在我们所到的每一个村庄,村口都张贴着民主法制、科普宣传栏和本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村规民约等内容,有的村还把获得市级、县级文明家庭和先进个人的名字张榜公布。村里建立了远程教育网络接收站,依托远程教育,提高村民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致富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教养、有道德的新型农民。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树立了良好的文明风尚,也让农民从中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致富技能,接触和认识了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一些良好的村规民风正在形成,陈规陋习被摈弃。对于阳信这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更有意义的还在于凝聚各族人民的人心,引导各族人民群众认识到各民族团结、稳定、和谐,是奔向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比如,回族群众有饲养、宰杀牲畜的传统生产方式,现在,为了多养些牲畜,政府号召回族兄弟“赊牛”给汉族兄弟饲养,年终时按实际收入分成。经济上的往来带动了其它方面的交流,回汉民族兄弟结成对子、互相帮助的感人事例,在阳信传为佳话。在共同利益前提下,他们加深了了解和友谊,矛盾和龃龉明显减少,即便有,也被很快化解,没有酿出大祸。
最后,“十进村”工作的推进,使先进文化理论具体地在“十进村”行动中体现出来,增强了农民对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
“十进村”所做的,都是农民热切期盼的,而且是一般农户没有能力完成的项目,现在,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动员了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实施,采取市场运作方式,不向农民强行摊派一分钱。而且,县里还专门派驻机关干部进村,协助村里开展工作。因此,农民得到了实惠,十分认可和支持县里的工作,并与各级干部建立了密切联系,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参与、主动配合的浓厚氛围。在“十进村”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又建立了保证此项工作继续深入的长效机制,以保证党的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惠及全县每一个农户,每一位农民。这些举措使农民加深了对现代化的认识、对新农村的理解,看到了农村和自己的价值,也更加深了对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认识、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农村的未来和自己的前途又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十进村”虽然不是高头讲章式的宣传,却比宣传更深入人心。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出,阳信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十进村”的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一项创造性举措,是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成功探索。它的文化意义就在于,把农村发展视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统筹、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从解决农村最迫切、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在农村灌注全新的文化理念,通过这些看似寻常的举措,真正激活农村的潜力,激活农民的精神,重建乡村社会秩序,为新农村的进一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而言,这十项工作的开展,还只是建设新农村的第一步,但这个开端的方向是正确的,坚持不懈地开展并且发扬光大,将对农村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应该注意的是,“十进村”是政府主导的,动员社会参与的方面还不够广泛。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当农民的基本需求解决之后,下一步必须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下功夫,这就需要动员、开发文教和科技等资源,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和引导,使整个“十进村”行动的意义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整合和提升。在全县形成一种团结务实、繁荣兴旺的工作氛围和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