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庆瑜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灯湖小学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它不仅是教育的第一个衔接环节,关系到整个教育过程的连续性,更关系到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持续不断的健康的发展。当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他们越来越成为家庭的核心,成为家中名副其实的“小公主”、“小王子”。这容易使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自控能力差等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二胎政策的放开,当惯了“小公主”、“小王子”的孩子的专宠受到冲击等一系列问题也应运而生。
(一)所处人际关系的改变
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周围的关系人物由如母亲般的幼儿园教师变成了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一年级班主任。在幼儿园中,幼儿园教师扮演者学生“学校里面母亲”的角色,对学生细致关怀,呵护备至。而在小学,学生面对的却是要求严格并且有较高学习期望的教师。对待同一问题,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案例:陈同学今天有些感冒,早自习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冒药交给老师,老师用方便杯冲好后叮嘱其喝下。在幼儿园中,教师将学生“抱在怀里”并且“哄着吃药”,在白天的活动中对学生特别照顾。但是反观小学,学生在早自习趴在桌子上面时,教师要求学生坚持端坐,与幼儿园阶段的待遇有很大不同。另外,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后脱离了原先熟悉的伙伴,需要面对新的同学,重新建立同学关系,寻找在新群体中的自我价值并且被他人所认同。
(二)学习方式的不同
幼儿园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游戏以及活动的方式来学习,而小学生主要是班级授课制,教师进行正规的学科教学。 小学的课堂上从始至终都是学生在座位上听讲,教师在讲台前讲课,师生间的互动仅限于教师针对课文的提问。对比幼儿园学习方式,全程以轻松简单的游戏为主来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在课堂中不同的学习方式会造成落差。
(三)作息时间的变更
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起居比较繁杂,基本以保育为主,而且为了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大班的作息时间和小中班区别也不是很大。学生在进入小学一年级后,作息时间有很大变动:学习的时间大幅度增加,而游戏和活动时间大幅度减少。学生在较长时间的课堂当中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会出现东张西望,做小动作等现象。
(四)行为规范的差异
通常在幼儿园中被认为成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比如上课喝水、上厕所、说话、玩玩具等,在学生升入小学以后都可能不再被重视甚至被否定,学生的感性认识也逐渐被理性认识所取代。在刚开学的时候,观察到这一现象: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中随意走动,而且要求去卫生间后被教师阻止。但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随时去卫生间。升入一年级后,学生在上课期间,坐姿要求端正,不能随便说话、发言需要先举手、学习用品摆放整齐、保持书本清洁、上课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长接送等,这些规定都纳入到学生的一日行为规范当中,和学生在幼儿园中的规范有很大的区别。
小学一年级学生从入学到适应正规的小学学习生活是一个逐步从熟悉到内化的过程,本班孩子升入小学后,及时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措施,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入学适应。我采取的策略如下:
(1)布置班级环境,让学生“一见钟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班级文化说到底是在创设一种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既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干净整洁、热情洋溢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及家长第一次步入校门就感到温暖亲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安抚学生初入小学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使学生放松心情,产生愉悦、喜欢的情绪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民主交往氛围,衔接儿童主要关系人断层
教师是实施“入学适应教育”的主体,在实施“入学适应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教的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多采用故事、谜语、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引领学生或动手操作、或同桌交流、或直观演示,不断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3)贯穿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衔接儿童行为规范的断层
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为此,学校把开学第一月定为“习惯养成月”,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并且把习惯养成教育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校从一年级学生入校的第一天开始就着重培养良好习惯,以养成良好习惯促进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以养成良好习惯促进一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把习惯养成教育深入、扎实的开展起来。
第一周入学适应教育的主要目标:引领学生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新的规章制度、新的集体生活、新的课堂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体验。即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重点进行行为规范训练,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具体落实。
第一周入学适应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认识学校,熟悉校园环境。知道自己是哪个班级,能找到教室和办公室位置。第二,认识任课教师,认识同学,能与任课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和游戏活动。第三,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及课堂学习规范,使学生做到守秩序、讲文明、有礼貌。第四,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的自理能力。学会站队集合,学会走放入学队,学会如厕,学会按规定做好课前准备,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及书包等等。第五,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注重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并根据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第一周入学适应教育实施的主要形式:利用儿歌,学习行为规范,培养良好习惯。儿歌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把习惯常规的要求寓于儿歌之中,通过诵读儿歌,渗透好习惯培养。我们一年级组所有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需要养成的行为规范,把方方面面的常规要求编辑整理成了常规训练儿歌。如上学歌、放学歌、课前准备歌、上课听讲歌、上课发言歌、读书姿势歌、写字姿势歌、课堂作业歌、课间活动歌、路队集合歌、上下楼梯歌、环境卫生歌、文明礼貌歌等等。
第一周入学适应教育落实的具体措施:班主任与各任课教师协商,进行学科整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各学科均以培养良好习惯为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以训练常规为主,使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熟悉环境、熟悉教师、熟悉同伴、熟悉规章制度、熟悉正规的课堂学习。
(4)注重多元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以批评教育为辅
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管理及评价,学校实行了“四卡三星”制度。“四卡”涵盖了学生学习、常规、品行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包括纪律卡、助人卡、活动卡、学习卡(学习的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关于学习方面的情况,如倾听是否专注认真、表达是否完整流畅、阅读是否定时定量、书写是否规范认真、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会不会与人合作、能不能提出质疑等等)。集齐四张评价卡,兑换一颗铜星奖章,集齐三颗铜星奖章兑换一颗银星奖章,集齐两颗银星奖章,兑换一颗金星奖章。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形式也力求多种多样,主要进行同桌评价及小组评价,辅以个人评价。这主要是因为,对同桌或小组进行评价时,学生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监督,能促进学生的自我约束,这也是学生有“集体归属感”的表现,能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及入学适应。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同伴接纳程度,使学生尽快建立起“集体归属感”,从而“自觉从众”,主动严格要求自己向大多数同学看齐,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自觉自主的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 5)家校互相合作,形成强大教育合力,衔接儿童期望水平的断层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生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就会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 5+2≥7。而要是学生家长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就会互相抵消,使 5+2<7,甚至 5+2=0,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要让学生家长理解学校和教师,支持学校和教师,配合学校和教师,就需要和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多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为此,我们班建立了班级 QQ 群、微信群,方便与家长的及时联系。
连续两年跟一年级孩子不断磨合,让我意识到针对他们的问题,决不能操之过急,仅有严格要求是不够的,还要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视这一环节的教育,缓解衔接的坡度,让幼儿快乐入学,是每个教师和家长所共同期望的,让我们共同祝愿每位已经踏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早日适应小学生活,快乐成长!
论文作者:邹庆瑜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学生论文; 三星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论文; 学校论文; 行为规范论文; 评价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