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增值型内部审计构建要义——与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相辅相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义论文,相辅相成论文,企业文化论文,企业制度论文,内部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IIA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作用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这个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与方式,为内部审计自身发展作出了有效的定位。然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推广其功能的过程中,可能会威胁到自身独立性,并且与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冲突。之前学者有关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增值”功能方面,但是如何解决增值所带来的冲突,鲜有涉及,但这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构建“和谐+增值”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一种可能的途径。内部审计置身于企业环境当中,除了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环境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结合环境决定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方面着眼,分析三者之间的两两关系,以及内部审计与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制度与文化的规范与影响下的行为选择,化解各方冲突,并构建内部审计、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三者共同增加企业价值的和谐稳定三角结构,形成有效的企业价值增值路径,从而为内部审计自身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二、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一)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在发挥其增值功能受到多方面制衡,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自身独立性要求、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Wilson and Wood(1985)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对其提供增值服务等问题的看法,被调查对象中,62.3%表示内部审计的多重身份给工作带来了困难;71%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事公司管理类咨询工作,但也有16.9%的人认为咨询削弱了独立性,14.3%认为咨询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Zanzig(1998)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被审计人员往往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影响其独立性评价。Rittenberg(1999)、Flesher和Zanzig(2000)等学者经研究都认为内审人员应当且能够在咨询和提供独立性评价方面取得适当的平衡。随着管理者支持的加强,内审的咨询作用将得到更好地发挥,这一趋势正逐渐明显。内部审计发挥其增值功能,扩大其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独立性的制约。内部审计增值目标与职能扩展要求独立性相对弱化,而弱化的独立性又会限制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和增值目标的实现(孙丹,2003)。另外对于企业来讲,追求企业价值的过程就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博弈的过程。除了内部审计之外,投资者、经营者、雇员、供货商、承销商、客户以及社会各相关组织团体或个人都是企业这个庞大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心理、工作关系、利益以及认知上的冲突,不同的利益主体根据自身所处位置、环境以及掌握信息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必然受到这些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牵制。处于信息劣势的客户需要内部审计提供确认服务,而处于信息优势的客户则更希望内部审计提供咨询服务(崔璐璐,2007)。只有明确各利益主体的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恰当的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内部审计在推行其价值增值功能的过程中面临着上述问题,使得企业构建和谐内部审计十分必要。
(二)内部审计“增值+和谐”的途径 国内外有关内部审计增值的选择途径研究,大多集中于内部审计在评价并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以及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等方面(王光远,2003),内部审计应当为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提供优秀的内部审计产品和服务,强调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功能并重,对如何协调确认与咨询功能之间的矛盾做出了研究(黄秋菊,2007)。一些学者认为,恰当的内部审计应当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每一个链节,并降低链节间的协调成本。价值链上的内部审计对各项作业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协调进行评价,并通过控制、评价使得各项活动趋于优化(廖桂花,2007),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能够积累许多有关企业的全面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非常熟悉,使得他们还可以在企业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张涛,2008)。这些研究尽管提出了内部审计在增值途径选择方面的具体方式,但是鲜少考虑到内部审计在拓展自身的增值功能时,可能带来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冲,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展可能与企业的要求相悖。作为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必然受到企业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如果与企业资源和环境不适应,必然给企业带来过多的冲突,那么其增值功能必定受到削弱。只有内部审计与企业资源及企业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强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理论主要是以迈克尔波特(1980)的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与沃纳菲尔特(1984)的资源基础理论(RBT)。上世纪60-80年代,人们始终认为外部环境是公司获取成功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公司只有在实施了适用于宏观及行业和竞争环境的战略后才能获得超额利润。企业环境有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环境决定论强调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然而外部宏观环境往往是不可控的,企业只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才能获得价值,而内部微观环境则大多属于企业可控范围内。企业要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尽量地平衡内部环境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必然也要与内部环境的其他各个方面保持适应。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对于环境的相关说明比较具有代表性: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和谐发展必须要与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特点相适应。“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取胜的关键力量不是来自于有吸引力的市场领域,而是公司卓越的、专有的、难以仿效的、可持续提高的战略资源与核心竞争力。21世纪的外部环境要素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也越来越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战略要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即使改变的行为也是难上加难,唯有企业利用其独特的资源和特有的核心能力来形成竞争优势,制造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超越的障碍,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企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财务资源、实体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和无形资源(技术资源、声誉资源等),内部审计可以提供有形的人力资源,也可以帮助形成无形的企业声誉;企业卓越的内部审计还可以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三、内部审计、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架构解析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是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他在1981年4月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写到:“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荷兰组织行为学家霍夫斯泰德(Greet Hofstede)认为组织文化由四个部分所构成:从表面到深层依次为符号系统、推崇的英雄形象、礼仪和价值观。占德干、张炳林(1996)运用香港中文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Kwokleung和Harty Triandis所设计的《中国价值倾向调查表》,对大陆四个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将霍夫斯泰德所构建的企业文化理论沿用到中国企业当中,认为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工作价值观、儒家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实践的综合。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所下的定义,多是以企业价值观体系为基础,强调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以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为体现和反映,同时与企业的经营哲学,管理行为相联系。关于企业制度,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义。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有将企业制度定义为企业的产权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统称;有的认为企业制度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或流通的经济单位所藉以运行的一整套组织管理制度体系;还有学者认为企业制度象征着企业筹资设立和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包括企业的法律地位、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是企业中各种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另外有学者将企业制度简单定义为企业组织行动规范模式,这些规范模式体现了企业组织在社会系统中所承诺的制度化的社会角色及其社会功能,为企业组织内部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角色互动与功能整合提供了一种共享的行为规则,等等。在以上学者定义的基础上,可以将企业制度的内涵划分为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以及基于代理理论的企业管理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各种规定、规则和行动规程的统称。在威廉大内看来,文化可以部分地代替发布命令和对工人进行严密监督的专门方法,从而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发展工作中的支持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Ronald Coase)认为,企业文化自然地隐含在企业主所具有的对资源配置的指导职能之中,降低或提高管理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交易费用,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而诺思在强调文化的重要性的同时,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是减少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它的经济性质主要表现在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省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的工具。用制度规范来监督雇员的行为必然提高成本,而企业文化能够在团队中形成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在企业与雇员的博弈中简化决策过程,最终减少对抗性选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并非是作为企业制度辅助调节作用而存在的要素,它与企业制度始终并行不悖、共同发挥其经济功能。企业制度强调了企业管理工作的理性化、程序化与标准化,一味地强调制度会使得企业管理重物质、轻精神。制度如果没有变成一种文化,其制度成本就高;反之,则制度成本下降。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但是文化管理也替代不了制度管理的强制性作用。企业文化应以其“柔”克企业制度之“刚”,将企业的软约束和硬约束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企业文化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群体意识、价值观、行为以及企业经营哲学的集中体现,在企业的组织体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在正确的经营思想、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指引下,以优秀的产品、服务、经营理念取得竞争优势,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企业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内部产生坚固的凝聚力,为内部审计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内部审计在这种文化的引导、激励与协调下,能够避免其发挥其增值功能可能带来的与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而“和谐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创新其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审计方式的过程中,也能够较好地协调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求-服务关系。另外,从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来说,企业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是为了追求卓越,这种文化的熏陶使得内部审计部门要求自身也追求卓越,从而更好地为企业追求卓越做贡献,增加企业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和谐发展,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功不可没。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文化的发展,是维护企业文化的一道强有力的防线。内部审计人员正直、诚实、客观的性格能够取得公司的高度信任,道德操守得到公认,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内部审计还有助于推广企业愿景、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人才观、市场观等企业文化,未来可能对企业战略规划、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干部、员工进行审计与内控相关的培训来宣扬企业的审计文化与技术,对新员工、公司新聘任干部进行“纪律守则”课程培训和管理政策的宣讲与座谈,这些教育活动有助于其他部门了解企业的管理控制理念和内部审计的工作,并在今后审计工作中大力支持其顺利开展。同时,经常性审计文化教育活动也能够为审计部门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获得自身胜任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审计人员的自我实现,这是追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最高标准。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其职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代理成本,改善企业流程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这种内部审计的综合职能,日益需要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殊途同归,为现代企业的价值增加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和精神支柱。
(三)企业制度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一样,都是企业环境中的主要元素,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以及实施控制的自觉性,而企业制度则对员工的控制行为具有强制性作用,同时作用于内部审计等监督部门自身。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尽管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内部审计要求不同,但是规模越大、管理体制越复杂的企业,就越需要健全的制度和完备的内部审计,健全的企业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企业制度中基于代理理论的企业管理制度下,企业所有者控制结构不同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质和形式也不同;而在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下,不同的组织,委托人和代理人追求的目标很可能不同甚至相悖,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提高而且侧重点多变。另外一方面,企业制度对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界定与规范,为内部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依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部审计开展工作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为内部审计的和谐增值提供支撑,二者共同为增加企业价值做出贡献;同时,审计培训制度与培训计划为审计人员提供了胜任能力保证。这些都在制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从而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以及审计质量。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对受托经济责任起着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可以强化以权责分明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政策及制度是企业制度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也是完善企业制度的过程。同时,内部审计在发挥其咨询功能时,与其他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充分了解其他部门的运作,可以主导建立起一系列企业级制度、政策程序以及与审计相关的执行程序标准等,为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内部审计除了在企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起着强化制度的作用,还能够为制度遵循程度保驾护航;另外,内部审计往往通过提供的制度改进意见和监督威慑机制,促使其他部门更加自觉的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并更加积极地推进部门政策的有效实施,这是一种自我改进。内部审计在其他部门积极追求自我改进的过程中,无形当中推进了企业制度的贯彻实施,减少了企业制度的执行成本,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增值。以上这些均表明,推广“和谐增值型”内部审计与完善企业制度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是并行不悖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内部审计三者和谐发展,形成和谐稳定的三角架构,其促使企业增加价值的路径如(图1)所示。
四、结语
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卓越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都可以帮助企业形成其核心能力,甚至成为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加企业价值。这就使得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内部审计在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过程中是殊途同归的。而内部审计如果要发挥“和谐增值”的功能,必然要与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形成和谐的统一,顺应企业文化、制度,并有效的改造企业文化与制度。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的软约束以及健全规范的企业制度环境的硬约束,能够更加有力的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审计质量,为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的过程中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内部审计自身“谨慎性、客观性、独立性”的要求能够使得其他部门重视内部审计的权威,促使其自觉地遵循企业制度,依赖企业文化,并强化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内部审计的优质服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审计、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在卓越的企业文化与制度环境下利益趋于一致,为企业赢得和谐增值与可持续发展。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企业价值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理论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利益相关者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