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商业集群研究现状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现状及论文,启示论文,国内外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商业集群的内涵
日本流通学者石原武政教授 (2000)认为,所谓的“商业集聚”是指若干商业者集中于某个区域的状况,商业街和购物中心就是商业集聚的代表。商业集聚通常是指那些以顾客的相关购买商品为中心,而经营品种又稍有扩展的专业店的集合。商业集聚中各商业者之间是以竞争和互补为前提而确立的一种依存关系。
国内学者吴小丁教授(2006)认为,商业集聚是不同业种业态的商业设施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为消费者提供综合购物和消费机会的区域。商业集聚小到集市、自由市场,大到城市中心商业区、商店街以及购物中心。郊外型购物中心叫做“管理型商业集聚”,其他的叫做“自然形成的商业集聚”,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蒋三庚(2005)认为,商业集群是指大量相互关联密切的商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一定区域内商业网点密度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商业经营场所。从理论上讲,商业集群只是产业集群现象的特例。从模式来讲,商业集群属于水平型的产业集群,即由经营同类商品、互补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聚集形成。商业集群可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团组块状形态。比如,义乌小商品城,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集群。第二种是沿街条状,一般称为商业街或专营商业街。比如著名的日本东京秋叶原家电一条街,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商业街。第三种是分散多点形态。它是分布于人们居住区、交通干道沿线的便利店、服务店等。唐建民(2005)认为,商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益密切关联的多种商业经济主体、多种功能商业活动以及多种商业经济关系的集合,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基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链分工的相关利益者聚集体,它们是一种贴近竞争者的竞合关系,其存在形态包括常见的商业广场、购物中心、商业街、步行街等。商业集群体现了集群内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城市管理者、房地产商、店铺所有者和店铺经营者)。武云亮(2004)是国内对商业集群研究较为系统的一位学者,他认为,商业集群是指商业企业(主要指直接以货币媒介商品交易为专门职能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以及金融、餐饮、储运、信息咨询等服务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一定区域内商业网点密度和专业化经营程度很高的商业经营场所。从集贸市场到各类批发市场,从小商品城到大型购物中心,从商业街到商业中心区等,都是商业企业集聚的地方;其中有些已从起初的商业企业“扎堆、聚集”变成了具有分工协作以及明显的商业区位品牌效应的商业企业集群。他认为,目前我国的许多批发市场、商业街等只是集聚,而不是真正的商业集群。商业集群体现了商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了地区商业和繁荣,带动了关联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地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商业集群是经济全球化下具有竞争活力和优势的新型网络组织,为解决商业领域的“马歇尔两难”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夏春玉教授(2003)认为,购物中心是一种全新的商业聚集形式,购物中心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特性。从严格意义上讲,购物中心不是一种商业业态,而是一种有计划地实施的全新的商业聚集形式,有着较高的组织化程度,是业态不同的商店群和功能各异的文化、娱乐、金融、服务、会展等设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有计划地聚集在一起。它通常以零售业为主体,目的在于迎合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效率和消费价值,使消费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既享受到消费的方便性、安全性、快捷性、舒适性,又能满足消费的趣味性、丰富性、综合性、可选择性,获得更大的消费效用。
二、商业集群的运行机理
日本流通学者石原武政教授(2002)曾对商业集聚的运作机理作过详尽的论述。他有如下观点:(1)表面来看同业种店铺相邻选址,似乎会因竞争激烈而减少各店铺的客源,但实际上,同业种集聚内客流的增加量,要超过竞争激化引起的顾客减少量。在这种情况下,同业种店铺集中选址,可大大降低消费者的搜寻费用,也可减少去店铺的移动费用以及购物所需的时间费用。由于消费者费用降低,在商业集聚内选址,便有可能促使顾客数量不断增多,并超过竞争激烈引起的顾客减少的数量。这正是古玩街、社区商店街、家电街、时装街等多种形式的同业种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同理,这种集聚的经济性同样体现在不同业种的集聚上,不同业种集聚的波及顾客和乘数顾客要多于同业种集聚的情况。(2)解决消费者所需要的相关购买商品的种类大大超过了供给方力所能及的范围的矛盾,其最佳办法就是零售业形成商业集聚。商业集聚地内的商业者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从经营技术方面来看,专用店虽然遵循了.买卖集中的原理,却未必能满足消费者的相关购买需求。也就是说,当专业店的经营品种少于消费者的相关购买商品时就很难单独选址。套用买卖集中原理来讲,专业店与供给方的技术条件相对应,而商业集聚则与需求方的相关购买商品相对应。(3)商业集聚内店铺对外部的依存关系,是商业集聚成立的本质。综合零售商只把一部分依存关系内部化了,外部的依存关系依然是必要的,把这种依存关系内部化推进到极致的表现形态便是郊外型购物中心。郊外大型购物中心在开发者或管理公司的指挥下,以统一的定位,向有经营欲望的商业者招商,形成商业集聚。郊外型购物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作为伙伴型商业集聚而成立。郊外型购物中心采取内部统一管理,对自然生成的商业集聚的局限提出了挑战。因此,严格地说,郊外型购物中心只可在既不能缩小也不能扩大的给定空间中行动,这也是与自然生成的传统商业集聚基本的区别。
Krugman,Masahisa Fujita,Anthony J.Venables(1999)对基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购物区的形成以及商店的集聚现象作了模型化分析,他们认为,在这之前的关于空间的经济学理论,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明确说明市场结构,那种存在收益递增时的市场结构。Krugman等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条件下,经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认为,城市中心的出现主要依赖于经济人之间非市场相互作用 (外部性)的存在,最典型的是高活动水平的中心商务区的出现。在现实世界中,经常会观察到出售相似商品的店铺(如时尚服装、餐馆、古玩等等)的集聚。它们的集聚力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市场相互作用而产生。但是,在出售不同种产品的企业的连续域之间的垄断竞争中, Fujita(1986,1988)认为,每个企业都认识到它的最优选择(区位和价格)依赖于它所供给的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身又依赖于消费者的分布,这就说明消费者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选择。反过来,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区位和消费)又依赖于企业的整体分布情况。这是因为不同的企业销售不同的产品,而消费者又偏爱多样性;所以,他们购物活动的分布是跨区的,他们购物的旅行轨迹是随着每个区位提供的产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在两种分布之间产生了空间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需要通过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竞租函数的相互影响来解决。同样的观察也适用于企业和家庭间的消费品交易(Papageorgiou and Thisse,1985)。这种相互作用最典型的空间布局结果就是:一个区域集聚了所有的企业以及部分消费者,这个区域又被两个居住区所包围。这些企业出售不同的产品,因此这些产品的价格略高于边际成本,这使得企业间可对土地进行竞争以更接近消费者。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正的利润,企业也就没有动力去接近它们的消费者,而集聚也就会消失了,这些分析说明了不完全竞争是如何通过市场作用产生集聚的。
国内学者吴小丁教授(2005)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商业集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影响消费者对商店进行空间选择的诸种因素,可以用哈夫模型来表示。具体分析如下:
i地点的消费者要在几个商业集聚中选择出一个,这就要通过对商业集聚吸引力进行比较,给出一个概率。即,现在i地点的消费者选择商业集聚j的概率可由下式得出:
即,根据这个模型,某消费者选择商业集聚j的概率,等于商业集聚j对该消费者的吸引力除以可能选择的所有商业集聚吸引力之和。这便是著名的哈夫模型。
有了该消费者选择商业集聚的概率后,再乘上i地点的消费者数,便可得出从i到j的选择者数,再把各地点的选择者数累计,便可得到商业集聚j所吸引的消费者数。现在假设地点i的人口为,商业集聚j所吸引的消费者数
,可由下式算出。
在这里之所以根据参数决定卖场面积和距离阻力的比重,是因为它们对消费者选择商业集聚的影响力因不同商品、不同地域而有所不同。例如距离阻力,很显然,方便品比选择性购买品大;农村比市中心大。因此,为了预测准确,在调查时点上,要通过其他途径推定参数。
三、启示
1.从以上商业集群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众多学者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商业集群作了些零散的分析研究,并没有从商业集群的本质出发作综合的概括。作者认为,商业集群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城市商业(城市发展)的缩影,是地区商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是节省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休闲)的购物场所,是能产生明显空间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商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佳场所。商业集群从集贸市场到各类批发交易市场、从小商品城到大型购物中心、从商业街到商业中心区(购物中心)等,都是商业企业集聚的地方,也是充满竞争的商业经营场所。商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发展的主导模式和靓丽的商业风景线,促进了地区商业繁荣和经济(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2.就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集群问题研究的成果而言,他们都是从不同侧面对商业集群现象作了表现性的解释,并没有从理论的深度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没有把商业集群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形成一套关于商业集群的系统研究体系。国内大多数商业集群研究成果仍然囿于传统经济学的藩篱而只是基于一般区位均衡理论,没有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结构条件下探讨商业集群问题,加之大多数的研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相关集群理论,用解释产业集群的集群理论硬套过来说明商业集群问题,而且无论是在研究方法还是理论成果上,自身的创新点并不多。
3.作者认为,运用Krugman等的空间经济学原理,在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条件下,对我国当前存在的商业集群 (商业街、购物中心)现象进行研究,能从理论上作出符合现实的解释,从而改变以前的集聚理论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些便利假设条件下的分析方法(因为这种分析无法找到某种方式来处理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的问题)。因此,对现实世界中经常观察到出售相似商品(如时尚服装、餐馆、古玩等等)的店铺的集聚(商业集群),或者企业销售有差别的产品时,空间的分隔可能会造成利润的减少(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区位的消费者都要求企业产品的多样性),亦即当存在非常强烈的对于多样性的偏好时,寡头企业的集聚(商业集群)现象,都可以运用克鲁格曼等人的空间经济学理论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4.研究商业集群(贸易集群)对现代城市、产业园区、商务中心区 (CBD)、贸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没有商业集群,就形成不了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商业经营环境,从而影响到该地区的成长与繁荣,尤其是城市的发展(比如各地城市中产业集群→就业人口增加→购买力增加→商业集群即商业街、购物中心→城市发展)。商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乃至国际贸易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浙江义乌的产业集群→商业集群→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区域经济规划同步进行,尤其在农村小城镇建设、城市居民小区开发、新型交通结点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推进等方面,要把商业或商业集群(贸易集群)的规划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从生产、消费以及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以商圈理论为指导,坚持商业集群 (贸易集群)规划与区域商业的整体规划相一致,坚持商业集群(贸易集群)与城乡的整体规划以及关联产业的布局相结合、相协调,以便形成同步规划、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因此,依据商业集群理论,研究商业集群(贸易集群)的一般规律,进行流通产业组织创新,促进商业集群(贸易集群)的成长,形成独具特色的以流通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实践证明,培育商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商业集群(贸易集群)研究对区域乃至我国各地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流通产业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