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英国观照及启示
焦晓云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和最先完成城镇化的国家,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先后出现过。为解决城市贫困和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英国政府由开始的被动应对到后来的主动作为,综合采取系列措施后较为妥善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其他国家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借鉴。英国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阶段、实现高度城镇化阶段和城镇化发展与完善阶段。英国政府采取了废除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藩篱、主动参与城市规划和发展、通过立法改善居民生活、以“田园城市”理念同步解决城市和农村问题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英国的政策措施对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启迪: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积极高效的政府干预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条件、社会福利制度均等化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教育是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 英国;圈地运动;流动人口;田园城市;社会福利
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城镇化进程中,英国城市中出现了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各类“城市病”成为英国人的梦魇,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和人民健康。在城市病的倒逼下,英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人口自由流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提供无业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随着体制机制健全、基础设施完备、生存环境优化以及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城市病最终得以解决。从效果来看,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基本与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同步,属于成功的城镇化。回顾英国城镇化发展历程、概括梳理其解决城市病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采取的政策措施,对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问题、实现人的城镇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英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路
英国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渐推进的,具有起步早、进程缓的特点。英国用100年时间初步实现了城镇化,城镇化率从18世纪50年代的17%上升到19世纪50年代的54%;到20世纪初,英国城镇化率又进一步提升到77%,成为高度城镇化国家。根据城镇化程度不同,可以将英国城镇化分为三个阶段。
1.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阶段
工业革命是英国城镇化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在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社会迅速变革的背景下,英国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许多新兴城镇崛起并迅速发展,英国拉开了轰轰烈烈而又史无前例的城镇化的序幕。1750年,英国的城镇化率是17%左右,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属于典型的农业国家。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进入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化的过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1801年城市人口达到354.9万人,城镇化率为33.8%,这标志着英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达到1124万人,城镇化率为54.0%,初步实现了城镇化,实现了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见表1)。
表1 英国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阶段城乡人口情况
在这个阶段,英国城镇化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纷纷崛起。工业城市一般位于工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有些完全新兴的城市出现了,它们起初只是一些小村庄,但很快就扩大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这些新兴城市往往是从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农村、半城市地区、在旧城市体系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小城市发展而来,它们为发展工业而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备,慢慢成为超越传统城市的工业重镇或区域经济中心。与原来城市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的角色定位不同,新兴城市往往是经济中心和生活中心,是生产、生活、教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
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实现高度城镇化阶段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生产的规模化和集中化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此时,农村和城市的分工基本确定下来,在农村小工业由于规模限制而衰落的背景下,劳动力非农化已经不能通过就地转移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必须通过向城市的转移才能实现职业转变,这就使得这50年成为英国历史上城镇化推进最快的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由1851年的1124万人增加到1901年的3192万人,城镇化率也由54%上升到77%,在世界上率先进入高度城镇化国家行列(见表2)。
表2 英国实现高度城镇化阶段城乡人口情况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历史表明,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前提条件。美国人类学家英格尔斯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增长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现代化也是城镇化长期发展的先决条件。但在现实中,人的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人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表现为某种不平衡性。人是经济、社会乃至国家发展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城镇化进程中,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实现了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向现代人格的转变,社会各领域的工作人员都具备了现代品质,这样的城镇化才是真正实现了人的现代化的城镇化。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之一。”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产业支撑,而经济的发展繁荣必然要依靠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如: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这第一资源,精英人才这第一要素,努力培育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以推动工业化进和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英国通过发展教育、完善医疗条件、营造良好社区环境等多种手段推动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社会化和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反过来又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0世纪以来:城镇化发展和完善阶段
表3 英国城镇化发展和完善阶段城乡人口情况
这个阶段,英国城镇化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郊区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升,但大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小幅下降,中小城市特别是卫星城的人口数量和比重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城市文明快速向农村普及,城乡差别逐渐消失,城乡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Providing Global Impetus for China’s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All-round Opening up and Cooperation Huang Chengliang
20世纪初,英国已经成为高度城镇化国家。这一阶段,英国城镇化的主题从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转为城市人口布局调整、城市治理优化和城市文明普及。从城市人口规模来看,1901-1970年间,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的城镇化率有升有降,但基本保持不变。英国城镇化率1901年是77%,1939年是80.4%,达到这70年的峰值,此后逐渐下降直到1970年的77.1%,这意味着战后的20多年间英国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1970年以后城市人口开始缓慢增加,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90.1%(见表3)。
二、英国推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措施
为促进流动人口尽快融入城市,英国政府修改过时法律以确保人口自由流动,加强基础教育、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福利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等,相关政策措施提高了英国人民的素质,保障了人民共建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1.废除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藩篱
为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英国政府主动或被动地采取了一些保障流动人口利益和权益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客观上推动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英国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举措对中国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考虑10 kV馈线负荷全转移约束下的变电站全停校验,对于制定变电站全停检修负荷转供方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制定变电站检修策略的重要依据。给出了馈线负荷全转移的定义和约束条件,并建立了该约束条件下的全站停电校验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配电网馈线站间联络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对进一步提升配电网供电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借鉴意义。目前该模型已经成功应用于德阳地区配电网标准化改造的项目储备方案审查和策略制定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具有推广价值。
2.转变城市治理理念,主动参与城市规划和发展
英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市场机制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市场的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英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或主动或被动的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滞后性等特性导致城镇化进程中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城市病”“贫民窟”等现象就是市场失灵的典型表现,市场失灵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为避免市场失灵和尽可能减少市场失灵带来的危害,政府必须积极介入,参与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例如,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并完成城镇化的国家,它的城镇化史无前例,是在一种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采取的是一种自由放任随其发展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城市犯罪、人口拥挤、失业严重、城市贫困等问题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英国不得不利用法律法规和推行‘福利国家制度’,以弥补这种自由放任城市化模式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发展的断裂。”英国政府对城镇化的干预方式是通过立法和成立相关机构来实现的,政府高效合理的干预是1950年代以来英国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积极高效的政府干预是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围绕乡村振兴各领域、各环节找准切入点,围绕“转型升级行动”和“四优四化”找准突破点,顺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3.通过立法改善居民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英国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法治的意义,认识到法律在形成社会规范、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推进城镇化的顺利开展。首先,通过立法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工人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以及城市贫困等问题,英国政府出台了《工厂法》《工矿法》《10小时工作日法》《工人住宅法》和《雇主责任法》等文件,对工人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工资报酬、劳动保障、童工问题和贫民窟问题等都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次,制定法律推动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英国政府先后于184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公共卫生法》,对城市清洁系统、流行病的防护、饮水质量和污水处理及排放等问题都做了明文规定,这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最后,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圈地运动后,大量农民失业,进入城市后有的成为产业工人,有的则成为城市流浪者,为限制人口流动,为失业者和流浪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英国政府制定了《济贫法》等法案,以社会救济的形式维持弱势群体的基本日常生活;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英国政府还制定了《工人赔偿法》《老年养老金法》和《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基本实现了国家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4.引入“田园城市”理念,同步解决城市和农村问题
Study on Prediction Method of Structural Three-parameter Power Function P-S-N Curve
NET是由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产品,其主要包括NET服务器、NET开发工具、NET Framework等几个模块,Visual Studio.NET是地理空间数据批量处理程序设置中常用的开发工具。通过设计、编码及编译调试、数据库联接等操作,可以构建开放性服务器组件开发平台。
三、英国推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举措对中国的启示
16世纪,在世界市场开辟的背景下,毛纺织也迅猛发展,英国农场主和贵族为了谋取更多利益变开展了血腥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将农民赶出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被迫涌入城市。据统计,圈地运动迫使大约一半的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然而,由于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城市工场手工业消化不了失地农民,这孳生了盗窃、抢劫等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制定了1531年法令和1536年法令,以严厉的刑罚阻止农民流浪;为限制农民进入城市,英国政府制定了《济贫法》(1601年)和《定居法》(1662年),只允许农民进行季节性流动。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特别是纺纱机和蒸汽机在工业中的应用,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限制人口流动的法律显然不能满足工业化的发展需求。1846年《贫民迁移法(修正案)》和1865年《联盟负担法》对流民遣返和贫民救济进行了修订,允许城市流民和城市贫民在城市生活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藩篱的废除,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大推动了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工业革命以前,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以暴力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开展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迫使大量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大规模集中的农村土地受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制约,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成为必然。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圈地运动不仅伤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英国城镇化的发展。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正是英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由于缺乏计划性,英国大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不仅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衍生出众多社会问题。20世纪初,英国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引入规划实践,“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开创将城市问题和农村问题统筹考虑、同步解决的先河,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田园城市”的国家。
1.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世界范围内,“19世纪50至70年代,重心开始从生产城市向大城市转移。”英国城镇化发展基本形成了六大城市群:大伦敦市、兰开夏东南部城市群、西米德兰城市群、西约克城市群、莫西地带城市群和泰因地带城市群。1901年,六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达到1341.8万人,占英国城市总人口的42%。以工业立身的六大城市群为英国经济发展和成为世界头号大国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前,英国城镇化主要采取的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形式,结果造成了大城市的畸形发展,出现了人口膨胀、城市贫困、空气污染等“城市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积极高效的政府干预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英国城镇化很长一段时期内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方式,主要依靠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推动,政府常常被动应对各种问题。但是,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消极的城市治理方式越来越难以应对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为了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加重城市基础设施负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肆无忌惮的追求效益,无视工人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权益。19世纪,英国的街道还延续着中世纪集镇式的窄街小巷模式,与工业化对物流交通的要求极不相符;城市住宅良莠不齐,出现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景象。此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卫生状况等也都差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伦敦是当时世界有名的“雾都”,伦敦在1832-1866年间先后发生四次霍乱,上万人丧生,等等。为解决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控制社会问题爆发的频率和危害,英国政府开始转变治理理念,主动参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比如:对城市主要街道进行重新规划,拆除无序建筑,规划改造新街,兴建公园绿地,改善人居环境;规定居民住宅的高度、宽度、密度等,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修建公共健身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提升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追求等。
3.社会福利制度均等化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一般来说,社会福利制度指的是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所做出的各种制度安排和政策安排。社会福利具有全民共享的属性,因而社会福利制度能够起到底线保障的作用。但是,在城镇化进程的早期,社会福利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为城市和工业化服务的,这对推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到城镇化的中后期,随着片面福利制度优势的消失和民主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单向的社会福利制度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缓和城乡矛盾、凸显社会公平,政府会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制度,让城乡居民公平享受社会提供的各项福利待遇。社会福利制度由单一化向均等化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规律。事实上,人的城镇化更多是对那些经济贫困、就业困难、城市融入能力差的农业转移劳动力而言的,城镇化早期将其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的制度安排不利于农业劳动力融入城市。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均等化,农业劳动力公平享受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保障,可以免除农业劳动力的后顾之忧,能够有效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尽快实现城市融入。英国城市发展经过无序蔓延之后开始采取“田园城市”模式,坚持城市乡村同步发展,因此,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同时英国也实现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均等化。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国家必须在一切生活部门努力提高和增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随后英国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将全体国民都公平纳入到社会福利制度中,每个人都能享受完整的“国民待遇”。可见,实施相对公平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治理城市各类问题的重要举措。
我国历史上对书籍进行的第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历史性拯救的是在西汉时期。汉代惠帝、武帝和成帝曾分别下诏,在全国范围广泛征集与收藏图书,这是秦朝“焚书”后的历史性拯救。仅汉成帝时期,刘向父子所校定的典籍,就达132269卷之多。
4.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城镇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产出效益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上升。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析出的基本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理性经济人和理性社会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根据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作出是否转移的决定。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势必会析出大量闲余劳动力,农村就业岗位的缺乏决定了他们的出路只能是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了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为他们向城市转移和转移以后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准备了资金。因此,农业现代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准备了条件,是转移发生的重要推动力量。以英国为例,英国1947年颁布第一个农业法,此后又颁布多个鼓励、保障农业发展的法令,以法律手段保障和支持农业的发展。英国有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教育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网络,这使得先进技术能够第一时间应用于农业生产,极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英国农业活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如果在农业现代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发生大规模人口迁移现象,则说明经济体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业为代价的,并不能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比如印度。
5.大力发展教育是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治本之策
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根本途径,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城镇化进程中,受特定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农业劳动力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较差、专业技术含金量低等问题,农业劳动力要满足现代产业对工人素质的要求就必须提升自身素质。提升人力资本素质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根本举措。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和推广高等教育,同时也为产业工人和农业转移劳动力提供必要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新旧知识、掌握新技能,以更好适应职业岗位,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实现了人力资本积累,使其进城后具备了基本生存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试图通过教育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素质,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英国的教育系统非常发达,1870年英国出台了《福斯特法案》,标志着英国的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英国的教育体系主要有初等教育(以慈善教育为主)、中等教育(以文法学校和公学为主)和中学(以学园为主),此外还有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与此同时,英国还开展了新大学运动,伦敦大学的创办成为新大学运动的开端,国家通过发放教育资金的形式鼓励有接受高等教育意愿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和大力发展教育,英国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素质大大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四、结语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享有与流入地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公平分享发展成果、个人素质不断提升、适应并完全融入城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必经过程。在城镇化进程中,虽然发达国家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来提升国民素质、推动实现人的现代化,但总体来看,这些都是社会中的失业、贫困、犯罪、污染、交通等社会问题“倒逼”的结果,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具有某种程度的被动性、滞后性和功利性,这也是世界范围内人的现代化滞后于城镇化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要积极借鉴国外城镇化的基本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有针对性的推动人的城镇化的政策措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人的发展的政策措施不能沦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城镇化的目的,国家和政府应该从大局和长远考虑,主动制定和实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这样既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变被动为主动,又能通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避免日后因为人的发展不足而导致的失业、犯罪等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91.
[2]M.W.Flinn.An Econi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1700[M].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73:153.
[3][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 [M].宋俊岭,李翔宇,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64.
[4]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95.
[5]欧阳力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D].北京:财政部财玫科学砑究所,2013:122-123.
[6][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
[7]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7-101.
[8][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9][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6-7.
[10]全昌国.社会福利学概论 [M].北京:线装书局,2015:2-3.
[11]赵立人,李憬渝.各国经济福利制度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85.
[12]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为例 [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125.
[13]本刊资料室.现代英国的农业概况 [N].山西经济日报,2004-8-29(A03).
[14]M·W苏思.1870年以来的英国社会经济史,麦克明兰出版社.1978:56.
[15]高宝华.英、德城镇化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商业经济研究,2017(15):187.
[16]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J].世界历史,2005(2):21.
[17]李颖凤.发达国家农业转移人口经验及启示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1-06(007).
[18]刘恩东.英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N].中国经济时报,2013-4-02(004).
[19]孙红,张乐柱.美英日三国城镇化路径比较分析 [J].亚太经济,2016(3):8.
[20]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J].管理学刊,2011(6):49-50.
[21]周彦珍,李杨.英国、法国、德国城镇化发展模式 [J].世界农业,2013(12):125.
[22]简新华.新型城镇化与旧型城市化之比较 [J].管理学刊,2014(06):57.
[23]钱伯华.新征程: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城镇化 [N].中国经济时报,2019-10-21(005).
[24]简新华,罗钜钧,黄锟.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和健康发展 [J].当代财经,2013(9):11.
British Perspective on Urban Integration with Migrant Popula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JIAO Xiao-yun
(School of Marx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Abstract: Britain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start and complete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ve also appeared in other countries.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poverty and urban integration,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s taken a passive response.After taking a series of measures,the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more appropriately,which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urbanization in other countries.Urbanization in Britain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the transformation from rural society to urban society,the realization of a high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and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s taken several measures,including abolishing th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restricted population mobility,taking an active part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improving residents‘ lives through legislation,and simultaneously solving urban and rural problems with the concept of“idyllic city”,which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The enlightenment of British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China’s urbanization is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modernization is the necessary of urbanization,the equal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human 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s,and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olic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capital of workers.
Key words: Britain;Enclosure Movement;Migrant population;Urban integration;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2X(2019)12-0131-05
收稿日期: 2019-05-03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2批面上资助一等项目(2017M62034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1批特别资助项目(2018T110835);湖南省评审委员会社科项目(XSP18YBC096)。
作者简介: 焦晓云(1980-),男,河北定州人,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