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工会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落脚点论文,出发点论文,工会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会本义的探索及回归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王兆国同志在工会十四大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也是多年来工会工作者对工会本义从反复探索到清醒把握的结果。
马克思对工会有过著名论断:“争取和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会产生和一切活动的宗旨。”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特别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它的本义就是劳动关系中工人一方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然而这个认识却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对工会这个本义的认识曾经反反复复,历经磨难。多年来工会都有“找不着北”的感觉。对工会本义的反思,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社会转型的过程开始的。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出现,使人们发现需要一种社会力量来制衡这些弊端,社会开始注意工会的存在,劳动者开始呼唤工会的名字。我国工会工作者开始校正自己的本职,提出维权是“主要社会职能”,到了2001年,修改后的《工会法》从法律上给工会正式定位:维权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种定位已经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确认。胡锦涛总书记在和工会十四大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要切实把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人说这是工会本义在我国“艰难的回归”。这种回归是艰难的,有三重意思:一是认识上滞后,工会对自己职能的反思跟不上社会转型的步伐,跟不上时代对自己的期盼;二是感情上失落,工会干部从过去轻车熟道的“打球照相、带头鼓掌”到代表职工与资本所有者进行协商、交涉,为困难职工、为弱势群体办事,精神压力陡然增大,对往日的轻松有点难与割舍;三是手段上贫拮,几十年计划经济下的角色移位和宽松环境并没教给工会很多维权方法、谈判技巧和协商本领,工会无钱无权,面对资本无处不在的力量缺乏制衡武器,力不从心。
也有人形容我国工会正处于“痛苦的蜕变期”,社会经济关系矛盾的发展已迫切需要工会成为一支重要的有影响的社会力量,工会能否随着社会转型完成自己的转型,对每个工会工作者都是个严峻的挑战。
二、工会存在的现实理由
许多基层工会干部都遇到过这种无奈:要到外资厂组建工会,被告诫“不要影响投资环境”;要与资方开展工资协商,被告诫“不要影响投资环境”。可见,工会是劳动和资本关系矛盾的产物。维护“投资环境”说到底就是维护资本的有利地位。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多的是劳动力,缺的是资本,在劳力和资本的搏奕中,资本地位日益飙升,而劳工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以牺牲劳工利益来追求经济发展,已成为某些国家心照不宣的政策出发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常凯指出: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全世界资产者已经在WTO的旗帜下联合起来,而劳工的权益却日益分化和削弱。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很长一个时期内都存在劳动力绝对过剩和无限供给的市场现象。我国资本力量的强化和劳动地位的下降已成为不争的现实。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统计,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国民收入分配的5.6万亿元中,工资部分只占1.2万亿元,劳动收入占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21.4%,与美国1980~1984年期间劳动收入所占比重74.3%相比,明显偏底。社会财富分配过度向资本倾斜,劳动报酬比例过小,一些地区已出现贫富悬殊的趋势。
有人认为工会最大的危机在于脱离职工群众,这是从工会自身改革的意义说的。如果从社会客观存在来看,工会最大的危机恐怕在于劳动力的绝对过剩,劳动力过剩削弱了工会的协商筹码,影响了工会的社会地位。
工会的生存条件有些尴尬,但工会并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我国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前提决定我们社会必须保持正义和公平,我们国家必须把劳工的权利保障同样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在接见工会十四大代表时强调指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允许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存在。我国人大为此制订了《劳动法》、《工会法》及一系列保护劳工权益的政策法规,赋予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权利和责任,这是新时期工会存在和活动的法律依据。
在资本强劳动弱的条件下,更需要有人将单个分散的劳工联合起来,以集体的力量,以法定组织的身份去与资本所有者进行协商,才能引起资本所有者的重视,才有与资本进行平等谈判的地位,才能制衡资本在市场经济中过度膨胀的有利态势。我国目前的劳动关系状况迫切需要工人阶级的团结和联合,工人阶级迫切呼唤工会组织发挥作用,工会在制衡资本对员工权益的侵害中也将能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工会存在的现实需要。
工会工作者已经自觉地感到时代的重托,人民的期盼,社会的呼唤。一个有能力制约资本对劳工权益侵害的工会工作是市场经济秩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此,工会工作者没有必要怀疑,他们的坚守,虽然艰难,却有价值。
三、深圳工会工作的新要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工会事业有着许多与内地城市不同的背景和因素,由此对深圳工会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深圳多年超常规发展,企业的增长速度、职工队伍的膨胀速度、从业人员的流动速度等都是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深圳每天都有新的经济组织出现,有新的劳工群体生成,因此在新建企业组建工会,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提高工会的覆盖面,夯实工会的组织基础将是深圳工会常抓不懈的工程,深圳不可能在哪一天宣布完成工会组建任务。
——深圳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3以上,成为深圳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因此要求深圳把工会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国有经济转移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上来,率先探索、寻找出一套适应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工作机制。
——深圳职工队伍结构特殊,数百万劳务工构成了深圳工人阶级的主体,是建设深圳的主力军,也是工会的基础队伍和主要工作对象,这就要求工会工作者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深入了解、把握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利益要求,表达好、代表好、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共享深圳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另一方面劳务工群体的文化水平不高,与传统的产业工人相比,其阶级意识、工会意识比较淡薄,这就要求工会做好深入细致的组织、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文化技能和组织纪律性,使之成为适应深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职工队伍。
——深圳是从一个边陲小县迅速崛起的“一夜城”,与内地传统的工业城市相比,缺乏工会工作的历史基础和经验积淀,社会对工会的认知程度尚待提高,因此要求工会保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研究新情况、拓展新领域、寻找新途径、总结新经验,同时也要求各方面下大气力宣传工会,扩大工会影响面,树立工会崭新的社会形象。
——深圳外向型经济发达,企业管理体制多元化,境外不同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都在这里衍生,各企业的劳动关系也差别很大,因此要求工会在维权工作中应根据各类企业采取有差别的措施,对“以人为本”的企业给予肯定支持,对刻薄员工的企业给予批评教育,对严重践踏劳工权益的行为要挺身而出,亮出工会的旗帜,监督和协助有关部门纠正各类无故克扣职工、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漠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侵犯职工人身权利等突出问题。
——深圳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起步早而进度慢,直到现在才进入攻坚阶段,这中间牵涉到职工许多切身利益,因此要求工会下功夫去研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中职工利益格局的调整趋势,教育职工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改革,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改革,同时把握好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协调处理好职工身份置换问题、培训就业问题、生活困难问题,使职工得到妥善的安置和补偿。
——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加入WTO、建立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联系,使深圳的国际化程度更高,深圳工会一方面要加强与境外工会组织的沟通、交流,汲取国际工人运动的先进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境外敌对势力借深圳的劳工权益问题、工会组建问题进行渗透,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坚决维护职工队伍的团结和统一,妥善处理劳动纠纷,把维护稳定作为深圳工会义不容辞的职责。
——深圳有一个较好的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由于经济繁荣,收入增加,市民信奉“和气生财”,社会希望和谐协调,因此要求工会在处理劳动关系中,要多协商、多交流、多体谅,用温和的、细致的方式和技巧去表达和争取劳工利益,致力缔造一种“劳资合作、共谋发展”的健康和谐的氛围,即使在一些企业职工权益受到侵害时,也要依法办事,循理求道,讲究方法,适可而止,及时化解在萌芽状况,不宜采取激烈对抗的手法,避免造成社会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