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1997年高考政治试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1997年高考政治试题、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我有四点看法和认识。
一、试题坚持了高考政治命题改革的正确方向
自1990年以来,逐渐形成并确立的政治科高考改革方向坚持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命题原则,始终如一地强调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突出了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1997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和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一样,坚持了高考政治命题改革的这一正确方向和成功经验。
1.试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突出反映了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1997年高考政治试题联系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在主观性试题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香港回归祖国是1997年国内的两件大事之一,也是世界瞩目的大事。高考政治第34题采用香港回归和美国众议院通过的《香港回归法》的典型材料,创设新颖情景,巧妙地将不同内容的基本理论结合在一起。这道题反映了香港回归、一国两制这一热点问题。第35题直接涉及到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发展差距这一热点问题。第36题涉及到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本质区别这一重点问题,这道辨析题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有关原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第37题反映了必须抓好两个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这一热点问题。第38题直接涉及到消除贫困这一热点问题。
近年来,我国总体经济形势好,但经济结构性矛盾愈益突出,“大而全”、“小而全”和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问题相当严重,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种顽症。解决这一顽症,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政企没有分开,没有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企业也没有真正转换经营机制、面向市场,因此造成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997年高考政治第39题,用表格的形式巧妙地将调整经济结构和改革国有企业这一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997年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紧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集中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试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思想性。
2.试题突出了对考生的能力考查
1997年高考政治试题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考生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9道试题都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全面考查了识记、理解、比较、分析、判断、综合、表述等七种能力。全卷150分,其中有14道题(第1、2、3、4、5、6、10、11、17、18、20、21、22、24题)共30分是考查识记能力的,其余题共120分都是考查理解、比较、分析、判断、综合、表述等能力的。 主观性试题对能力的考查,有其灵活性和综合性特点。主观性试题共33道,其中就有22道是以实际问题和典型材料为题干的,这些以实际问题和典型材料为载体的题目,都侧重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只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是无法做对这些题的。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政治科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目的。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试题鉴别考生的能力水平,注重能力考查在高考政治试题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试题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
1997年高考政治试题和前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题型 选Ⅰ 选Ⅱ
简答
辨析 论 述 合计
项目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数 分 数 分 数 分 数 分 数 分 数 分
内容 年份
时政
'96
6 12
1 37 15
'97
6 12
1 37 15
政常
'96
4 8
2 6 1 12
1 18
8 44
'97
7 14
4 12
1 9
1 11 13 46
哲常
'96
5 10
4 12
1 10
1 12 11 44
'97
3 6
4 12 1 11
1 16
9 45
经常
'96
5 10
3 9
1 10 1 18 10 47
'97
5 10
3 9
1 9 1 16 10 44
小计
'96 20 40 10 30
2 20
2 24
2 36 36 150
'97 21 42 12 36
2 18
2 22
2 32 39 150
从1997年和1996年高考政治试题对比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年高考政治的题型没变,考试的知识内容及其所占的比例没变,从两年《考试说明》的规定和试题本身来看,突出能力考查的要求没变,试题难度比例没变,试题难度值(P)从0.7到0.3之间各部分比例仍为过去的2 ∶6∶2。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997 年高考政治试题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其主要表现是:
1.增加了选择题的题量和整卷试题的题量
单项选择题由1996年的20道题增加到1997年的21道题,不定项选择题由10道题增加到12道题,选择题由30道题增加到33道题,整卷试题题量由1996年的36道题增加到1997年的39道题。这对控制试题总量和试题总体难度有积极作用,希望这种调整能保持相对稳定。
2.增加了选择题的题量,减少了主观性试题的题分
单项选择题由1996年的40分增加到1997年的42分,不定项选择题由30分增加到36分,选择题由70分增加到78分,简答题由每题10分减到每题9分,辨析题由每题12分减到每题11分,论述题由每题18 分减到每题16分,主观性试题由80分减到72分。从试卷总体上看,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分值之比由1996年的7∶8调整为1997年的7.8∶7.2,选择题增加了8分,主观性试题减少了8分,这有利于控制试卷的总体难度。选择题Ⅰ、Ⅱ的能力要求分别为识记、理解、比较、分析和识记、理解、比较、分析、判断,而调小分值的简答、辨析、论述题的能力要求分别为识记、理解、比较、分析、判断和识记、理解、比较、分析、判断、综合、表述。分值增加了的选择题的能力要求低于分值下降了的主观性试题的能力要求,这能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试卷的总体难度。
3.论述题考查的知识内容首次由政治常识向哲学常识转移
论述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如果从实行政治科高考改革的1990年算起,1990年~1991年这两年两道论述题考查的知识内容都是政治常识。从1992年~1996年的两道论述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一道是政治常识,一道是经济常识,这一格局一直保持了5年。1997年高考政治的论述题, 在考查知识内容上首次进行了调整,调整为一道哲学常识题和一道经济常识题,这一调整将稳定一段时期。
论述题所考查的知识内容的调整,必然会带来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在其他题型中的题数和题分的变化。1997年高考政治论述题不考查政治常识的内容,这必然增加政治常识内容在选择题和简答题中的题量和题分,选Ⅰ由1996年的4道题增加到7道题,题分由8分增加到14分; 选Ⅱ由1996年的2道题增加到4道题,题分由6分增加到12分;增加了一道9分的简答题,保留了一道辨析题。1997年高考政治论述题第一次考查了哲学常识内容,这使考查哲学常识内容的选Ⅰ由5道题减少到3道题,由10分减少到6分;保留了选Ⅱ的题量、题分和一道辨析题, 减少了一道简答题。掌握1997年高考政治试题结构调整的情况,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减少复习备考中的盲目性。
三、试题答案基本贴近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语言,具有跨度和综合性
前几年,高考政治试题中都存在有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能力的主观性试题,1997年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和前几年的试题答案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试题答案从总体上看基本贴近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语言;二是答案具有跨度和综合性。
1997年高考政治第34题的答案涉及到政治常识第二课中的“一国两制”和第五课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基本理论,答案具有跨度和综合性的特点,该答案要点完全贴近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语言。
第35题的设问是,应如何正确看待“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经济现象?参考答案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性、怎样解决三个方面作答,答案要点切中经济常识内容中最基本的知识。这道题的参考答案:(1)这是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 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结果。(2)但任其长期存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3)为此, 首先要靠经济落后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倡地区间的相互支援和合作,特别是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该参考答案的第一点是用经济常识第五课中,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原理说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二点是用经济常识第七课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原理说明这一现象的危害;第三点又用经济常识第五课中,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原理说明怎样解决这一经济现象。这道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还比较贴近中学经济常识教材的语言,也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第36题的答案把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和我国人民通过各级人大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原理结合在一起,答案要点完全贴近教学内容和教材语言。第38、39题的答案要点大部分都贴近教学内容。四、试题和参考答案存在着四个明显的问题
1.有的试题超出了《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知识范围
例如:列宁说,资本主义民主,“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他又指出:资本主义民主“始终受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狭窄框子的限制,因此它实质上始终只是供少数人,供有产阶级,供富人享受的民主”。在以上两段论述中,列宁分析资本主义民主时主要运用的是 A.比较分析方法和辩证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 C.阶级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这是1997年高考政治第7题。1997 年政治科《考试说明》对政治常识前言部分规定考查的知识点是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而政治常识前言部分所讲的是学习政治常识的科学方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坚持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比较的分析方法,都是1997年《考试说明》规定不考查的知识范围。第7 题的正确答案是D肢,这就明显的超出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 是命题者不该发生的一个失误。
2.有的选择题的选项界定缺乏科学性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键在于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国人民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③各级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领导核心作用 ④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发挥模范表率作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这是1997年高考政治第8题,参考答案认为A肢是应选的正确题肢,这正确吗?
这道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是政治常识,按政治常识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党的政治领导,主要表现在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通过法定程度使之变为国家的意志,以确定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每个历史阶段的总目标。党的思想领导,主要表现在党要为贯彻政治路线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党的组织领导,主要表现在党要培养、造就、使用好党的各级干部,推荐优秀党员担任各级国家机关的主要领导职务,切实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按政治常识的内容,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就是要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的作用。
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并对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8 题中的“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国人民”,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领导作用,是正确的。“③各级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领导核心作用”,根据题干的规定性,这不能作为正确的内容。题干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作用主要表现为”,题干已明确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题干的规定性是指这种领导作用的主要表现,因此反映这种领导作用主要表现的,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③各级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领导核心作用”只是重复了题干的内容,肯定了各级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的作用,它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不是正确的。
“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发挥模范表率作用”,这也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不能作为正确的内容。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发挥模范表率作用,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不是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作用的主要表现。《决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员要在全社会发挥表率作用,党的领导干部要在全党发挥表率作用。要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败的问题。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发挥模范表率作用,这在现今已成为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提高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素质的决定性环节。《决议》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出发,提出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起模范表率作用,这就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害和关键问题,这不是党对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3.有的试题答案完全脱离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存在明显的时政化倾向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是1997年高考政治第37题,这道辨析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如下:
(1)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仓禀实”、 “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则是片面的。
(2)这种看法忽视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 也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3)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建设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和艰巨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4)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1997年《考试说明》规定哲学常识占全卷的30%,约45分,但从高考政治试题结构看,哲学常识在选Ⅰ中有3道题,题分是6分;在选Ⅱ中有4道题,题分是12分;在论述题中有1道题,题分是16分,总共只34分,因此第37题这道11分的辨析题必定是考查哲学常识内容的。考查哲学常识内容的辨析题的参考答案,却完全脱离了哲学常识中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一般地讲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这难道不是脱离教材,搞时政化倾向的表现吗?
4.有的试题答案部分要点超出了教材内容
第38题参考答案,第一点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第二点是“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要全面地把握实际,要正确把握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这些观点贴近哲学常识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教学内容(见教材第46页最后一段)。参考答案的第四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虽然教材在讲“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中没有明确提出这点,但它却是实事求是应固有的,不去“求”,不去研究,不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怎能去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呢?此题参考答案的第三点:“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做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答案要点大大超出了哲学常识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培养实事求是作风”中的基本观点,该答案要点涉及到哲学常识第三课中的一些基本观点,这无疑要求考生用唯物辩证法的一些观点来回答某地区在脱贫中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这超出了教材在讲这个问题上的基础知识所能达到的深度,而且知识跨度太大,超越了中学生的实际,考生都无法像参考答案所要求的高度回答出该观点,其不利于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1997年高考政治试题虽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但由于它坚持了高考政治命题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热点问题,突出能力考查;在试卷结构上作了较大调整,适当降低了试题特别是选择题的难度;绝大多数主观性试题的参考答案贴近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语言。和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相比,应该说是一份正在不断完善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