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对于我国高校而言,两者的融合有其必要性,但在我国高校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及背后的原因。减少和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共赢”的局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Abstract】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re two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our national university, the fusion of the two has its necessity, but in our colleges, the fusion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behind it. Try to reduce and eliminat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will improve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finally it will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ety for high-quality comprehensive talents.
【Key Words】 University;Gener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Fusion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实行学术人才与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一般教育,以培养通用型人才。而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即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做准备的高等教育[1] 。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及其融合背景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在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它不排斥专业教育,而是专业教育的基础环节,两者相互补充交融才是新形势下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如果用量化标准来衡量二者在高等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那么它们就是广度与深度的关系、高度与宽度的关系。通识教育应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应使学生一专多能,适应将来职场的多种工作。而专业教育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的专业设定而进行的专门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成为社会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才。因此从所获得的知识上二者的关系是博与精的关系。
通识教育专注于培养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重视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高度,是一种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专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科的专门化是非常重要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人才在特定的知识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但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通识教育为灵魂和统帅,专业教育应该在通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强化专业教育与升学、就业之间联系的同时,赋予专业教育以更为充实的内涵。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通识课程通过知识传授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一个学科转向另一个学科,从一个课堂转向另一个课堂,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了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中认识到塑造健全人格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背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是通专教育有机融合的基础背景。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自身发展主要包括智力、体力,以及情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教育基地,应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三是跨学科知识的现实运用需求。跨学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对原有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过窄的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的发展。四是综合性人才的市场需求[2]。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所采取的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完成综合性人才培养的任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使得学生片面发展,其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视野更加宽广,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学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能够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同时这些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特质。但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仍然存在许多矛盾与冲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支持力度影响通专教育融合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配合,政府在高校实现通专教育融合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实践发展方面尚未取得较大的突破,部分原因在于政府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我国尚未出台关于通识教育的政策法规,没有制定明晰的通识教育目标,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未进行长期规划,使高校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明确的指导,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影响了通识教育的实施进程。其次,通识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没有为通识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提供足够的保障,从而,影响了两者融合的效果。另外,我国政府并没有对通识教育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而是由高校自身对政府拨款的教育经费进行分配,其中绝大部分的教育经费都投入到了专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方面。
(二)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影响融合开展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主要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将专业教育置于主导的地位,并认为专业教育的开展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一味追求专业教育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功利主义色彩浓厚。部分高校尚未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对通识教育的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育,在校内简单地开设几门全校公共选修课,使通识教育的开展流于形式[3]。另外,高校一般都没有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而是与专业教育混杂在一起,通常都是由教务处进行统一的管理。通识教育仅仅是专业教育的陪衬,高校仍然以专业教育为主,两者地位的不平等严重影响了融合工作的展开。
(三)通专资源配备不均影响融合进度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通专教育融合方面存在着资源配备不均衡的问题。首先,从课程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通常是分开实施的,两者有各自的教学目的、课程体系等,按照各自的方法方式培养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的、课程未整合;其次,在教学管理方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不均衡现象,无论是教学设施、教学评价,还是教学时间安排上,通识教育课程均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和合理的安排。最后,目前我国高校中通专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均衡。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的培养模式,所以培养的大部分教师只熟悉本专业的知识领域。在实施通识课程,教师的选择上比较随意,有的是根据教师的兴趣,有的是由学校的管理人员来担任,即使一些专业课的教师来担任通识课的教师,由于通识课程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关不大,且对于通识教育的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都不熟悉,忽视了通识课程的特殊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我国高校通专教育融合之间问题的原因
由于通专教育融合涉及的方面较多,导致其融合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政策偏向
受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十分重视专业教育,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同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专业教育的开展,为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在通识教育方面,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政策文件来推广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没有专门成立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对通识教育的财政支持严重不足,没有为通识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直到我国在提倡开展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之时,通识教育的发展才略有起色。总之,国家政策的偏向导致了政府对通专教育支持力度的差异,使两者不能同步发展,影响了两者有效的融合。
(二)教育理念落后
教育理念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当中,它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作指导,使通专教育呈现分离、相对的状态,认为两者是不相容的,仍然将专业教育置于主导地位。而通识教育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高校没有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对通识教育内涵理解不深刻。高校的这种教育理念不利于通专教育的有效融合,培养出来的人才尚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的,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在通识教育实施方面缺乏多彩的教学资源,从而影响了通专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优质的通识课程数量较少。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是教育活动实施的载体,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状况,但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对通识课程的设置给予过多的关注,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课程管理中心等机构,同时,在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方面缺少专业人士的参与,致使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数量极少。其次,教学设施设备有待完善[4]。通专教育的协调发展重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需要结合各种实验、测量、调查、展示、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我国高校通专教育融合之间问题的对策分析
为了改变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试图探索促进高校通专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最终实现通专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完善通专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
首先,政府应制定通识教育可依的政策法规。倡议颁布《关于加强通识教育开展的若干意见》与《通识教育发展规划》,对通识教育开展工作给予高度的关注,为其顺利实施提供充分的保障,并出台相关的鼓励性政策。[5]同时政府部门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确保通识教育的顺利实施。此外,政府应加快制定促进通专教育融合的相关政策法规。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委员会”、“通识教育中心”等管理机构,并在区域范围内推行设置“通识教育咨询协调中心”,以有利于各高校就通识教育开展与实施方面进行经验的交流与沟通。最后,政府部门应转换职能,全面推动高校通专教育融合的工作。政府应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制定资源共享会议制度,使高校之间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使每所高校的优势都得到发挥,以促进通专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加强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与推广
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大学应以“教授高深学术学问,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应该是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6] 梅贻琦先生对大学理念也有独到的见解,在《大学一解》中指出“大学虽重要,究不为教育之全部,造就通才为大学应有之任务,而造就专才则固别有机构在”。[7]可见两位先生对大学理念的理解不谋而合,都主张大学应该重视基础,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大学中通识教育备受重视,通识教育应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首先,高校要树立通识教育的理念,需了解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分析其优点与缺点,其次,要了解广大师生的需求,要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及建议。除此之外,就高校本身而言,应转变其原有的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引入通识教育理念,明确通识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将通专教育结合起来。
(三)建立均衡的资源配置保障系统
首先,我国高校大部分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主,而忽视了人文科学素养教育课程的重视与培养,致使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急需引进通识教育,设置通识课程,并以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理念为基础,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有效的管理体制是确保通专教育结合的基本保障。据调查显示,美国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来管理本科生的教育,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在淡化专业教育的同时,全面开展通识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最后,加强高校的师资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对于有效开展与实施通识教育课程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此外,高校还应吸纳外界人才来学校任教,提供条件使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使教学经验得到共享,促进通专教育的有效整合。高校可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并引进竞争机制,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四)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与合作教学
通识课程的发展有赖于一批有志于通识教育的教师长期的努力和全身心的投入。要完善教师的培训制度,对教师进行相关理念和内容的双重培训,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期讲习班已举办八届),以确保教师都能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通识教育,重视通专融合,在教学中带动学生们进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共同学习之中,在课堂上体现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支撑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们都是专业科班出身,年轻经验少,缺少综合性和大视野,可以建立一定的交流讨论机制,由通识教育教师、专业教育教师、学生代表等组成,尽可能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衔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筑学生知识储备、思维拓展和获得基本学术训练的基础。
在高校里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但二者不可相互取代,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梅贻琦先生曾强调大学教育应“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教育模式,协调自然学科与人文社科开课比例,拓展学生知识涉猎范围及多学科交叉渗透学习,提高学生知识、智力、方法等方面的多元性和整合性。
参考文献:
[1]潘颖.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
[2]张亮.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2.
[3]郭莉.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J].高教高职研究,2008-7.
[4]刘菊青.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5-10.
[5]刘梅.我国通识教育的未来走向与政策建议[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166-168.
[6]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5.
[7]孙希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楷模——中国近代教育家梅贻琦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J].北京建筑上程学院学报,2000,(4):78.
论文作者:陈金玉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专业论文; 高校论文; 我国论文; 学生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成功》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