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樊城职教中心学校 441000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条古训就是要告诉人们,只有意志受到磨练,筋骨受到劳累,身体忍饥挨饿,备受穷困之苦,才能震动人的心志,坚韧其性情,增长其才能,成就大业。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决不单纯是学识和能力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能力,就无法在竞争中获胜。
然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公布出的一组数据却让人心寒,资料显示:自新世纪以来,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每年有26万余人死于自杀。而在15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首位死因。他们自杀的原因主要就是无法承受学业、生活、工作中的挫折与打击。
例如:考试失败,承受不了师长的批评与指责,无法适应独立的生活,就业不顺,不能承受工作的压力,失恋,离婚等。
当下,我国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优越,被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更有甚者家庭中的6个大人围着1个孩子,轮番照料饮食起居,以至于孩子连自己尝试做事的机会都没有。长此以往,孩子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帝王般”待遇,一旦进入同龄人群,需要独挡一面自我调节学业、工作压力时,就会因动手处世能力不足,在性格上变得异常敏感与脆弱,遇事退缩不前、自暴自弃,甚至草草了结余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少教育专家也建议,明智的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吃点苦。
在我国,每年秋季新生入学前都会军训,有的孩子会在严格强化的军事化训练中“脱胎换骨”,但也有不少新生家长担心孩子军训时身体吃不消,怕中暑,怕教官会严厉惩罚孩子。针对家长们“忍不下心”的思想顾虑,校方呼吁家长必须对“吃苦”给予理解和支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近期我国某知名电视台热播的“变形记”,就是关于城市里有钱人家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因难于管教,而被交换到偏远山区进行吃苦磨炼,最终蜕变成长的一档纪实节目。我个人认为,这种真人秀的吃苦做法虽带点娱乐眼球的性质,但就节目本身的出发点来说,还是值得家长们思考与借鉴的。
其实,中国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还有许多应改进的地方,仅仅依靠学校的新生军训,或是某档电视节目就想盛产出吃苦耐劳的孩子,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发达国家,早已把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以下具体做法吧!
美国: 家长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走后门、拖后腿、搞小动作的。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孩子不管自己家里如何富有,12岁以后帮着邻居或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
德国: 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孩子在课余时间,外出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小的孩子都要一无例外地背上一个小包。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 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家长会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在加拿大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瑞士: 父母会将家里十六七岁的姑娘,在上初中时就送到一家比较有教养的家庭,然后给他们家做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课,因为瑞士有两种区域语言,一种是德语,一种是法语,一般都会送去另外一个语言区域,一方面锻炼孩子劳动自理能力,一方面锻炼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
我认为针对我国的国情与现有经济体制来说,吃苦教育可以遵循教育界提倡的“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即设定一个对孩子有诱惑力的目标,而不是父母希望达到却强加给孩子的,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其能力范围之内,鼓励孩子“跳一跳”去努力够到。一个人徒有美丽的外表和满腹诗文是不可能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竞争中取胜的。吃苦教育的实施也不是单纯的人为制造困境,让孩子置身其中,逼他们突围。只有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唤醒他们挑战自我的意识,让他们接受磨练与挑战的同时感受美好与难忘,吃苦教育才是积极有效的。
论文作者:范豫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孩子论文; 家长论文; 能力论文; 美国论文; 孩子们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培养孩子论文; 《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