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探讨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探讨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以人为本论文,内涵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07)06-0059-05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国内外正反两方面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p.9)因此,认真研究和探讨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以人的本质为本

以人的本质为本,就是要根据人的本质来规范和引导发展、实现发展。这是发展的根源、根据。什么是人的本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人的本质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此来引导和规范发展。

第一,以人的自由自觉实践活动的需要引导和规范发展。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也是社会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人的实践活动是世界之本。“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1](p.77)没有实践活动就不会生成人,反之,没有人也就没有实践,也就不会生成现实的世界。因此,指导我国发展的发展观,在理论上,就必须思考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思考人的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考人的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等等。在实践上,就必须通过全面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人的自由自觉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协调发展,即做好“五个统筹”,协调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社会形态内部的关系、经济结构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关系等,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持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可持续性。为此,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经济增长,不谈社会发展;只讲城市建设,忽略农村发展;对自然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的非科学的发展行为。

第二,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的社会关系引导和规范发展。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动物,人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也是在与他人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p.295)就此而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必须思考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形成物质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政治的、思想的、伦理的、文化的等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3](p.532)人的社会关系虽然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但却不是自发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自觉调整、丰富与变革的结果。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p.515)因此,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的社会关系引导和规范发展,就必须积极推进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关系的调整、丰富与变革,加强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联系和交往。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社会关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三,以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来引导和规范发展。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p.514)作为个体的人,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作为个体存在物,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要求满足其自然方面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关爱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安全、促进人的健康、让人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工作、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要求。同时,人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社会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尤其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全面的、平等的、可持续的,这就要求树立全面、平等、可持续的发展观。

人的需要的全面性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只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发展观是片面的。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人的需要是平等的,这就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协调发展,即做到“五个统筹”,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通过统筹和协调解决好区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的问题,才能创造平等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而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持续的,因此发展不仅要考虑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需要。这就要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才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持续满足。

二、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

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就是要依靠人的本质力量推动发展、实现发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只有依靠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实现这一伟大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当代社会,人的本质力量、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依靠的主要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即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及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4](p.218)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资源。因此,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意,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城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源消耗率过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的问题,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等,主要原因是人的素质不高、人才资源匮乏。就“三农”问题来说,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各类人才、教育扶农、人才兴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胡锦涛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好,优化经济结构也好,做到‘五个统筹’也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好,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5]而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即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由此可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之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

第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自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主体。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是教育。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6](p.195)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7](p.331)因此,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给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每个社会成员在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中增强发展自己的机会。

第二,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人力资源,不仅要不断培养和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更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关心人的利益,尊重人的权益。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是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根本。其次,要创建“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制度和氛围。黑格尔说:“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8](p.59)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全社会创建“四个尊重”的制度和氛围。只有创建一种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创造的制度环境,把各种劳动、人才、创造都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和终极追求,实现发展。这是发展的目的,价值导向之本。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既是发展的本质力量,又是推动发展的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又都是为了人民,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这一论述明确阐述了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即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过许多论述,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分析,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指出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p.649)列宁结合当时苏维埃国家的实际情况指出,通过“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10](p.195)毛泽东则主要从教育的方面提出,培养又红又专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他指出:“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11](p.399)此后,邓小平又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变革社会关系、发展人的能力以及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2](p.294)这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应当从人的发展以及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两方面来制定发展计划,设定发展目标,应当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提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

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实践,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发展之本的地位。此后,胡锦涛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3]这一论断不仅强调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中的根本地位,而且提出了如何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这就是:

第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高度丰富的物质产品,就没有人本身的发展。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4](p.368)而且,“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2](p.507)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没有自由时间,因而也就没有发展的自由空间,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空中楼阁。因此,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发展进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原则,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第二,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还有赖于社会有机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个人而言,包括人的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潜能)的充分发展、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等。就社会而言,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平等发展、整体发展、和谐发展等。人的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才能实现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才能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要实现每个人的发展,其根本途径只能是统筹兼顾,只有通过统筹兼顾才能解决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就必须推进“四位一体”的建设,不仅要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食粮,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整体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良好的自然基础,人的生存都有困难,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就必须纠正过去对自然的野蛮索取,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与自然保持良性的动态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获得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标签:;  ;  ;  ;  ;  ;  ;  ;  ;  ;  ;  ;  ;  ;  ;  ;  ;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探讨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