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几点思考_国债论文

对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几点思考_国债论文

有关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通货紧缩的原因

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在于上一轮技术创新的收益开始递减,表现在市场上,新商品和新生产技术已经饱和,同时,市场需求的增长率日趋下降。因此,经济的全面回升,有待科学技术领域产生新的更大的创新,有待新的技术创新“破坏性地创造”大量新的投资机会,使得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再度提高。

概言之,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两类因素。投入的增加和单位投入之产生增加。前者依赖于资源的投入;后者则依赖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主要依赖前者而不是依赖后者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收益递减。因此,一国之经济要想持续地保持增长,唯一地只能依赖于单位产出的增长,这就需要不断的技术进步。我们看到,此次东南亚国家之所以发生危机,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好转,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份额甚低。这种经济增长格局,当然不能够长期持续,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正是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表现

(1)物价持续下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去年6月份,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经分别连续下跌21个月和16个月;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批发物价指数已经连续下跌50多个月(其中仅有几个月略有回升)。物价的下跌,使得企业亏损面扩大,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并最终导致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2)社会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1998年已经降到58%这种状况,使得消费需求难以发挥启动经济的作用。

(3)消费难以启动,使得增加投资需求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然而,从1996年以来,我国投资的增长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去年以来更有下降的趋势。

(4)净出口(国外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降低,去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已经微不足道。

(5)货币政策已陷入被动紧缩的境地。货币供应的增长看起来似乎呈扩张性的。但是,注意到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较快,存款增量连续数年大于贷款增量(所谓存差扩大),以及M[,0]/M[,1],M[,1]/M[,2]连续数年下降的事实,应当认为,货币政策已陷入被动紧缩的境地。

(6)利率虽然连续下调数次,但由于物价下跌的幅度更大,实际利率仍然连续数年保持较高水平。问题是,考虑到稳定汇率的目标,名义利率下调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7)财政支出亦呈紧缩态势。1998年虽然增发了大量国债,但由于绝大多数国债并没有货币化,其扩张作用并不明显。去年以来,税收增长一直高于支出的增长,紧缩的特征更为明显。

三、治理通货紧缩的短期政策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的短期政策应着眼于需求。从需求的角度刺激经济增长,无非四种手段:其一,刺激国内非政府部门消费需求;其二,刺激国内政府部门投资需求;其三,增加净出口;其四,增加政府支出。从现实看,前三种手段发挥作用的空间已经不大,刺激经济增长的短期政策,只能依赖政府支出的增长。但政府支出的增长,如果不伴以扩张性货币政策,其扩张力度是很微弱的,要想政府支出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政府债务货币化。

(1)国债和财政赤字并不完全对应。要使上述过程得以进行,必要条件之一是财政部要为货币化的目的增发一笔国债。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对增发国债颇感踌躇。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惟恐财政赤字增加,从而影响财政的健全性。需要指出的是,发行国债最初和基本的目的固然是弥补财政赤字,但是,国债不仅是一个财政范畴,而且是一个金融范畴。正因为它有双重功能,国债和财政赤字就不是完全对应的。分析美国债务统计,可以发现两个现象。其一,每年新发行押债净额与财政赤字额并不相等;在绝大多数年份,当年国债发行净额都要大于当年赤字额。这说明,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并不唯一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其二,在美国,政府债务的规模是在国会严密监控之下的。但是,公共债务的总额和受国会监控的公共债务总额存在着明显差别。基本的情况是前者大于后者。例如,1998年3月30日,美国公共债务余额为5.8584万亿美元,而受国会监控的公共债务余额则为5.49836万亿美元,前者比后者多870多亿美元,在理论与实践中,国债的规模可以大于赤字的规模。那些用于支持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国债,由于其同正常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机制联系在一起,就不应当与一般的赤字债务等量齐观。因此建议,财政部可以专门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一定量的国债,不妨称其为“公开市场债券”或“货币流通债券”。这些国债可以单独立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亦可对之实行专门监控。只要将其中的道理向公众解释清楚,相信是可以理解和支持的。

(2)国债应当首先向社会发行。可能出现的令人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在目前银行存在大量非盈利性资产(存着)同时又在中央银行保有大规模超额储备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可能在买入国债之后,不愿向中央银行出售这些国债。关于这一点可做三方面的考察。

a.即便全部国债都形成金融机构的资产,财政部依然得到了它用于支出的款项。从这一点来看,财政和货币同时扩张的目的已经达到,只是由于全社会的信贷只有等额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扩张程度受到限制。

b.如果国债全部由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通过货币来数的作用,货币供应的扩张有倍数效应。如果目的是达到这种效果,可以考虑采取的办法有二:其一,降低“公开市场债券”的利率,以降低金融机构持有它们的积极性。其二,通过中央银行的清算系统和国债登记系统,直接通过债务及其收入划转的方式,在一段时期内强制性由中央银行从金融机构手中收购这些国债。

c.财政部将其“公开市场债券”在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中面向国债一级自营商发行。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条例,规定这些自营商将其从财政部直接购买的国债返售给中央银行。

四、治理通货紧缩的长期政策

长期战略应致力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第一,营造一个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济(特别是投融资体制)和社会环境。第二,应根据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形势,重新审视并确定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产业政策,着力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第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建设,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作用。应当看到,我国现有的各种制度,基本上都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确立的,它们的主要倾向,都是约束消费和抑制投资。仅就私人购车来说,目前征收的费用多达200余项,一般要去购车款的20%左右。这样一些制度若不破除,刺激需求和投资都是空谈。如果确认我国经济已经基本上从传统的供应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我国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散见于各种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浩缈烟海的规定进行一次系统而全面清理,并使它们全面转向刺激需求的轨道上去。

强调制度变革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不能高估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作用。换言之,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解决当前的问题,不应当沿用最近几年的思路,即主要依靠不断加强政府的作用来解决问题。我们应当转变思路,除了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刺激经济增长之外,更应当创造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让企业和居民更充分发挥其市场经济主体作用的制度环境。

面对通货紧缩,仔细研究在80年代于美国风行一时的“供应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是有益的,众所周知,供应学派是应治理“滞胀”之需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对付“滞”和“胀”两个目标上,其治理“滞”颇为有力,但治“胀”则显得并不成功,到少,它需要与传统的需求管理相配合,方能发挥效力。有鉴于此,我们重新审视供应学派的主张,特别应关注其治“停滞”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从政策含义上看供应学派的主张是相对简单的;我们几乎可以用“减税”两个字将其全部概括。然而,在减税主张的背后,深藏着西方世界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新理解,对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实行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的反思,以及对政府的经济管理哲学的重新审视。简言之,供应学派的核心在于:在治理经济停滞方面,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是主力军,政府则应关注那些它应当关注的事情,只应做那些它能够做到的事情。减税的目的,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制度环境。

标签:;  ;  ;  ;  ;  ;  ;  ;  ;  

对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几点思考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