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平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基础设施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全新产业。因此充电基础设施良好建设,必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布局
引言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战略,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确定的重要战略举措。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更为主动、更积极、更为系统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关键问题是如何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普及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建设和规划布局是影响与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1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布局的原则
近年来,全球市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指数增长,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上升。这其中固然离不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各国政策的大力扶持,更离不开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不断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增加通勤方式提高效率、进一步降低消费者对于汽车的维护和购买成本等多种发展趋势带来的巨大消费变化。众所周知,充电基础设施能否提供方便、快捷的充电或换电服务,一直都是用户是否愿意购买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随着电动车的持续快速发展,充电桩建设和服务能否跟得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奏,“有车就建桩”的模式,能否满足未来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增长的需求,这些问题显然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课题。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布局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推广示范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重点考虑充电设施的示范效应,按照公交(电动大巴)—专用车—私家车的先后推广示范层次实行。对充电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从而增强示范效应,提高推广度。(2)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考虑城区区位等因素,结合新能源汽车推广及发展的阶段、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适度超前,结合新能源汽车单次充电行驶里程选取合理的服务半径。(3)充电设施应与交通量、充电需求量及电力负荷量相匹配。充电设施布局首先应该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的要求,根据片区的交通量、充电需求量进行合理布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能源汽车充电
2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布局的要求
2.1充电桩布局要求
综合国内技术条件、国内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设成本、服务半径、配套适当超前以及车辆使用特点等相关因素,建议公交车辆充电桩配建比取值1:1;其他专用车和社会车辆建议充电桩配建比取值1:1.5。另外对于新建办公用房、大型商场、大型酒店、居住小区以及社会停车场等要按照不低于总停车位15%的比例预留充电桩的安装位置,对于已建的办公用房、大型商场、大型酒店、居住小区以及社会停车场按总停车位的10%比例,建设充电桩,为私家车、出租车、公务车提供充电服务。
2.2充电站布局要求
充电站的规划和建设将步入规模化、网络化时代,进行充电站布局规划研究迫在眉睫。(1)服务半径要求。充电站的服务半径一般按车辆平均行驶15~30分钟的标准控制,在实际规划中,应结合城市规划的区域进行划分。城市外围区域,宜根据不同等级的道路相应提出设置标准,高速公路沿线结合服务站进行设置;国道和省道沿线按一次充电行驶里程的30%-40%的标准进行设置。(2)建设标准。站区总体布局应满足城市规划相关要求,同时综合考虑站内工艺、功能分区、组织交通和节约用地等内容,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方案。
3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布局措施
3.1合理进行充电设施规划布局引导
当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已开始步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充电设施建设必将会对城乡空间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尽早将建设纳入空间规划和设计层面进行统筹考虑和系统研究已刻不容缓。(1)新能源公交车充电站布局考虑合理的服务性,均衡布局,选择交通区位较好的公交枢纽站、维保场、首末站等进行建设,中心城区选择长度在15~20km的公交线路,城市外围选择长度在20~30km的公交线路。(2)新能源出租车专用充电站桩主要结合区位及其他条件较好、客流量较大的、且有一定用地可供使用的交通枢纽,规划出租车充电站,如火车站、汽车站等。考虑到出租车运营的时间长、灵活性大、行车线路的不确定性等特点,规划的新能源出租车充电站桩难以满足所有的新能源出租车充电需求和服务半径要求。(3)其他新能源社会车辆充电站桩现阶段主要考虑在社会公共停车场、主要旅游景点、居住小区(社区服务中心)及主要商业圈配建充电设施。配建的充电桩结合现有或规划停车场内的停车位设置,不占用独立用地。
3.2分区域差别化地规划建设充电设施
在汽车人均保有量较高、人均使用量较大的发达地区,对现有交通、电力资源进行梳理调研,升级相关系统、设备和管理手段,确保充电设施逐步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相配套;在汽车人均保有量较低、人均使用量不高的欠发达地区,进行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技术试点,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风力、水力、太阳能等优势,进行分布式城市供电试验,实现快速赶超,弯道超车。既要防止因充电设施建设不足而形成充电难现象,又要避免盲目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3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
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有利于形成有利于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舆论氛围。在规划中,公众参与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公众的广泛参与不仅能够很好地促进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能够使得公众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提高其对规划建设成果的接受程度。而推动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最终目的和落脚点不仅是完善公共设施建设,还在于推动私人电动汽车的应用及使用,而公众对充电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形态的接受程度,是评判其使用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各有关部门、企业和新闻媒体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政策、规划布局和建设动态等的宣传,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动态,形成有利于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舆论氛围,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对充电基础设施的使用量,推动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
3.4积极开发及应用信息技术
其实,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起步时的一些思路和规则已经不适应需要,应当重新规划和布局充电设施建设蓝图,特别是要打破各种壁垒和障碍,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并且使之更加方便化、市场化。有业内人士建议,充电桩建设必须要建立汽车充换电网络,而不是一个个充电桩。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快研发先进的充电技术,以跟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节奏;另一方面要支持创新充换电的商业模式,通过商业运作,实现公共桩、个人桩的入网和互联互通,进而达到车桩入网后的资源共享,大力提升充电设施的应用效率。有专家以为,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必将具备强大的感知、通信、计算和决策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可移动的智能终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作为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给电能的重要配套设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是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的因素之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地区不断引进新思路、新模式,大力建设充电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R].2015
[2]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Z].2015
论文作者:解振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新能源论文; 汽车论文; 布局论文; 设施论文; 充电站论文; 基础设施论文; 半径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