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发展我国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服务论文,加速发展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对外贸易正处于一个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充分认识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机遇,加速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全面带动我国服务贸易上新台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1.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对国际经贸的巨大贡献
当今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向服务业转移,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是服务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从710亿美元增至3830亿美元,猛增了5.39倍,服务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同期货物贸易增长率的两倍。1992年,世界货物贸易额为3846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则达1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中服务贸易的比例已超过了1/4,此后这一比例越来越大,行家预计,在本世纪末将超过1/3。而真正构成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既不是与国际货物贸易直接相关的古典服务贸易,也不是与国际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要素转移性质的服务贸易,而是相对独立于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新兴产业的服务贸易,其中国际旅游独占鳌头,远远超过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
2.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以下三个表显示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概况(见表1~3)。
表1 来华旅游人数 单位:万人
1980 1985 1990 1995
旅游人数总计 570.2 1783.32746.14638.7
外国人 52.9
137.1 174.7 588.7
华侨3.4 8.5
9.2 11.6
港澳和台湾同胞513.9 1637.82562.3403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
表2 服务贸易收入 单位:亿美元
19851990 1993 19941995
服务收入合计45.3265.16152.8821.04243.21
旅游12.5022.18 46.8373.23 87.30
货运 8.6721.63 18.4337.65 43.30
供应与劳务
3.60 2.89 2.45 7.60 8.74
投资13.87 6.62 43.9057.38 51.91
其它 6.6811.84 41.2745.18 51.9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
表3 服务贸易所占比重 单位:亿美元、%
从表1看,来华游客从1980年的570.2万人增至1995年的4638.7万人,16年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从表2看,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创汇一直居其它服务贸易之首,从1985年的12.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7.30亿美元,11年增长了近6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5%,而我国同期服务贸易创汇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8.3%,同期对外贸易总出口创汇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7%,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创汇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比同期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出口创汇年平均增长速度高3.2和3.8个百分点,更大大超过了同期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为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96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创汇1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84%,1997年是中国国际旅游年,前景更是看好。
3.我国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潜力
9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已超过石油、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发展潜力之大,目前还没有任何产业相匹敌。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未来13年中,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将高出世界旅游业平均发展速度的1倍,到亚太地区的游客将以每年7.6%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将达到2.4亿人次。而中国可以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赢家。因为:(1)中国客源充足。从表1看,以往十几年的入境游客90%以上都是港澳台同胞,外国人和华侨比例很小,预计未来除到中国大陆旅游的港澳台游客会继续增加外,外国游客和华侨游客也会增多。(2)国际旅游市场的贸易壁垒小,易于扩展。尤其是环境壁垒小,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3)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开发潜力大。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果将中西部地区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水平提高到东部地区的50%,到2000年,外国来华旅游者就能突破1000万人次,国内游客也能突破1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可达4000亿元人民币(1997年4月15日《中国旅游报》)。(4)从国际旅游贸易进口方面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出境旅游的人数将大增。PATA(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有关机构的最新调查表明:中国的国际旅行者中,以纯观光为目的的已占60%,而两年前只有小部分是观光旅行者。我国不仅作为旅游目的地成为世人注意的焦点,而且也正成为别国重要的客源地。国际旅游的双边贸易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4.我国加速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条件已成熟
从硬环境方面看:(1)我国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2)相关产业发展很快,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先行条件。如我国涉外饭店数量已从1991年的2130个增加到1995年的3720个。我国航空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民航航线从1985年的248条增加到1995年的780条,年增长速度为7.9%,民航航班从1985年的82个增加到1995年的139个,年增长速度为3.2%。民航飞机数量从1985年的404架增加到1995年的720架,年增长速度为8.5%,客运量从1985年的747万人增加到1995年的5117万人,年增长速度为21.2%。从软环境方面看:(1)发展国际旅游服务业符合我国进一步挖掘发展经济潜力的国情,产业关联度高,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就业成本低。到1996年底,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作为“九五”重点产业培植并将为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2)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将进一步吸引外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具有优势,开发国际旅游业可以形成外商投资的新热点。
5.加速发展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一种客观选择
出口商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面临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跳出传统思维,开阔眼界,寻求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必然会减缓。而旅游业完全具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条件,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客观的明智的选择。(2)出口区域不平衡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面临的另一难题。我国各地区进出口商品差异很大,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相比,在实物贸易上处于劣势,但他们完全可以利用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来弥补差异,特别是这些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抓住时机,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在旅游出口上做大文章,将带动这些地区服务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不失为一条捷径。(3)虽然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十几年来无论总体规模还是在我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均有很大提高,但与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相比,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都较低。从表3看,我国服务贸易仅占贸易总额的1/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国际旅游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较高,达1/3强,是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已走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前列。
6.加速发展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几点对策
(1)提高国际旅游服务的技术含量。信息技术目前已在国外旅游服务业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如DIS(目的地信息系统)、PMS(饭店管理系统)、CRS(计算机预订系统)、POS(销售现场信息系统)和BRS(银行结算系统)。PATA本届会长德雷斯德尔说:3年前,亚太地区几乎无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国际旅游营销,而今天,“国际互联网正成为传播信息和营销的重要手段”。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在互联网上没有网业的旅游商将无法生存。目前,我国国际旅游服务的技术含量还较低,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落后状况。
(2)主动出击,开拓海外市场。PATA交易会是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的极好场所,我国自1994年首次参加PATA活动以来,增强了营销意识,开拓了销售渠道,今后应组织更多的旅游商参加PATA的各项活动,以增加销售机会,开辟新的市场。国际旅游服务竞争首先是国家形象的竞争,国家实力的竞争。新加坡每年的国际旅游促销费为2600多万美元,平均一名游客的宣传招揽成本为6美元之多,而我国目前的国际旅游促销费一年只有五六百万元人民币,我国在国际市场促销方面还必须加大投入。
(3)把目标对准欧美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新产品,提高产品结构档次。从以往的统计资料看,来自欧美的游客消费水平最高,但人数少。欧美市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旅游市场,打不进欧美市场就意味着没有真正走向世界。客观上我国相距这一重要客源地较远,弥补这一不足必须在旅游产品上做文章。显然这一目标市场的定位产品与港澳台同胞归国观光、探亲访友或商业旅游的消费产品有较大差异。PATA'97中国大会使人强烈感觉到,今天的旅游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着更多样化的需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PATA已专门举办了九届生态与冒险旅游交易会,而大多数买家都来自欧美。我国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发这类产品。
(4)以建立共同市场为目标,以资产重组为导向,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通过强强联手,编队起航,兵团作战,形成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创造一批国际名牌,从而打好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