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龙驹初级中学 726200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即通过精心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回答,发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把知识变成生活的智慧。在面临复杂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情境 设置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思考,让学生走进教材世界,理解知识,将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价值观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帮助学生打通知识世界、生活世界、思维世界和意义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情境”。陈友芳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若干条件综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世界,即情境是若干条件的综合”。情境是学生认识的桥梁,是知识转化成素养的桥梁,只有依托情境才能沟通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创设的一种场景,它可能是一个故事、一则新闻、一组数据,也可能是一幅图画、一段视频、一个小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在讲授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节自由平等的真谛时,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用优秀文化设置教学情境,涵养学生科学精神
根据课标“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我用PPT展示《沁园春 长沙》,让学生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完后,我说,在词中,伟人毛主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也问问同学们,1.词中描绘了哪些自由的景物?你有何感想?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鱼的自由有多高,有多低?在什么范围内的自由?你有何启示?通过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得出结论:人们渴望自由,自由地施展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是有限制的,是相对的。这样,学生在享受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感悟、分析,理解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点,涵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科学精神
在讲解平等的含义时,我问同学,你们选举班干部时,男同学参加选举,女同学有这项权利么?选举时一人投几票?就是在选举中,男女同学享有同等的权利,一人一票,这样就得出平等的第一层含义,“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简单地说,就是大家都一样。同学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类似的情况?
在家中只有一台电视机。你喜欢看哪类的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哪类节目?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学生回答,看我喜欢的(随我),我追问:“为什么看你喜欢的节目?”学生回答,爸妈爱我;爸妈让我放松缓解学习压力;我在家里呆的时间短,我上学后,爸妈可以看自己喜欢的节目等。我又追问:“那这样对于爸妈平等么,为什么?”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我见机点拨,你是学生,未成年人,父母是大人,父母怎样对你?爱护、关照你,这样就得出平等的第二层含义,“不同等情况差别对待”。同学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类似的情况?通过教学情境设置和师生对话,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的认识,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不断生长。
三、用矛盾冲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同学思考回答,辩论,你赞成还是反对家里再要一个宝宝,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的一种观点,反对,因为他(她)会同样继承家产,得到父母的爱护,使我得到的减少;我追问:“你有继承财产和得到父母爱的权利,宝宝有没有?”学生回答,有;我又追问:“你对家庭、父母与什么义务?宝宝有没有这方面的义务?学生答,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宝宝也有这样的义务”;我再问:“这体现了平等含义的哪一方面?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哪一方面?”学生答,体现了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体现了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义务。学生回答的另一种观点,赞成,因为他(她)给我带来快乐,使我不再孤独,我问:“他(她)给你带来快乐,将来还和你一起对家庭怎么样?”学生答,继承财产;赡养父母;振兴家业等等。
道德与法治课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出发,基于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和认知,以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冲突为突破口,用矛盾冲突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其在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思想提升。
朱小蔓教授曾说过:“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淡忘之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它对生活意义,即使知识被遗忘,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深度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生活,拥有幸福人生!
论文作者:宋学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精神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自由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