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对值夜班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论文_李作为

李作为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 要】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对值夜班护士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方法:将80名值夜班护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观察组夜班护士实施巴林特小组训练,对照组暂缓实施。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12个月后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L-GS)评价效果。结果:实施前后两组值夜班护士职业倦怠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观察组值夜班护士职业倦怠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巴林特小组能有效改善夜班护士职业倦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巴林特小组;夜班护士;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169-02

护理工作需要对病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护理服务,各时段轮班是护理工作的属性之一,轮值夜班是护士必须面对的环节。有研究表明,家庭生活的影响、心理负荷过重、身体健康的危害、情感受挫和自我追求受限五个方面,既是夜班对护士产生负性影响的结果,又是造成夜班护士不良工作体验的压力源。目前临床护士普遍存在不愿值夜班的问题,轮值夜班已成为主要的职业压力源,不但严重影响到护理质量与安全,也是临床护士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关护士工作疲溃的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denberge研究职业时提出了“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个概念,指对工作中心理、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应激状态。绝大多数护士都要固定轮转夜班,临床、教学、科研及病人各方面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夜班护士已成为职业倦怠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夜班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和安全,不容忽视。巴林特小组最初是一种训练全科医师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由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师和社会工作者于20 世纪 50年代在英国伦敦创建。巴林特小组活动帮助各科的临床医生更好地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生的医疗服务技能和态度,同时也疏解了临床医生的工作压力。近十几年来,有关夜班护理工作压力源、轮班制对护士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多,并且备受关注,但具体如何对夜班护士的心理健康实施有效干预鲜有报道,笔者尝试运用巴林特小组这一新模式对夜班护士心理健康实施干预,对于改善值夜班护士职业倦怠状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我院内科片区现轮值夜班的8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38岁,其中本科21人,大专59人,已婚34人,未婚46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名,两组年龄、学历及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在实施巴林特小组训练前利用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L-GS)对80名研究对象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评估,然后针对观察组40名值夜班护士进行巴林特小组训练,每月1次,连续12个月。具体如下:

1.2.1 人员组成、活动时间及地点:按照巴林特小组的要求,将观察组40名护士随机分为4个小组开展活动,每个小组由10 名护理人员和1 名小组组长组成,小组组长(主持人)由我院心理卫生中心有巴林特小组工作和精神心理学经验的心理医师和咨询师担任。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60 ~ 90 分钟。活动地点选择在安静、不会被打扰的会议室。组长主要负责以下事项:控制时间和讨论目标;把握主题;鼓励小组成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防止小组成员不友好地揭露隐私或批评。小组活动每月开展1次,连续12个月。

1.2.2 小组活动流程:首先由组长介绍小组活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请小组成员自我介绍;组长启发小组成员提出工作中记忆深刻、反映强烈的案例,讨论的问题包括病人或家属的不理解,工作中的挫折、冲突等。案例提供者描述事件经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提出问题;案例的报告是简要的、非正式的,不需要提前准备讲稿。小组成员就“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办?”把自己置身其中,自由表达他们对该问题的观点、感受及相关建议。这时案例提供者暂不作发言或反馈,仅是倾听。在此期间主持人会积极鼓励小组成员对案例进行分析,陈述自己的观点,目的是让大家深刻理解事件本身。

1.2.3 总结:案例提供者根据所有小组成员的发言,阐述对此案例的重新认识及感受。最后组长对本次活动给予总结和评价。

1.3 评价方法:于巴林特小组培训实施前和开展12个月后运用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L-GS)对两组进行评价,评测与分析过程均严格遵循心理测量的保密原则。

1.3.1 评估工具:Maslach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aslach burnout in vertory-General Survey,MBL-GS):由李超平等修订,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3个维度16个条目。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条目得分总和。情绪衰竭得分高于15分为高分,11-15分为中等, 11分以下为低分;去个性化得分高于12分为高分,8-12分为中等,8分以下为低分;自我成就感得分高于22分为高分,18-22分为中等,18分以下为低分。该量表在国内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

1.3.2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对前后两次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入组时两组值夜班护士工作倦怠通用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两组值夜班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差异无显著性。培训12个月后,对照组夜班护士的工作倦怠通用量表评分较入组时无明显差异,而观察组差异较明显(P<0.01),两组护士工作倦怠通用量表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已经开始将巴林特小组项目作为临床医学、心身医学的基本技能进行培训[3]。目前巴林特小组较多应用于医生的培训,但因其在处理医患关系和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方面的作用明显,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越来越受到护理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但干预方式普遍局限于人文关怀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效果不尽人意,如何更好地保障护士,尤其是轮值夜班护士的心身健康成为一个恒久的护理管理话题。笔者通过将巴林特小组模式运用于夜班护士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管理培训中初见成效。本研究发现,通过这一新培训模式地实施,观察组夜班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有了明显地改善。

3.1 促进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得大多数医护人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感。而夜班人员相对较少,夜班护士往往需要独立面对和处理问题,缺乏支持,极易造成心理上的冲突,产生职业倦怠感。通过巴林特小组的干预,可以为夜班护士搭建一个宣泄、沟通和寻求支持的平台,通过案例的提供和解析,帮助夜班护士学会正确的建立和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从而减轻职业倦怠。

3.2 纠正不良的认知,改善消极情绪。在巴林特小组活动中,组员通过对事件的分享和讨论,可以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问题,从而调整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路,纠正不良的认知,改善不良情绪。

3.3 小组成员均是轮值夜班护士,有着很多共同的工作体验和感受,讨论中不存在批判性的语言,极易建立良好的共情关系,通过彼此良好关系的建立,可以给予彼此强大的心理支持。同时,也可以相互分享工作经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缓解职业倦怠。

3.4 护士已经成为职业倦怠发生的高危人群,而轮值夜班护士因生活不规律、自我发展受限以及家庭生活等多方面因素更易发生职业倦怠。如何保障这一护士群体的心身健康,是护理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巴林特小组能够帮助夜班护士提高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缓解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粱红玉.应用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提高新护士护患沟通能力. 护理学杂志,2013,28(2l):1-3.

[2]于清, 屈文妍 ,刘小冬,等. 巴林特小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护理管理,2012 年, 12 (6) :75-77.

[3]陈华.巴林特小组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6,3(33):457.

论文作者:李作为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3

标签:;  ;  ;  ;  ;  ;  ;  ;  

巴林特小组对值夜班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论文_李作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