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出现“伪造”--对“农民工短缺”虚假现象的分析_刘易斯拐点论文

“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出现“伪造”--对“农民工短缺”虚假现象的分析_刘易斯拐点论文

“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出现”证伪——“民工荒”假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拐点论文,在我国论文,假象论文,刘易斯论文,民工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月起,有着9亿农民的中国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随着“民工荒”的出现,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刘易斯拐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讨论。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于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该模型认为当工业部门被动提高工资,继续吸引农村劳动力,工业、农业部门具有相同的边际生产率,二元结构转化为一元,发展中国家朝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全部吸收的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根据对“刘易斯拐点”的理解以及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析,笔者认为“刘易斯拐点”的含意进行了分析:

第一,“刘易斯拐点”所说的“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与我国的农民工有区别。外出打工人口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劳作,有相当一部分是亦工亦农的。“民工荒”所显现的用工短缺带有季节性短缺的成分。

第二,依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理论,到达拐点就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被城市的工业部门吸尽,然而,从我国农村的情况看,还有约2亿的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民工荒”现象却恰恰是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三,“刘易斯拐点”的实质是劳动力供给从长期过剩向劳动力开始变得稀缺,劳工工资从长期不变向普遍上涨的转折点。在拐点之后,工业部门必须提高工资,我国的“民工荒”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中央的农村经济政策改变了农民的比较收益,而不是工业部门把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造成工资水平提高才出现的“民工荒”。

第四,当一个国家出现“刘易斯拐点”的时候,经济发展应该伴随着两个标识性变化:一个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另一个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一元,发展中国家朝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但是据预测我国还将迎来新的生育高峰。我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依然没有改变,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我国农业人口还占60%-70%,所以,以“民工荒”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为时过早。

第五,“刘易斯拐点”认为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城镇下岗职工每年都在近千万,加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1000多万,就业压力非常大,而且此后十几年内就业压力仍将呈增长趋势。

从前面的分析中,本文作者为“民工荒”并不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不是劳动力短缺的信号。我国劳动力的供应几乎是无限的这一事实际不可能在短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标签:;  ;  ;  ;  

“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出现“伪造”--对“农民工短缺”虚假现象的分析_刘易斯拐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