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中学 265300
数学教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数学教学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
一、做学生德育发展的引领者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做学生德育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真理的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知心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心诚意善地交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不仅是教师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既熏陶学生品质又浓厚师生情,教育效果会立竿见影。
三、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数学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例题、练习,在教学时,通过这些例题的学习、练习进行德育教育,也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授课过程中,可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行为习惯上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四、巧妙运用德育渗透方法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因此,要讲究方法和原则。
1.环境熏陶法。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美的环境,创设优美的班级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2.主体参与法。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可以开展小组学习,校内数学达人秀等。
3.实践体验法。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校外数学实践主题活动。
德育不能搞一阵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精心培养,持之以恒的渗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只要巧妙和智慧地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相得益彰,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点滴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李通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1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数学论文; 角形论文; 集体论文; 教师论文; 直角论文; 《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