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剖宫产产妇产后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5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使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SAS评分、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结果:研究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更为支持,满意度更高、更加积极配合治疗,治愈时间、治疗费用,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剖宫产产妇的综合性护理,进行疾病教育和管理,提高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心理干预以及相关护理工作水平,可以提升患者在治疗中的效果,对于提升临床质量是必要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剖宫产产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069-02
Analysis of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partum recovery of cesarean section WangYan.
Operation Room,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Sichuan 646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partum nursing care of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150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study group us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SAS score and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spitalization time, cost of treatment.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of women, more support for nursing work, higher satisfaction, more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reatment, cure time, treatment costs, a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of cesarean section, diseas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mprove the diet nursing, medication guid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nursing work, can improve th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clinical quality,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esarean section; Nursing
护理工作是与患者接触较为密切的医疗环节,几乎贯穿于治疗体系的始终。所以对患者早期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树立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在护理中更多的为患者考虑,做好优质护理,融入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思想,促进患者疾病的治疗[1]。本研究对15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使用心理护理干预,探讨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为急诊科的优质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6年5月至2016年8月期间150例剖宫产产妇进行分组,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31.6±3.1)岁。将15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个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的各项资料没有显著区别,差异不明显,具备临床使用(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行相同的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接受护理的同时,还要接受心理护理干预:
1.2.1治疗前评估
对研究组患者,由护士收集患者资料,进行一般性评估和专业性评估。一般性评估:评估患者体征、一般情况等。专业性评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心理状况和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等。
1.2.2确定护理问题
产妇常见的护理问题有:(1)焦虑、烦躁,与产后恢复漫长有关。(2)缺乏产后护理方面知识。
1.2.3制定护理计划
护士根据评估资料制定护理计划,其目标是保证产妇遵守护理方案,减轻其焦虑、烦躁心理,保证产妇能积极配合产后护理。
1.2.4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产妇常常因产后恢复漫长,易产生焦虑、烦躁心理,应给与耐心的开导,并给与细心地照顾,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
(2)做好疾病的宣教:向产妇普及产后护理相关知识,提高产妇对产后护理的认识,使其正确认识产后护理的重要性及相关心理卫生知识,主动干预并监督患者进行各项治疗。
(3)个性化护理:在护理中,要按照产妇的性格、体征等,制定个性化的护理策略,突出产妇的实际情况,围绕产妇的需要,开展符合需求的护理措施。
1.3 调查方法
对两组产妇进行SAS评分,统计产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出现率。满意度调查表的采集工作由专人负责,统计聘请相关经验人员进行,可以采取非记名方式,让产妇尽量完整的填写表格,降低废表的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1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量(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AS评分比较
SAS评分研究组产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作为医治的一个重要部分,护理在整体医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是医院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保障患者安全[2]。护理工作影响着整体医治的质量,在护理中,会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护理工作者们加以重视[3]。在医院的日常诊疗工作中,护理工作是密切与患者接触的,其可以影响患者是否积极的面对治疗。以往护理工作重视技术,关注疾病的治疗,但是受到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限制,难以完全践行基础护理,忽略了与患者心灵的沟通。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治疗时产生恐惧与焦虑的心理问题,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融入了先进护理知识,处处做到温馨、贴心、让患放心的护理模式,给与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质量。本研究中,对于新来患者,护理人员可以让其对剖宫产手术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可以稳定情绪,有助于配合治疗。护理中,要增加巡视次数和体征监控,要保证患者是在最佳状态的时候接受治疗,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有学者认为,学历越低患儿家属掌握疾病知识越少,导致其对医护的依从性降低。应建立健康教育体系,让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根据诊室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可以指派专人负责,加强监督力度,并积极听取工作人员建议,改善制度中的不足。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先进护理培训,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条件,保证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减少工作时间,给与医护人员一定的工作弹性。
心理护理干预是当今学者们推介的优质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全局护理水平,在护理中,更多的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护理中,参考国内外先进护理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策略,融入多种心理护理理念,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水平,将护理工作做实做好。本研究组在护理中,按照产妇的实际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在本研究中,心理护理干预做到精细、精心,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护理,提升护理质量。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护理中更多的病人为核心,能够达到良好的医学效果,将提高护理水平作为目标,提高护理效果[4,5]。通过科学心理干预措施给予产妇优质的护理,产妇心情平稳,依从性较好,具临床应用优势。
通过科学措施给予产妇优质的护理,产妇满意度提高,产妇心情平稳,依从性较好。在护理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给予产妇优质的护理,使得其住院时间缩短,治愈率提高。在护理后,心理护理干预是安全可靠的,改善了预后,具备临床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芳.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剖宫产产后恢复的疗效对比[J].海南医学,2012,23(16):149.
[2]张彩蓉.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情况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2,33(11):2427.
[3]杨德红.两种护理模式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9):1173.
[4]王曙红,严其明,周建辉,等.住院患者对护患沟通的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2,17(9):684.
[5]秦法玲.浅谈加强沟通对预防护理纠纷的意义[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27(4):371.
论文作者:王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产妇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产后论文; 措施论文; 护理工作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