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期间我国进口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八五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八五”期间我国进口发展的成就
“八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我国进口实现了新的飞跃。表现在:
1.进口呈现高速增长的总体态势。“八五”期间,5 年累计进口金额为4989.6亿美元,比“七五”期间累计进口额2538.2亿美元增长96.6%。其中,1991—1993年连续年进口增长速度接近或超过20%,1993年进口增长速度更达到28.9%;1994年以来,受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进口增长势头有所减弱,但进口没有出现以往常见的负增长或低增长,而是呈现略高于10%的中速增长。1995年上半年进口同比增长15.2%,预计全年进口增速将达16%左右。按此预计增长速度测算,“八五”期间进口年均增速达20.4%,远高于“七五”计划期间进口年均增速4.8%。
2.进口结构进一步优化。1994年,中国初级产品进口总额164.7 亿美元,占全部进口的14.2%,比“七五”末期1990年初级产品进口所占比重18.3%降低4.1个百分点,但其中矿物燃料、 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2.3%提高到1994年3.5%,主要是石油及其成品进口增长较快,1994年达到36亿美元;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由1990年的4-34.9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992.2亿美元,年均增长22.9%, 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81.6%提高到85.8%,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额由1990年的168.4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515.6亿美元,年均增长32.3%,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1.6%提高到1994年的41.0%。这说明作为生产资料和机械产品进口所占比重有提高的趋势。
3.进口贸易方式出现新的特点。一是加工贸易进口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1990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口182.1亿美元, 占进口总额的34.1%;1994年加工贸易进口总值达到475.7亿美元, 占全国进口总值的41.4%,1995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口增长势头更猛,金额达到268.4 亿美元,所占比重上升到47%。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加速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轻纺产业的趋势,同时也反映出外商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来迴避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贬值对进口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一趋势,也就是说一部分加工贸易进口取代了一般贸易进口。二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迅猛增长,成为推动进口增长的主要动力。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值41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6%, 而一般贸易进口仅增长13.1%当年进口增长率主要是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增长来支撑的;199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值529.3亿美元, 占全国进口总额的45.7%,比上年增长26.6%,而一般贸易进口则下降7.1%。 今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值为273.6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2.6%,所占比重为48.3%,而一般贸易进口基本上没有增长。
4.进口总体小于出口,对外贸易保持顺差。1995年预计进出口大体平衡,略有顺差。
5.进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发展平稳。按照中国海关统计,1994年前十位进口国家、地区依次是:日本263.2亿美元、欧盟169.4亿美元、台湾140.8亿美元、美国139.7亿美元、香港94.6亿美元、东盟68.3亿美元、俄罗斯35亿美元、欧自盟28亿美元、澳大利亚24.5亿美元和加拿大18.3亿美元。中国自五大洲的进口额及其比重分别是:亚洲687.7 亿美元、占59.4%;欧洲250.4亿美元、占21.6%;北美洲158亿美元、占13.7%;大洋洲29.2亿美元,占2.5%;拉丁美洲22.5亿美元,占1.9%;非洲8.9亿美元,占0.8%。与1990年相比,中国进口市场格局发生以下变化:一是亚洲在全部进口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由1990年的43.9%提高到1994年的59.4%,提高15.5个百分点,而欧洲、北美、大洋洲、拉丁美洲进口所占比重均呈现一定下降趋势,二是自日本、欧盟、台湾进口增长迅速,1994年分别跃居第一、第二、第三位,而香港、美国则分别由1990年的第一、第二退居第五和第四位。
6.进口价格指数稳中有升。同期世界制成品贸易价格指数也呈现攀高的走势。考虑到中国进口中制成品占80%以上,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进口价格指数走势与世界贸易价格指数走势是基本吻合的。
二、“八五”期间中国进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八五”期间影响中国进口发展有很多因素,主要有经济周期波动、外贸体制改革特别是进口体制自身改革以及国际环境。
1.经济周期影响。根据历史实证分析,1970年以来中国进口一直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波动而呈现周期性震荡,一般以5—6年为一个周期,前半期为低潮期,后半期为高潮期。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周期性规律仍继续发挥作用,只不过周期长度有所变化。从统计数字看,1980年以来进口发展经历了三次半周期性波动:第一次是1981—1985年,第二次为1986—1988年,第三次为1989—1993年,从1994年开始又进入新一轮周期的前半段。“八五”期间进口发展处于第三周期的后半段和第四周期的前半段,呈现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演变的趋势。由于1993年下半年以来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采取“软着陆”办法,国民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因此进口没有出现以往的负增长或特别低速增长的现象,而是仍保持超过10%的中速增长。这也说明,中国进口周期性震荡的幅度趋于缩小和收敛,正向良性循环的方向转变。
2.外贸体制改革的影响。“八五”期间,在推动出口体制深入改革并规范化的同时,中国加大了进口体制改革的力度,努力使进口体制更加符合关贸总协定所规定的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逐步减少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品种,增强进口管理制度的透明度。1992年初,中国实施新的海关税则,采用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使用的《国际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并在税目、税率转换过程中主动调减了225 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同年4月,取消了进口调节税;同年年底大幅度调减进口关税,涉及33-71个税目,关税总水平下降了7.3%; 这一年中国还取消了全部进口替代商品清单,并承诺今后不再制定这类清单,还取消了对一次成相照相机实行的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取消对示波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的进口控制等。1993年,为适应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参与国际多边贸易体系活动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中国参照国际惯例制定并出台了《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和《一般商品进口配额管理办法》,取代了以前实行的目录管理的一系列内部规定,使国内外普遍关注的机电产品进口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调减进口小汽车关税税率,同时调减了其他2993个税目的进口关税税率,使关税总水平又有较大幅度下降;另外,中国还调整了小汽车等不少商品的关税减免政策,使关税政策走向规范化,强化了关税对进口的调节功能。
1994年,中国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进口外汇管理办法也相应作了改革,实现了汇率并轨,建立了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以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制取代了进口用汇审批制,进口用汇基本能够得到保证。同时,还实施了新的进口经营暂行办法;考虑到汇率并轨使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贬值增大了进口成本,又进一步调减部分商品进口关税率,并对一些原料性商品进口实行暂定税率。1995年以来,又进一步减少各种非关税措施。这些重大改革措施,使中国进口体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通过“八五”期间的努力,中国正逐步建立起以关税等经济杠杆为主要调节手段,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管理进口的新体制,使我国市场准入条件更加宽松,为更多有竞争力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条件。进口体制改革的深化,是“八五”期间进口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重要动力。
3.国际环境的影响。“八五”期间大多数年份,世界经济处于低速增长的不景气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从1994年和1995年才逐步走出萧条期,恢复一定增长;世界贸易在“八五”大多数年份也处于低速状态,从1995年才恢复较快增长;“八五”期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主要西方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国际金融危机接踵发生,对国际贸易形成很大干扰,尤其是日元、德国马克大幅度升值对中国从这些国家的进口特别是技术设备的进口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世界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价格疲软,但高附加值制成品和技术设备价格水平继续攀高,对中国进口贸易条件较为不利。
三、对“八五”进口发展的评价
“八五”期间,进口发展的作用必须放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来加以认识。“八五”期间,中国供求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与普遍总量短缺相伴随的“进口饥渴症”基本上消失,进口弥补资源总量不足的作用显得不太突出,但在缓解瓶颈约束的结构性矛盾、发挥比较优势以利用规模经济的好处、促进技术进步和宏观经济效益提高等方面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新兴工业和出口产业对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依赖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1.缓解瓶颈约束,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短缺原材料和生产资料进口保持较快增长,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1991—1994年非食用原料累计进口236.5亿美元,1995年按90亿美元计算,合计326.5亿美元,比“七五”进口总额204.9亿美元增长59.3%;矿物燃料及有磁原料1991— 1994年进口累计155.3亿美元,1995年按45亿美元计算,合计200.3亿美元,比“七五”累计47.5亿美元增长3.22倍;1991—1994年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累计1474.6亿美元,1995年按进口550亿美元计算,5年合计2024.6亿美元,比“七五”进口累计额831.4亿美元增长143.5%。二是加工贸易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较快增长,带动了中国轻纺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出口的扩大。1995年加工贸易进口有可能超过500亿美元, “八五”期间年均增速达22.4%。
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快了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八五”期间,中国技术引进保持较快增长,1991—1994年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分别为34.6亿美元、65.9亿美元、61.1亿美元和57.1亿美元,预计整个“八五”期间累计可能达280亿美元, 与“七五”相比增长92.7%(“七五”累计技术引进合同额145.3亿美元)。
3.生活消费品进口增加,对改善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1991—1-994年,中国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累计进口额达112.8亿美元,动植物油脂及蜡累计进口35.6亿美元,缓解了国内粮、油等基本消费品的短缺状况,对稳定市场供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进口竞争对于国内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和国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八五”期间进口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九五”期间加以注意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一是进口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先进技术设备在进口中所占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重复引进与技术引进不足同时存在,一般机电产品特别是零配件、进口所占比重过大,国产化工作亟待加强;三是近两年进口总量与出口总量的关系不协调,进口小于出口不利于改善我国的外部环境;四是近两年进口发展受到各方面政策的过度抑制,特别是在汇率并轨使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以后关税仍处于较高水平,一般贸易进口长期徘徊不前,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整个产业的升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五是进口经营秩序仍有待改进,外贸企业进口经营中内外贸一体化问题是“九五”需要探讨解决的一个问题。
“九五”期间,中国经济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进出口贸易发挥更为重要的转换作用,进口可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到“九五”末期,即2000年中国进口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九五”进口累计将超过8000亿美元,中国正日益成为一个现实的大市场,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