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自然的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宽松自然的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宽松自然的教育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宽松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

宽松、自然是一种气氛,也是一种感觉。它当然也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建立一个宽松、自然、和谐的育儿环境。

我们这样提出问题,有两个出发点:

一是从3岁前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孩子好动、好玩、好奇,这是大家知道的。孩子还有三“怕”:怕束缚、怕等待、怕粗暴。如果你轻轻压住新生儿的双臂和双腿,使他不能动弹,他就会挣扎、反抗,甚至大哭。不愿意受束缚,喜欢宽松自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完善,他们没有控制自己的能力,饿了就哭,吃饱就玩,玩累了就睡,见人就笑,他们不能等待。婴儿6个月以后对成人的态度、表情、声调就很敏感,对粗暴的动作与声音,会感到不安甚至会哭。这些就使我们认识到小年龄的孩子要在宽松、自然的气氛中才会感到安全、自如。而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是很重要的。

二是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即使在改革开放把许多老框框、旧观念冲垮的今天,人们仍旧认为教育孩子就是“管”孩子,仍旧把“听话”作为最高标准,既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也不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更不允许孩子“标新立异”。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从小受着束缚、限制式的“管教”,按成人的意愿生长。

我们的孩子离开“蜡烛包”后就是成人抱大的,许多孩子没有经过“爬”的阶段,就会走路了。会走以后,成人又怕他跌交,不许跑,不许跳,不许爬高。凡是孩子喜欢做的事如玩沙、玩水、坐地、脱鞋,东摸摸,西动动,几乎都被成人禁止。另一方面,过多的包办与保护,又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因此,孩子的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都不理想。在托儿所,孩子所受的束缚、限制就更多了,他们须“坐好,不要动”;做操时,小年龄孩子也要列队形;走路要排队。上课得老老实实坐成一大圈,玩具不许自己拿,没有玩具可玩,还不许说话,不许走动。孩子只能长时间地坐着,等饭吃,等睡觉,等回家。我在美国见到大陆去的孩子大都比较胆小、拘谨、畏缩,这是长期受到成人过分束缚、过分保护的结果。他们进了当地幼儿园一个学期后就变得活泼、大方、主动了。这就暴露了我们教育的弱点。

还有另外一些实际问题,那就是现在学龄前儿童中出现的一些让家长焦虑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吮手指、摸生殖器、口吃、咬指甲、揪头发、咬紧下嘴唇等。这些行为在家长的恐吓、威逼、利诱之下,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正是各种心理紧张的发泄方式。过多的注意、过多的限制(家长常出于爱护)都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家长用来纠正的方法不正确更加深了孩子的紧张。事实上,纠正这些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淡化,让孩子忘记,或者用其它代替,但这必须在极其宽松、自然的条件下,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我们提倡宽松、自然的环境,也是为了避免这些行为的发生。

宽松并不是放纵不管,而是要在培养训练的活动中形成这样的气氛,这往往比“指令性”的方法要困难。

在托儿所里,要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束缚和限制。我在美国所看到的托儿所里,孩子三三两两,或自己玩,或坐在老师身边,靠着老师说话、看书。他们都是坐在地上的。在日本还要孩子光脚丫在地上玩。没有听见过老师对孩子发“指令性”的话,也没有看见哪一个孩子呆坐着或无事可干。在上海,开展托儿所早期教养后,我们强调托儿所孩子年龄小,要多给孩子自由,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解除不必要的限制。现在,大多数托儿所能做到:所内走路不排队,外出走路不相互揪衣服,更不拉绳子,做操不硬性站圈、列队形;两岁以上的孩子,需要玩具可以开架自取,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游戏内容,自选小伙伴。我们提倡分组教养,因为孩子人数少与保教人员会更亲近些,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同时还可以减少生活环节(如洗手、吃饭)的等待时间。我们要求保教人员对孩子少限制、不勉强(胃口小的饭量不勉强)、不责怪(挑食时)、不训斥(孩子做错事时),对一些习惯(睡觉时嗅被角、毛巾等)不强行制止,而是顺其自然,逐步引导。总之,要让孩子在托儿所里感到宽松、自在。

对小年龄孩子的教育,主要是从模仿——重复——到习惯成自然。消极的束缚、限制不是教育。

宽松、自然的气氛与成人的态度、说话的口气密切相关。在美国,父母和保教人员对孩子很少发“指令性”语言,他们习惯用暗示、鼓励、商量的口气,即使对一些听不懂话的小婴儿也是如此。这种宽松、自然、和谐的气氛,我是感受很深的。

标签:;  ;  ;  ;  

宽松自然的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