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山东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论文,科技发展论文,战略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1X(2001)04—0057—0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并强调,它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应当说,这是中央基于对21世纪初期世界和我国科技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新影响和新要求正确判断基础上作出的重要部署。现实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好,其竞争最终要落脚到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上。
山东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科教兴鲁”战略,之后,这一战略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逐步实施,并成为山东中长期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山东找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实践表明,未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将更多地决定于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快慢。所谓的资源约束、资金约束乃至市场约束,并不是根本的、绝对的约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通过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来解决。现在看,山东科技发展的要害和核心问题在于“兴鲁”和如何“兴鲁”,在于科技与经济的真正融合。21世纪初,山东科技发展的重点在于,全方位、多层次地面向、覆盖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以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中心,促进科研—开发—生产各环节的连通;改善科技管理部门与其它有关部门的分立状态,促进相互间的协调与配合;加快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推动国内外的科技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
从战略、全局和政策的角度看,21世纪初山东科技的发展,应重点抓住以下8个方面: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科技体制。从体制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是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关键。这种新型科技体制的最大特点是,科技的发展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科技活动是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它的基本要求是,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技术开发活动以企业为主展开,企业成为科技长入经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主要载体;基础性、高技术等超前性的科研活动、社会公益性科研活动,以政府支持为主,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推进;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的科技攻关活动,由政府组织实施。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以技术市场为主体的全方位市场体系,建立相应的市场管理、监督、服务体系和科技法规体系。新型科技体制的建立将大大加快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助于实施科技资源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和改善科技系统的内部结构,提高运行效率,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也使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
2.尽快把企业构造为技术开发和创新主体。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社会经济组织,也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主要力量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载体。加快科技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必须把企业构造为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体。做到这一点,必须从机制和政策入手,给企业以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压力,促使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注重增强技术开发能力,使之成为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力军。同时,要鼓励和引导那些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有些可以整建制转型为科技企业,或通过联营、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科技企业集团,或通过兼并、承包、合建等方式转变为企业集团。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化改革的趋势看,把一批科研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有助于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助于把更多的企业构造为技术开发和创新主体,有助于促进科技体制的转型。
3.努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从其内涵说,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三个子体系。我们所要构建的科技创新体系属于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山东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从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环节来说,要突出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在运作方式上,要突出市场化和开放式,把山东的科技创新体系融入全国的大系统之中。同时,广泛吸纳和利用国内外的科技人才。在具体操作上,既要重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也要重视传统产业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升级;既要重视知识方面创新,也要重视技术方面创新;既要重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也要重视企业的创新;既要重视自主创新,也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1 )建设知识创新体系,需要统筹布局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科技力量和各种可用资源,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以及学科等种种限制,集中有限力量,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诸如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等和传统支柱产业领域诸如机械、轻工、建材、化工、冶金等,建设一批具有优势、特色和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省级综合科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重点进行应用基础、高技术以及一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2)建设技术创新体系,需要明确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 通过制度建设和利益机制的作用,促使各类企业都能建立起技术创新机构,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应通过科研机构的改制,把绝大多数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型省属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合作、共建,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激发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活力,使之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加快实施和启动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3)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其重点是要加快咨询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纪、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管理、技术、营销、信息、人才、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4.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是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使多数开发型科研单位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或者使其直接转化为企业,走技工贸一体化的路子,通过向社会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造体制和机制条件。二是提高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尽快建立起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技术开发机构作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积极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增强企业风险投资能力。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实行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强中试基地建设。根据全省中试基地建设的状况及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不同特点,统筹规划,制定和实施中试基地的建设规划,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形成合理布局。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共建中试基地,强化对中试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制定全省中试基地管理办法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保证中试基地管理有序。四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中供需双方交易的主渠道。加强技术市场网络体系的建设。可以考虑在中心城市兴建具有技术评价、技术咨询、市场调查、风险判断、技术仲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的高层次的综合技术贸易中心。同时,注重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五是发挥各类开发区对转化科技成果的促进作用。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开发区创办、联办孵化器,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带科技成果进开发区孵化,让开发区成为人才创业的基地、高新技术成果孵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基地、传统产业改造的基地。六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和激发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搞好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和威力。
5.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多方位、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科技投入是一项关系科技长期发展的重要投入,也是一项决定竞争能力的风险投入。有效的科技投入政策,不仅会在一定时期内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建立健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是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是努力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确保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让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运用经济杠杆和有效的政策手段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唱主角。这其中,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引导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保持相当的科技投入比例,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综合竞争力。三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努力拓宽科技金融资金渠道,增加科技贷款规模,政府应建立科技贷款担保基金,为科技贷款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大环境,把支持科技及其产业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四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是投资者与科技成果拥有者或经营者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种投资方式,是筹集科技资金的重要手段,在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过程中承担着关键角色。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若干风险基金和风险投资管理公司。五是积极开拓科技市场化筹资的形式和手段。除风险投资外,可利用的形式和手段还有科技债券、科技股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等。
6.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技术和智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对促进山东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从全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采用多边、双边、官方、民间等多种形式,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的技术,特别是引进我们急需的和决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引进国外的智力和人才。
7.积极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从根本上说,山东科技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状况,取决于我们的人才政策能否有根本性的突破,能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知识参与分配制度,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二是需要对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可以考虑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拔一批学科带头人,在科研经费、出国进修等方面为其提供优惠政策,有重点地进行培养。这其中,应特别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年轻的高层次人才。三是需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这里包括聘请和引进有关院士、博士、学科带头人来山东创业,或进行合作。四是需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创业载体的建设。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创业园、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等都属于这样一类载体,它可以为优秀人才的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
8.注重发挥政府在推动科技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协调和调控作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是局部的结合,而是整体的结合,不是小规划的结合,而是大规模的结合,不是单一领域的结合,而是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结合,它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统一协调,对科技经济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建立科技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使科技部门和经济部门对重大科技经济问题共同参与决策,在全社会范围内、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