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撤军阿富汗的安全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约论文,阿富汗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美国发动、北约介入的长达12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即将落下帷幕。北约撤军后将对阿富汗重建进程和地区安全形势产生哪些重要影响?国际社会都在密切关注。
一、北约介入阿富汗战争的由来
阿富汗是位于中亚西部的仅有2500多万人口、65万多平方公里的内陆农业国家,且经济较为落后。但因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阿富汗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要冲,还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重要。大国在该地区利益博弈频繁爆发,地缘政治争夺阴影挥之难去。自1919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以来,阿富汗历经变乱,内部各派长期纷争不已。到1996年9月,名为“塔利班”(塔利班在普什图语种意为“宗教学生”)的伊斯兰学生运动组织,在占领了95%的大部分领土后,进驻首都喀布尔,宣布建立塔利班政权。1997年9月27日,塔利班政权擅自把国名从阿富汗伊斯兰国改称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表明要实现宗教酋长专制统治。
2001年“9·11”事件后,布什总统为了挽回国家尊严和政府威信,于2001年9月12日宣布:“这是战争行为”,表明美国政府一定要以战反战,要主动出击摧毁恐怖组织,消灭恐怖分子,打赢这场战争。美国政府迅即认定,“9·11”袭击事件共有19名信奉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者和勇于自杀的极端主义分子参与谋事,其直接领导者与策划者是以本·拉登为首的潜伏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这个组织当时正受到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庇护。美国政府强烈要求塔利班政权立即交出其窝藏的“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及其他领导人,并且关闭“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所有训练营地。要求遭拒绝后,美国政府于2001年10月7日开始动武,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实施了严厉的军事打击。战斗仅持续了一个月零五天,塔利班就被迫于11月12日撤离位于东部的首都喀布尔,退守南部塔利班总部所在地坎大哈。12月7日坎大哈守军被迫全部投降,至此,塔利班政权完全土崩瓦解。2001年12月22日,经过国际社会的多方斡旋,阿富汗临时政府得以建立,由哈米德·卡尔扎伊担任主席,着手国家战后重建工作。在国际社会大力援助下,2002年6月经民主选举产生由1500余名代表组成的大国民议会,正式选举卡尔扎伊为过渡政府总统,定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国,以民主共和作为政体。
阿富汗战争从2001年9月下旬开始谋划,到同年12月底组成阿富汗新政府,只经历了三个月时间,然而赢得战争却并没有迎来和平。美国虽然在阿富汗取得了推翻塔利班酋长国、初建民主共和国的胜利,但是并没有达到摧毁“基地”组织老巢的目的。美国认为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总部仍然藏匿在阿富汗某个山洞中,发誓抓住拉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为了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塔利班卷土重来,美国10年来一直重兵驻扎阿富汗,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直至2011年5月1日,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国击毙,奥巴马总统才于6月22日明确宣布了美国于2011年开始从阿富汗撤军、于2014年底之前从阿富汗全部撤离的计划和时间表。
北约在为期3个月的阿富汗战争和此后10多年里扮演的角色和所起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自告奋勇”、“自动迎合”、“自陷泥潭”。
首先,北约是“自告奋勇”。“9·11”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北约总部就得到美国政府的情况通报。9月12日上午,北约理事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9·11”事件是否应视为不仅是对美国的恐怖袭击,而且是针对北约所有19个成员国的“共同的武装攻击”?会议讨论的另一问题是:北约章程第五条①的规定是指其他国家对北约成员国的武装攻击,当时并未考虑到其他非国家政府组织的武装袭击。而“9·11”事件却并非某一国政府制造的,确实是非政府组织策划的,那么这是否同样适用于章程第五条?两项讨论的结果都是肯定的。9月12日下午,北约理事会发表严正声明,宣布即日起正式实施共同防御条款,美国有权调动北约所拥有的一切实际力量,包括情报、营地和作战部队、武器装备来惩治恐怖分子。这是北约成立52年来第一次作出实施章程核心条款的庄严决定。10月4日,北约完全同意美国向其提出的八项特别援助的要求。从10月中旬起,北约为预防美国再次遭到恐怖分子的空中袭击,自告奋勇派出五架预警机到美国空中巡逻。欧洲的飞行员在美国领空执行防恐保卫任务,这在北约历史上堪称史无前例的创举。
其次,北约是自动迎合。美国在对阿富汗动武之前曾向北约提出八项特别援助要求,但是10月7日美国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却并未以北约的名义向塔利班开战,而只是让英国参加了军事行动,形成所谓“一国半联盟”。12月18日,北约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认为北约的防卫能力从总体上能够满足对付常规战争军事进攻的需要,但是根据北约的新战略概念和“9·11”事件后的新形势,北约必须增强实力对付更多的挑战,尤其是要加强应对非对称性威胁和作战的能力。会议还决定采取五项相关措施。对于北约其他成员国愿意提供的军事援助,美国所接受的只是其中所包含的道义支持而非军事支援,仍未同意北约出兵或派飞机参战。因此可以说北约被美国“边缘化”了。
最后,北约是自陷泥潭。自2001年10月美国对阿富汗开战以来,阿富汗境内还驻扎着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现在不仅包括北约28个(2001年为19个,2009年扩大为28个)成员国的部队,而是总共有52个国家军队参与。该部队根据联合国安理会2001年12月20日通过的第1386号决议成立,任务是确保阿富汗过渡政府在喀布尔及其周边地区能开展安全工作。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大部分兵力要投入伊拉克战场。在美国的要求下,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于2003年8月被置于北约的指挥之下,维和与反恐的行动范围也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510号决议的规定,扩大到整个阿富汗。
北约当即从英、德等15个成员国调兵遣将,组建了约5000人的北约联军开赴阿富汗,负责首都喀布尔以及北部和西部地区的维和与反恐,之后又增兵到10000人。从2003年8月11日起,北约领导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经由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正式接管了美军驻阿富汗维和部队的指挥权。2004年6月,在北约成员国政府首脑批准向阿富汗全境提供安全援助后,驻防阿富汗成为北约的重中之重。
目前,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共有约10万名士兵,其中美军士兵约6.6万人。2010年11月召开的北约里斯本峰会,确立了大部分盟军作战部队将在2014年年底前撤离阿富汗、由阿富汗安全部队承担主要安全职责的目标。2012年5月,北约芝加哥峰会敲定了阿富汗安全防务移交路线图。②2012年7月,法国驻阿部队正式撤军,率先拉开北约联军撤离阿富汗的序幕。2013年3月30日,北约军队履行协议从阿富汗瓦尔达克省撤军,阿富汗安全部队接管了该地区的全面防务工作。
二、北约撤军阿富汗,地区博弈更激烈
1.撤军阿富汗考验北约域外维和能力
阿富汗战争是北约跨出传统的欧洲防区、走向世界的第一场战争,标志着北约由“大西洋化”向“全球化”转型的开始。同时,阿富汗维和成为考验北约区域外维和能力的重大标识。到2014年底,阿富汗战争爆发13年整。但是目前阿富汗面临的安全、经济和外交挑战十分严峻,民众的沮丧情绪进一步发展将导致现政府的政治合法性丧失殆尽,促使阿富汗人转向支持塔利班等政治替代力量。塔利班虽然受到重创,但其再生的速度同样迅速,阿富汗军队仍然无法在没有美国和北约的情况下独立作战。此时实现“安全责任”的转移使得阿富汗前路充满了问号,北约能否履行“确保阿富汗永不再沦为恐怖分子安全藏身之所”的承诺?北约在阿富汗是否会重蹈苏联1989年撤军后的覆辙?等等一切仍然看不到一个决定性结果。阿富汗过渡若不成功,国内安全不能真正得到保障,联军撤出后该国形势可能会更加糟糕,或者爆发南北内战;或者再次落入激进的塔利班之手;或者沦为“基地”组织的藏匿之处;或者西方陷入地区纷争、引发新一轮大博弈。
当今北约在阿富汗至少面临两大难题。首先,一旦北约和美军大规模撤出,阿富汗安全部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制衡塔利班目前仍是未知数。在北约部队尚未完全撤出前,塔利班发动的“春季攻势”仍能打到喀布尔。③2012年4月发生在阿首都喀布尔以及东部3省的连环袭击事件,凸显撤军大背景下阿富汗政府正面临塔利班卷土重来的威胁。此外,频繁发生的“绿袭蓝”(即阿富汗军警或者穿军警制服的人袭击北约部队事件)已造成数十名北约士兵丧生,触发一些北约国家对士兵安全的担忧,影响到北约部队在阿富汗执行任务。虽然“绿袭蓝”现在算不上战略威胁,但有可能演变为战略威胁。更有甚者,塔利班重创北约军事基地,使北约受到了不可忽视的挑战。目前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缺少军事训练人员,美国过去几年在阿富汗承诺的军训任务与北约其他成员国“不成比例”,美国抱怨盟友出力少,敦促北约各国“帮助填补缺口”。尽管芝加哥峰会上北约承诺2015年后继续培训阿富汗士兵和警察,并提供财政支持。法国新总统费朗索瓦·奥朗德也表示愿意加入其中。但是,正如奥朗德在竞选中所承诺的那样,法国作战部队2012年年内就从阿富汗撤出,这对北约无疑是“拆台”。
其次,除了撤军问题,2014年后如何分摊阿富汗安全部队的经费也令人挠头。在2012年芝加哥峰会上,北约再次重申从阿富汗撤军后不会对这个国家弃之不顾,商讨了2014年以后对阿援助的事宜,对阿富汗的援助将主要以捐款和培训阿富汗政府部门的文职官员以及军队为主。2012年7月,美国确定阿富汗为其“重要非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国”。④获得这一定位后,阿富汗将在与美国防务合作方面获得优待。按照原计划,阿富汗安全部队的最终规模为35万人左右,每年费用大约70亿美元,包括武器装备、培训和工资支出,绝大部分出自北约。北约峰会明确规定在撤军之后阿富汗安全部队的规模会控制在22.85万人左右。为了保证这支阿富汗安全部队的长期战斗力,北约将建立一个“阿富汗信托基金”,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年度预算为41亿美元,并且会根据安全环境变化进行定期评估。这41亿美元军援中,美国初步同意每年提供23亿~27亿美元,阿富汗自己筹集5亿美元,其余由北约其他成员分摊。但是阿富汗战争至今已延续12年之久,每周近20亿美元的开支让美国和欧洲的纳税人承受着高昂代价,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北约的沉重负担。早在芝加哥峰会前夕,美国人就已开始征集资金,但是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很多成员国和伙伴国公布各自长期注资的数额仍低于预期,包括希腊在内的一些北约国家无力在国防开支上大把撒钱。目前,英国政府宣布将会提供约1亿美元帮助阿富汗训练军队。德国和加拿大承诺在撤军之后,自2015年开始的三年间,两国每年将分别向阿富汗军队提供1.9亿和1.1亿美元的援款。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为此不得不向俄罗斯、中国、日本和海湾国家等多个非北约成员国发出呼吁,请求他们出钱帮助阿富汗建立武装力量,使其能够在北约2014年离开阿富汗之后发挥作用。
2.美国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
美国对阿富汗的长远战略考虑是,取得反恐战争的胜利,并且在中南亚建立战略存在。对于美国来说,阿富汗是伊斯兰世界、中国和俄罗斯三大重要地区的结合部,因此也是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中的一个制高点。奥巴马政府虽然一直声称不寻求在阿富汗建立永久军事基地,但是私下里一直在与卡尔扎伊秘密协商2014年后的驻军人数、地点与任务,并就与阿富汗签署“战略伙伴宣言”进行商讨。对此,卡尔扎伊开始积极推动与塔利班的和谈,试图以外军离开为民族和解创造条件。
2011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第一次明确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⑤随后该计划被紧锣密鼓地提上国际议事日程。“新丝绸之路计划”是一个针对阿富汗以及中亚和南亚的综合战略,其目标是为了实现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能源南下”、“商品北上”。实施的途径是重建连接欧洲、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贸易与能源走廊。计划的重点是国际社会的投资与合作。“新丝绸之路”计划的主旨有三:第一,在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保证“后撤军时代”的阿富汗稳定。美国希望通过从援助到贸易的转变,促进阿富汗经济社会的内在发展。第二,推动地区国家间合作,改善地区安全现状。美国构筑“新丝绸之路”意即通过“经贸与过境”组成的经济链条使整个地区形成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达到利用经济利益影响地区国家间政治关系的目的。第三,主导地区发展进程,保持并强化美国对该地区的影响,弱化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新丝绸之路”计划是美国对阿富汗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表明美国对阿战略已从注重北约的作用并奉行军事第一、经济第二,过渡为倚重地区国家并以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
美国希望北方物资输送网⑥能够为形成新的“丝绸之路”打下基础。但目前其对北方物资输送网实现潜在改变的殷切期望并没有实现。部分原因在于中亚各个政权缺乏推动跨国合作的意愿。此外,一些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为成为跨州贸易的地区核心而相互竞争,并且加入了其他不需要相互融合的地区倡议。
3.俄罗斯心态复杂,与北约合作又提防
阿富汗对俄罗斯的重要战略意义在于,它是俄罗斯防卫本土和保护其核心利益区的门户与屏障,是俄罗斯南下的必经之路;由于俄罗斯车臣极端武装分子与“基地”组织有联系,阿富汗局势稳定,将有利于缓解俄境内的恐怖主义压力;同时,俄罗斯深受阿富汗毒品之害,打击毒品是俄罗斯与阿富汗合作的主要目标。因此,俄罗斯不会放弃阿富汗这个战略关注点。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俄罗斯与阿富汗有过太多的历史纠结。早在三个世纪前,俄罗斯就盯上了这块被称为“亚洲十字路口”的土地。彼得大帝曾说,谁征服了阿富汗,谁就征服了世界。而阿富汗恰恰又是俄罗斯遭遇最大挫折的地方,被称为“苏联帝国的坟场”。1979-1989年,苏联红军曾卷入长达10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代价高昂,伤亡惨重。从吸取历史教训角度出发,目前俄罗斯内外政策都不允许俄军进入阿富汗。尽管俄罗斯在阿富汗问题上扩大与北约的合作,但俄一再强调不向阿富汗派“一兵一卒”。否则,在这个亚洲国家第一次冒险造成苏联解体,第二次则有可能造成俄罗斯联邦解体。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阿富汗问题是西方与俄罗斯进行的一场争夺,但是从俄罗斯的内部视角来看,北约短期存在也是阿富汗稳定的一个因素。俄罗斯之所以同意打开国门,允许在其境内建北约物资转运站,是基于以下战略考量。首先,为北约提供转运服务会给俄带来一笔丰厚收入;其次,北约在阿富汗问题上会更加倚重俄罗斯;⑦最后,阿富汗作为中亚地区的腹地,关乎俄罗斯的战略安全。俄罗斯担心北约撤军之后,会将一堆严重的安全问题丢给俄罗斯及其盟国。另一方面,尽管国力处于衰退期的俄罗斯无力独自面对北约撤出后的阿富汗,但俄并不希望看到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建立北约军事基地,因此俄决心限制北约在欧亚地区驻军。俄罗斯希望继续让伊朗与美国疏远,并夸大美伊对抗的可能性,从而加重中亚国家担心,使之不敢支持美国在本地区长期驻军,以防被卷入美伊战争。此外,俄罗斯力图促使集体安全条约组织⑧达成协议,限制成员国允建外国军事基地。俄罗斯还有意在这一地区要搞一个关税联盟,从而达到将欧亚大陆某种程度“重新苏联化”的目的。
4.中国与阿富汗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是阿富汗的友好邻邦,阿富汗稳定与否不仅牵扯到中国的经济利益,在反恐和地区战略上也与中国有密切联系。2014年北约即将撤军阿富汗进入倒计时,该地区伊斯兰主义的上升和恐怖主义势力抬头,以及塔利班组织接连发动攻势,不仅对中亚地区安全形势构成新的挑战,也威胁到中国西部安全,尤其是与中亚相连的新疆。目前,中国依靠美国和北约对付阿富汗境内的维吾尔分裂分子,作为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及相关团伙军事行动的副产品。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指出,人们必须透过新疆才能理解中国在阿富汗利益的精髓。北京对阿富汗的主要安全担忧是动荡和恐怖主义有可能被输出到中国最西部的新疆,那里主要的少数民族维吾尔人的民族分裂趋势过去曾受到“基地”组织好战倾向的影响。中国的自然资源有许多在新疆,新疆还是从中亚和俄罗斯获取更多资源的门户。中国在阿富汗的利益延伸至安全考虑以外。2007年中国冶金集团赢得了喀布尔以南卢格尔省艾纳克铜矿为期30年的租赁合同。
过去10年来,中方积极支持、推动和参与阿富汗重建进程,为阿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建成了医院、学校、水利工程等多个民生项目,培训各领域专业人才近千人。中国还积极帮助阿开发矿产、能源、成为阿最大投资国。在国际场合,中国支持联合国在协调国际援阿努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参与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会议、波恩会议,为促进阿富汗和本地区的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的积极行动赢得国际社会和阿富汗各界的高度评价,世界再次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广阔胸怀和积极作为。阿富汗驻华大使饱含深情地表示,阿富汗多次遭受大国入侵,中国也是一个大国,但是我们总能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友好,我们得到的是中国所传递的爱、友好和支持,这也是我们信赖中国的原因。
2012年2月底以来,中国主持了首次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三方对话,达成了多项积极成果。2012年6月8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在北京举行了会谈,会后双方发表了《中阿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⑩宣言的发表首先说明阿富汗对于中国外交的重要性正在上升,其次说明中国将在阿富汗问题上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尤其是在2014年底驻阿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撤走以后。
2012年9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访问了喀布尔。这是中国高级领导人自1966年以来首次访问阿富汗,并且双方签署了许多安全和经济协议,中国和北约之间合作的空间随之变大。当前中国和北约都认为,双方比较明朗的合作领域是国际反恐与地区维和等问题。阿富汗显然是北约和中国有着共同的安全利益、因而可以联手的地区。北约可以提供必要的安全环境,吸引中国帮助阿富汗开发自然资源;中国通过投资阿富汗,并借助上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中阿人际间交往等,可帮助阿富汗向积极方向转型(11);阿富汗经济的增强又会帮助政府积攒必要的收入来供养北约庞大的安全部队。(12)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词,类似于美国此前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的概念。与“新丝绸之路”——该计划将阿富汗视为连接南亚、中亚和欧洲的“亚洲环岛”——不同的是,中国提出的这一经济带是从阿富汗和中亚国家向东延伸至中国新疆,还将向北延伸至波罗的海地区。在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尚未落实的时候,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向世界展示了其在中亚地区的存在。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新疆的乌鲁木齐,将成为中亚地区真正的动力轴心。除非出现最糟糕的情况并且冲突范围超出阿富汗国境,中国在中亚的政策和部署不会出现太大变化。
然而,一些主客观因素将可能妨碍中国实现自己的丝绸之路计划。(13)这些因素包括中亚各国国内和整个地区的不断动荡,中国对外政经举措不可避免地会与美国同样规模的全球构想发生碰撞。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新丝绸之路看作是争夺中亚影响力的地缘政治大博弈中的一环。
三、北约撤军阿富汗的风险与挑战
阿富汗局势错综复杂,在北约撤军之后是否会被重新“瓜分”?
1.阿富汗未来前景的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卡尔扎伊政府与塔利班分庭抗礼。美国政策的初衷是希望在撤军之后,亲美的政权能够掌控局势,总人数达35万的阿富汗国民军在美国顾问的协助下有能力控制塔利班。但目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阿富汗国民军仍将和塔利班作战,后者将控制大部分讲普什图语的地区、甚至更广阔的地区。塔利班的头目也将视阿能否建立起一个合法且具备行动能力的政府,以及在2015年后美国或北约在阿驻扎的军队数量等因素决定是参与谈判并作出让步,还是继续进行反政府的斗争。
第二种可能:阿富汗陷入分治。美国在阿富汗的选择越来越少,与塔利班达成协议似乎既不确定又危险,实行某种分治或许可以使美国体面地退出。一个被分治了的阿富汗或许不是最好的结果,然而却比四分五裂,陷入混乱和杀戮的局面或者塔利班重新掌权要好得多。为什么说分治是可能的?首先,阿富汗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一些大的少数族群已经享有了事实上的自治,会竭尽全力地抵制普什图族的统治;其次,普什图人尽管存在部族分歧,但并不会满足于控制着一个由东部和东南部省份组成的残缺不全的阿富汗,很有可能集合印度、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进而谋求建立一个大普什图斯坦国的行动;第三,随着2014年撤军的日益临近,美国寻求拉拢塔利班达成某种协议的尝试,无意中重新激起了阿富汗的种族冲突;第四,少数族群并不完全信任卡尔扎伊,要对卡尔扎伊意图恢复普什图人在全国支配地位的倾向进行遏制,这种新的政治趋势助长了阿富汗的种族分化。
第三种可能:阿富汗陷入种族暴力或者内战。一些西方媒体认为,北约撤离后阿富汗面对的或将是一个种族暴力和内战的新时期。历史经验表明,苏联撤离后,阿富汗大部分地区都经历过此种情形。20世纪90年代无疑是一个激烈政治对抗的时期,这些对抗常常演变成种族暴力和迫害。最先发生的情形是,打败苏联的圣战组织自相残杀。紧接着,塔利班从普什图人占主导地位的南方崛起后,他们遭到了圣战组织交战各方的反对,后者建立了北方联盟。阿富汗目前的状况有点类似这个时期。种种迹象表明,判乱分子、武装分子和出身于军阀的政客都在试图填补北约撤军后的空白。这种局面如果失控,再度爆发内战的可能性很大。
2.可能导致中亚地缘战略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北约撤军阿富汗,中亚地区的未来十分扑朔迷离,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大博弈”的焦点。可以预见,今后阿富汗的安全局势会再次反弹,暴力色彩将更加浓厚,局面更为混乱。这种混乱和动荡将导致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出现短暂震颤。
首先,塔吉克斯坦最容易受到冲击。塔与阿富汗有长达1200公里的边境线,对于杜尚别而言意味着严重的挑战。在阿富汗,塔吉克族代表着30%的阿富汗人口和南部地区的部分精英人士,这些人与塔吉克斯坦保持着畅通的联系。近些年来,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和塔哈尔省交界的地区事件频发。尽管迹象显示,这些事件更多是因为贩毒而非追求更大目标的叛乱活动而起,但是塔吉克斯坦政府通常将这些事件与阿富汗冲突的影响联系起来,担心国际部队撤出后会出现圣战浪潮。
其次,乌兹别克斯坦战略重要性上升。从撤退后勤保障来看,乌兹别克斯坦是被呼吁发挥最大作用的国家。因为乌兹别克斯坦与阿富汗的边境线很短,且受到良好保护,与国内沟通便利。美英两国已选定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将大量部署在阿富汗的物资运回国内的主要路线。作为对撤军提供后勤支持的交换,乌兹别克斯坦希望能收到军事物资和得到整治支持,而这两个都是敏感问题。卡里莫夫政权在西方看来非常专制,封闭和高压,但只要卡里莫夫继续执政,就能提供撤退环境。因此,乌兹别克斯坦2014年大选和卡里莫夫的健康情况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再有,俄罗斯试图打造新的地区联盟。俄罗斯希望趁北约撤军的机会加强自己在中亚的地位,替代美国租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的马纳斯基地(如果美国最终决定放弃这个基地的话),或许还要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建立另一个基地,并加强自己在塔吉克斯坦的存在。2012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宣布退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随后与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加强了双边对话。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不同,俄罗斯并不十分担心乌兹别克斯坦会利用美国得到的军事物资来压制邻国,俄更担心的是美国顾问会出现在那里,希望乌兹别克斯坦阻止美国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
最后,中国面临如何开展同地区大国合作的挑战。在中亚及南亚地区,中国、俄罗斯及印度之间同时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经营着多个国际组织,而中国仅仅在上海合作组织中拥有主导性权利,印度近年越来越多地参与阿富汗事务且有望成为上合成员国。北约撤出后的地区局势是当前上合组织所有成员国最为担心的问题。中俄印为维护阿富汗和平及领土完整,有望从整体上推动彼此间的合作,形成中俄印三国同盟。上合组织可能由一个为中亚合作而成立的地区性组织,演变为一大全球性力量。不过与此同时,也可能因上合扩容而导致自身结构更为松散、凝聚力下降。中国应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的中亚战略以应对全球挑战。
3.引发南亚和西亚新一轮合纵连横
除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外,被视为阿富汗最重要外部参与者的主要是巴基斯坦、伊朗和印度。2014年北约撤军后产生的权力真空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将被这几个国家填满。
首先,可能加剧印巴敌对状态。目前,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强硬派仍地位牢固,而北约联军2014年年底从阿富汗撤出作战部队将改变两国鹰派的战略考虑。一些印度人担心,巴基斯坦军队会利用撤军时机将国际注意力拉回克什米尔。另外巴基斯坦军方将领们是否会允许总理谢里夫实践其改善印巴关系的承诺还不可知。有专家分析指出,随着北约和美国撤离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将通过他们的傀儡组织进行敌对行动。对美国来说,印巴之间敌意增加会带来麻烦,无论这种对抗发生在克什米尔还是阿富汗。
其次,北约撤军正推动印度和伊朗开始外交新接触。印度是一个在对外政策上按指南针走的国家,在美国的压力下,印度与伊朗的关系曾经遇冷。然而美国对解决阿富汗困境无能为力及对前盟友巴基斯坦关系的疏远,促使印度重新考虑和调整其对伊朗的外交政策。印度认为伊朗对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位于伊朗东南部的沙阿巴哈尔港,是唯一能让印度无需通过巴基斯坦到达阿富汗和中亚的通道。大约10年前,印度曾经参与了该港的建设,尔后还参加了从阿富汗查布尔铁矿到该港一条全长560英里铁路的建设,并批准了同伊朗和阿富汗达成的对印度商品给予优惠价格和低关税的协议。印度和伊朗强调尊重和支持阿富汗主权及领土统一,并强调必须加强俄罗斯、中亚和南亚之间的联系。尽管国际制裁伊朗,但是印度仍然在继续进口伊朗石油。印度坚持寻找与伊朗密切关系的新途径,凸显了印度独立的对外政策无视西方制定的“红线”。
综上所述,阿富汗问题不仅超出本国重建进程,演化为一个地区问题,而且对全球政治格局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北约撤军阿富汗后的安全形势,更是充满挑战和变数。
如果说有一个角色能够推动真正的一体化并且改变中亚,那么中国的整合作用及潜力不可忽视,应当大有可为。北约从阿富汗撤军后,中国帮助阿富汗实现稳定和繁荣不仅符合中国国家利益,而且可借机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全球领导者,并不需要完全依赖他人来保障其地区利益。中国应从未来地区战略需要出发,为阿富汗“后北约时代”布局谋篇。
①《北大西洋公约》核心条款第五条规定,对北约任何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全体缔约国得协助被攻击国,必要时包括使用武力。
②这次会议做出决定,北约在2013年年中之前,将安全领导权交给阿富汗部队,外国部队将逐渐把重心从作战转向提供安全支持。北约在2014年年底完成撤军进程后,将为阿富汗的安全与重建提供巨额款项并派遣数千名教官,训练阿富汗政府军。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的三大目标是:使各参战盟国的撤军时间表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使各参战盟国同意在2014年后继续为阿富汗安全部队提供支持;使各参战盟国就提供资金支持问题作出承诺。
③据估计,当前阿富汗塔利班成员大约有2.5万人,主要以游击战为主,而且常常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高山地区活动,所以无论是美军还是阿安全部队,要消灭塔利班有生力量都很困难。因此不排除在北约和美国撤军后,阿富汗陷入内战的危险。
④“重要非北约盟国”是美国政府给予不属于北约组织、但与美国军方有战略合作关系盟国的定位,这一定位并不自动包括共同防卫条款,但却为这些国家提供了美国不与北约盟国之外其他国家开展的军事与财政合作。此前有12个国家和1个地区获得这一定位,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伊拉克、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蒙古、埃及、科威特、以色列和中国台湾。
⑤Clinton remarks at Anna Centenary Library,July 21,2011,http://www.sify.com/news/clinton-remarks-at-anna-centenary-library-full-text-news-default-lhxuutccabc.html.这一设计源自学者S.弗雷德里克·斯塔尔2005年提出的“大中亚”概念。“大中亚”概念强调前苏联中亚地区与一个包括南亚、伊朗东部和中国西部(新疆)在内的更大地区的历史联系。根据该建议的理念,美国国务院于2006年2月将两个机构合并,创建了南亚和中亚司。
⑥北方物资输送网主要用于非杀伤性补给和装备的运输,它通过俄罗斯、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将波罗的海的港口与阿富汗连接在一起。这个5000公里的运输网将补给运到欧洲港口,在那里装上火车或飞机,通过俄罗斯运送到哈萨克斯坦或乌兹别克斯坦,再从那里装上卡车或火车运到阿富汗。
⑦如北约向俄提出非正式请求欲借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经验,分享有关苏联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的资料。参见伊万·萨夫罗诺夫、叶莲娜·契尔年科:《北约向苏联学习》,[俄]《生意人报》2013年4月19日。
⑧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俄文:Организация Договора o Коллектив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简写为ОДКБ)。集安组织的前身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1992年5月15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等国家首脑在塔什干会晤时签署这一条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白俄罗斯等国分别于1993年9月24日、9月7日、12月31日签署该条约,条约于1994年生效,有效期为5年。5年后,亚、白、哈、吉、俄、塔于1999年4月续签此条约,但阿、格、乌并未续签。2002年5月14日,在集体安全条约莫斯科会议上,缔约国通过了将集体安全条约改组为集安组织的决议。同年10月7日,缔约国在基什尼奥夫市签署了有关集安组织法律地位的协定以及组织章程。这些文件于2003年9月18日正式生效。联合国大会于2004年12年2日给予集安组织联合国大会观察员地位。2006年8月16日,乌兹别克斯坦重返该组织。目前,集安组织共有7个成员国。
⑨拉法埃洛·潘图奇:《中国的阿富汗困境》,[英]《生存》2010年8~9月号。
⑩胡锦涛向卡尔扎伊承诺,将在阿富汗和平重建、地区和平等方面向阿富汗提供支持。中国政府还将在年内向阿富汗提供1.5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双方将继续扩大并深化两国经贸投资合作的新途径,坚决打击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以及有组织犯罪行为,并且在资源和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农业等领域,在反毒品走私、非法越境等安全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中国政府还将继续鼓励有实力的本国企业前往阿富汗参与建设与开发。
(11)Raffaello Pantucci:《China's Leadership Opportunity in Afghanistan》,http://carnegietsinghua.org/2013/04/02/china-s-lesdership-opputunity-in-afghanistan/fwr.
(12)高华:《透视新北约:从军事联盟走向安全-政治联盟》,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576页。
(13)《中国有能力改造中亚吗?》,[俄]信息分析中心网站2013年10月22日。
标签:塔利班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俄罗斯军事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新丝绸之路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军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