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疆投资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期间,国家的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出台,并得以贯彻落实。新疆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增强。在投资领域,从宏观到微观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投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投资渠道扩大,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3.27亿元,共建成投资项目16688个,其中大中型项目20个,完成投资402.37亿元。由于中央投资力度的加大,使能源开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邮电建设步伐加快,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问题与成绩并存,历年困扰我们的投资效益低、重基建轻技改及重复建设、盲目建设问题依然存在,从自治区统计局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新建投资项目达42%,国有单位投资的66.3%用于新建项目,比“七五”上长了4.7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生产要素不能完全按市场机制来配置,从而使得新疆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要进一步分析、研究新疆投资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摆正新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通过加强投资力度,推动新疆经济驶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一、东西部投资建设的优势互补问题
以一定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总体实力作为参照系数来衡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其发达与落后、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它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统一体,也决定了东西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补充。从生产要素来看,东部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资源较为贫乏;而西部虽然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处于劣势,资源却十分丰富。从产业结构上看,东部加工业发达,高附加值产品较多,而西部却相对落后。这种局面的存在,为东西部在市场机制运行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在中央宏观政策指导下,向西部倾斜是今后一段时期投资的基本导向。鉴于此,新疆在选择投资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时,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使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得到优化,不断增加资金积累,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对现阶段的新疆经济开发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疆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部分,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国家发展规划的支持和制约,也必须得到兄弟省区的支持,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也要受市场的制约。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却因历史造成的生产力水平低和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不能完全做到对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深加工。且新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因此,要从资源开发入手,以资源换取资金和技术,增加积累。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从初级产品交换发展到以高精尖产品占领市场。从而达到以有换无、取长补短,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现阶段投资目标的定位应以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为主,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与建设,否则,不可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就没有新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其次,以资源换取资金。新疆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新疆以农业为主,且大多数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是不太可能的,只有走以资源换取资金的道路才能解决,这既符合新疆投资建设的具体情况,也符合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要求。新疆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要集中有限的资金并采取各种手段,吸引内地资金,投资建设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重点发展区,迅速培植起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重点发展区的投资建设,可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吸引更多的东部资金和技术,使之尽快建成,发挥效益,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第三,慎重选择投资项目,为求某一方面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除得益于其地理位置、资金投入和技术实力外,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西部地区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支持。长期的经济建设已形成了东部发达的加工制造业与西部前景广阔的资源开发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格局,在这个大格局中,新疆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新疆通过投资活动形成经济优势的契机,必须把握好机会,迅速完成目标定位工作,将投资的重点放在“一黑一白”两大产业上,逐步形成新疆的经济优势,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发挥重要的“源头”作用。
二、投资效益问题
重复建设、盲目建设问题是投资建设中的一个老问题。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早已得到解决,关键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使其表现得更加尖锐,如:由于兵团、地方的管理体制不同而出现在同一地区建设相同的项目;领导任期内因业绩考核的需要而建设的重要项目等等,以致出现一条马路之隔建两个啤酒厂,不到50平方公里的地区建五个糖厂的怪现象。大多数项目都缺乏科学的论证,资金来源无保证,单纯依靠银行贷款解决,其结果,项目的投资效益很难正常发挥,且有些项目建成后,因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背上了沉重的利息包袱而面临亏损,且因投资效益差还本无望,使本已艰难的地方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由于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违背了建设工作的规律,破坏了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必然要影响和降低投资效益,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损失和浪费。其结果,一是加剧了产业结构的畸型发展。如:新疆因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而出现的众多的小棉纺厂、小糖厂、小酒厂等,严重冲击了大厂的生产,并使产业结构在地区内雷同,长线更长,短线更短,且小型项目的大量重复建设会降低项目的规模效益,结构的失衡和比例失调。二是阻碍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提高投资效益的根本途径,盲目、重复建设恰恰是与之背道而驰的。它着眼于建新厂、铺新摊子,在技术上反映为照搬重抄,缺少消化吸收和创新发展,更因占用了资金而影响了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三是削弱了经营管理的作用。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研究和论证,只强调上项目,一旦项目到手就算达到了目的,而缺乏对项目的建设管理,使资金的使用管理不到位,造成损失浪费,项目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重复、盲目建设是投资工作的大忌,其消极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和根本性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慎重选择项目,确保建设项目效益的发展,成为新疆投资工作重要环节。
首先,通过项目的投资建设,协调各生产要素在部门间、地区间的配置,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不断提高地区结构的宏观效益。自治区应根据全疆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对投资项目实现宏观调控,使之从项目决策、实施到建成投产都按照客观规律去操作,减少项目建设的盲目性;各地区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并以自治区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选择适合于本地区条件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并注意与其他地区的协调,力求避免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趋同。
其次,注意发挥建设项目的规模效益。运用现代先进技术的产业,只有当其生产能力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达到随产量的增加,边际收益递增、单位成本递减、效益最佳,即通常所说的达到项目的规模效益。我区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棉纺、毛纺等项目,均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最佳效益。应当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实现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并通过新建项目或更新改造项目对其进行改造和扩大,使之达到应有的规模,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发挥规模效益的项目,切不可将投资撒了“胡椒面”。同时,应注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建项目应尽量在高起点上进行,使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第三,加强宏观调控,确保项目投资效益。新疆投资领域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重复、盲目建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各级政府宏观调控有关,有些项目甚至是政府行为所为。在今后的投资活动中,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具体项目的投资决策,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和宏观管理上,对投资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是否具备建设条件,是否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把关,让各投资主体自己选择项目,自筹资金,自己承担投资风险。
三、筹资与投向问题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从整体上看,是沿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轨迹进行,从执行结果看,形成了企业、单位、国家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筹资渠道逐步拓宽。这样,一方面解脱了国家作为唯一投资主体的负担,变为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完成投资建设任务。另一方面逐步建立了有效的投资约束机制,执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但是改革过程中,筹资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借助于大量的银行借款,给银行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其直接后果是财政收入的直线下降,银行资产质量不高,贷款资金缺口扩大,为投资规模失控和投资结构扭曲埋下了隐患。新疆各投资主体在进行项目的筹资时,由于整体经济实力不强,而更多的依赖于银行贷款,这就更加加剧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恶化。而对今后一段时期新疆经济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对投资的需求,如何广泛筹集和合理使用投资资金,已成为投资决策者们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能源、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性建设项目的投资应由中央、地方政府合力解决。新疆资源优势的开发建设,不仅可以发掘新疆的经济开发潜力,而且对全国的能源、原材料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投资多、回收慢、投资回报率低等因素制约,由某一个企业、单位投资是比较困难的。应由自治区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出发展战略和分步实施方案,集中自治区的有限财力、物力,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央的支持,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及中央加大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大好时机,有步骤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项目,构成新疆经济开发的基本框架,并通过这些项目的辐射作用,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的相关产业群,充分发挥投资的综合效益。
其次,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实行企业自筹与银行贷款并举的方针。新疆大多数企业亏损严重,经济效益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水平落后,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产品缺乏竞争力和技术的应变能力,而这些老企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为新疆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体制下,他们要在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在技术改造上加大投资力度,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新疆的具体情况,老企业应多渠道筹集技改资金,充分利用企业的自有资金,在不可能更多地利用债券、股票等筹集方式时,应突出技改重点,从形成产品优势和企业优势上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改变分散、重要投资的现象,在高起点上下功夫,从而形成产业优势和行业优势。自治区人民政府选择“一黑一白”作为“九五”期间的产业发展战略,为相关企业进行技改投资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加工业,不宜再铺新摊子,应选准技改的重点,积极利用银行借款解决技改资金,在短期内形成生产能力,发挥投资效益。并通过技术改造,形成支柱产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与新建项目相比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国企与外企、内企相结合,共同投资建设。六、七十年代国家在新疆建设了一批经济、技术力量较强的“三线”工程,由于体制不顺产权关系模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且出现较严重的亏损,较之于内地军工企业在管理技术上落后。在这些企业进行改造时,应与外企、内企联姻,走联合发展之路,可借助于他们先进的管理方式,雄厚的资金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其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使“三线”企业焕发青春。在共同投资建设时,要以产权为纽带,以生产名、优、特和高科技产品的企业为龙头,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改革,形成经济合力,并加强各企业的内部管理,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第四,投资使用方向应与现有经济结构相结合。现有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其改变一方面要依靠“存量”资产的流动,另一方面,要借助新的投资项目的建成形成的“增量”资产来调整结构,形成新的结构布局,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应注意“增量”资产的形成与“存量”资产的流动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开创新的结构布局,在市场条件下使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