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公民权利论文

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公民权利论文

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十年论文,公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9)01-0110-09

一、近十年来公民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特别是2002年后出现了激增。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1999年至2008年8月10年来,以公民教育为篇名的论文有1075篇,而1980年至1998年发表的论文仅有113篇。从1999年以来,以公民教育为篇名的论文逐年增加,特别是2002年以后大幅度增加。2007年论文发表数接近2000年的10倍,其中2000年后发表的论文占总论文数的85%。从公开出版的论著来看,建国以来至2000年公开出版论著仅2部,2000年至今不到10年内相关论著激增至16部。从公民教育论文出现显著增量的年份看,公民教育研究的热潮与公民教育政策取向密切相关。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2年相关研究文章从49篇激增至116篇。

研究主题分布广泛,理论分析和比较借鉴居多。根据研究的主题,近十年来公民教育论文主要分布如下:理论研究,包括公民、公民教育的涵义及公民教育思想流派,占32%;背景研究,指分析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的研究,占12%;历史研究,指回顾中外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占10%;比较研究,指介绍和比较国外公民教育的理论、政策和经验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占21%;实施研究,包括公民教育的内容、课程、实施途径研究,占20%;会议综述,指对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的观点述评,占4%。如果把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必要性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加在一起,则达到了75%。从广义上看,这些主题可以看作是理论研究。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公民教育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理论分析和比较借鉴阶段,同时也有走向实践的趋势。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定性方法。近十年来的公民教育研究论文,大部分采用文献研究和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鲜有实证调查。考虑到杂志论文受篇幅所限,不可能完全体现作者的研究过程,笔者又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1997—2007年公民教育研究博硕士论文22篇,并以作者在论文中陈述的研究方法为统计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所有的论文都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超过一半的论文使用了历史分析法,超过三分之一的论文使用了比较法,这表明,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是当前公民教育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和当前公民教育研究所处的阶段是相适应的。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公民教育的国际借鉴等都属于理论研究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是适当的。

公民教育研究队伍初现雏形,学术交流开始活跃。随着公民教育研究深入,不少高等院校设立专门的公民教育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德育教育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等。另外,一些社会团体也成立有公民教育研究组织,如中国公民教育中心、云南公民教育研究会等。不少高等院校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的部门也开展了公民教育研究。上述机构的教师或学者构成了我国公民教育研究的主力军。这些机构或个人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公民教育研究活动,开展公民教育学术交流。

二、近十年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观点

1.哲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

公民教育的理论背景存在于政治哲学当中,① 不同的政治哲学思想产生不同的公民教育观。

古典和现代公民教育思想并存的“共存论”。王文岚认为,西方公民教育理论观点主要有四种,即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观、公民共和主义的公民教育观、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和多元主义的公民教育观。② 在这四种公民教育理论中,自由主义思想是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前设,公民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及多元文化主义都只是从不同角度对自由主义理论进行修正,都对公民教育实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公民教育越来越重视主体性,重视个体参与公共生活能力的培养。这些公民教育思想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

追溯传统公民教育思想源头的“传统论”。焦国成认为,尽管有关公民教育的理论在政治学领域引发了新的思想观点,但是相关的两种理论传统,即公民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仍起主导作用。公民共和主义强调私人领域从属于公共领域,所以公民最重要的素质是要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但是在自由主义那里,只要公民不违反大家所同意的公共规则,个人的权利可以得到绝对的保障,所以公民可以不必关心政治。③ 坚持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将公民教育侧重点放在道德教育,而坚持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观将重点放在在法制教育。

现代的公民教育思想已逐步替代古典公民教育思想的“现代论”。赵晖认为,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是传统的公民教育观。传统自由主义者强调公民权利,认为即使缺乏有德行的公民,只要建立制度和程序上的制衡,就可以确保民主政体。共和主义则强调公民责任,认为若不能主动积极地参加公共领域的事务,具有公民身份的人便不能算是公民。自从罗尔斯的《正义论》问世之后,当代自由主义的理论进入新自由主义阶段,相应而生的是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成为热门话题。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重视必要的公民德行,认为道德可以强化制度的成效。社群主义则承袭了共和主义的传统,认为公民除了是一个社群的成员,具有成员资格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外,公民的认同和公民的德行才是公民资格所具备的最核心的意义④。这种公民教育观反映在公民教育实践中是走向既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政治、法制教育的学科综合。

公民教育思想从古典发展到现代,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虽然侧重点有差异,反映出不同的政治价值取向,但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权利与义务一致。如果传统的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和公民共和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分别代表注重个人权利和强调个人责任两个极端的话,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已经逐步向中间靠拢,即现代公民教育思想已经摈弃对立走向融合,可以说,当代公民教育思想共同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公民德行、公民认同和公民对国家政治事务和公共生活的参与。

2.法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

法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对公民提出的是基础性的要求,即作为个体的人成为公民的基本条件和底线要求。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包括:

要实施权利与义务的并重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积极、自主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权责主体的过程。公民教育内容包括公民权利的教育和公民义务的教育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正确。⑤ 如果公民不履行其应负担责任和义务,国家就处于瓦解中,它也就不可能保障个体公民权利的实现,反之,如果单纯强调个体公民所必须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而不能保障公民权利的获得,这种教育是无意义的,所以公民教育的首要原则是在培养公民的过程中必须把权利和责任统一起来教育学生。⑥

要实施强调权利本位的公民教育。不少学者从我国国情出发,指出在我国只有强调权利的教育,才能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黄甫全认为,应在教育中实现从“责任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换,改变那种仅仅只强调受教育者和公民遵守纪律和履行义务的状况,首先强调和开展“公民权利”教育,向受教育者和公民宣传并保障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的实现,同时对他们进行“纪律和义务”的教育。⑦ 檀传宝认为,新时期的公民教育应当注意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的平衡。所谓“平衡”,主要是说不仅要有义务的教育,还应当突出进行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⑧

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最重要的内容。现代公民意识主要包括道德意识、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其中,法律意识最为重要,它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核心。李季认为,要着重培养青少年形成公民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统一的意识,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意识,引导他们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地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叶飞认为,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使其形成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参与国家生活的良好习惯。⑨ 与此同时,学校公民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律法性人格,⑩ 在公民品格中树立起规范意识,使公共理性的规则进入个体心性价值世界。

法学视野公民教育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处理与外界关系上,遵纪守法是国家长治久安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培养法制观念、法治精神,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律法性人格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在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学者们存在不同看法,一些学者从合理性、合法性出发,认为要进行权利与义务平衡统一的教育,而另一些学者从我国传统文化和国情出发,认为只有强调权利的实现,才能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3.伦理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

遵纪守法,只能从消极意义上保证一个人的公民资格,而增强公民道德意识,提高公民道德观念,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则使人成为积极意义上的好公民。不少学者从伦理学角度对公民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

道德问题催逼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公民教育。面对社会的急速变迁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为了保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德育的重视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公民教育的重视。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都把道德价值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提到了议事日程。(11)

学校德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有多种不同的看法:(1)公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公民意识培养是学校德育的一项具体内容,学校德育涵括公民教育。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学校德育途径来实施公民教育和达成公民意识培养的目的。(2)学校德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项内容、一种方式。公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德育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只是公民教育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公民教育具有更广阔的内容。(12)(3)公民教育与学校德育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学者指出,学校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总称。从内涵上看,我国德育包含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的好公民。(13) 作为现代公民,需要具备多种基本素质,其中公民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因此,公民教育首先且最终是道德教育。(4)公民教育是传统德育的现代表现形式。李萍、钟明华认为,公民教育是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这一转型以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社会文明制度形态的转型为前提和条件。公民教育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14)

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基本观点。(1)公民的一切行为都应遵守相应道德规范的“全面论”。有学者认为,公民道德调整的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因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生活准则对一个公民来说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除了国家生活中道德规范外,公民道德规范还包括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等多个领域的道德要求。(15)(2)公民教育应突出基本道德教育的“重点论”。有学者认为,公民教育突出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社会公益、遵守环境道德、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16)(3)公民道德的范畴也在不断拓宽的“延拓论”。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的内容日益扩大。与过去相比,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的内容增加了很多。不仅有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精神教育,还有国家方针政策教育、民主教育、纪律教育、和平教育,自由、平等、人权、人的尊严等人道主义教育,反色情、反吸毒、反暴力、反艾滋病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17)

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1)重知识,轻行为习惯养成。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内容、学习方法及评价均是知识化、课程化、科学化的,而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18)(2)混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与德育。公民教育课程目标大都是抽象的、理想化的,与社会发展、学生现实需要相分离。(3)重先进性要求,轻普遍性要求。以小学德育课程出现的人物为例,主要是领袖及各行业的先进人物,较少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来展示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责任等对公民的普遍性道德要求。(19)

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公民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带来的挑战使各国纷纷将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应对策略,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存在范围不断拓展的倾向。我国的公民教育迄今主要是在德育的范畴中进行的,广义上的德育涵盖了公民教育,而狭义上的德育仅仅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我国是道德传统丰厚的国家,强调公民道德要求比较适应国人的传统思维。针对我国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增强德育的现实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我国公民教育发展方向之一。

4.政治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

在公民教育研究当中,政治学是最早开展研究公民教育问题的,其研究成果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主要涉及民主政治、民族主义、政治社会化等方面,主要观点包括:

公民教育是维持政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公民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也是民族国家得以凝聚、延续、稳定的根本所在。公民教育是为了维持政治稳定所必需的公共知识、态度、价值观和群体认同传承的过程,也是公共知识、态度、价值观和群体认同被赋予个人意义并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过程。(20) 西方政治家和学者极为重视一定政治体系中的社会成员早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及形成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认为这种早期形成的倾向往往会形成其政治自我及价值取向的一部分。因此,公民教育对社会的凝聚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1)

公民教育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民主社会要求建构一套培养起成员有能力且有意愿参与彼此共享的社会的教育方式,因为只有在公众能理性、负责地参与政治过程的条件下,民主才能正常推行。(22) 民主制度建立在公民的积极参与之上,这意味着我们要加强民主公民教育。持这种教育观的代表是美国。在美国人看来,公民教育是支撑民主政治的根本,民主政治不是靠自身来运转的机器,它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人们用意识来维护和完善它。(23)

公民教育要处理好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是公民教育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现代公民教育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但是由于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二者之间有着性质上的差异,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对立和牵制的关系。相互合作的关系是指民族主义促进民主主义的强化和发展,反过来民主主义又刺激和促进民族主义的发展,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现代国家发展的动因。所谓牵制和对立的关系是指当民族主义情绪极端高昂的时候,民主主义就会受到压制甚至被窒息;同样,强调民主主义也会使民族主义有所削弱。(24)

公民教育是一种政治社会化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幼年成员或新成员,经由各种管道学习、吸收、获得社会既有成员的政治知识、政治情感与政治评价的过程。公民教育在于通过政治社会化,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认同。高峰认为,公民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应然载体,通过政治社会化,可以引导政治主体树立起民主信心,养成民主习惯,形成公民的民主政治文化心理。张斌贤认为,公民教育的实质在于使年轻一代接受和继承前人传递的政治文化,在于实现政治社会化。(25)

公民教育的社会化必须由反社会化加以平衡。张秀雄认为,民主社会的公民教育,不在培养一个无主见的“顺民”,而在培养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具有批判精神及公民意识、能够承担公民的角色与责任,胜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双重身份的“有责任公民”。(26) 公民教育不仅要培养年轻一代对民族以及国家权威的认同,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公民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见多识广的公民”、“反思型公民”和“批判型公民”,使公民具备独立思考和理性参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生活,才能确保公民社会对于国家的制约作用,从而确保公民社会健全自律。

政治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可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在国家层面,任何国家的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都是要培养公民认同,确保政治稳定和国家的安定团结。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政治推进社会进步,同时在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间保持平衡。在个人层面,公民教育就是传授政治知识促进个人的政治社会化,同时培养科学探究、归纳思考及综合推理等的高水平思维能力,以实现公民理性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5.社会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

现代社会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公民社会,独立、自由而又主动的现代社会的成员即是公民。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公民教育。代表性观点包括:

公民教育是国家民主化进程中公民社会形成的需要。公民社会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转和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系统。公民社会的形成以公民意识、公民性的充分发育与公民的形成为基础。教育属于公共生活领域,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具有理智、自主与自由的、有德性的公民,这样,教育才能为公民社会的形成以及受过教育的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建设性价值,(27) 这正是中国社会当代转型所需要的。

公民教育能引导公民克服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疏离。现代社会的分工、交换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公民具备了独立、自由、平等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滋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等。这些现代性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必然现象,却对作为公民社会的现代社会直接造成巨大的颠覆和反动。公民教育突出了公民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用强大的道义力量催逼公民参与社会,履行公民价值的使命,由此产生一种更为强大的公共凝聚力。(28)

我国建设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要依靠公民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存在国家与社会高度一体化的问题。要尽快解决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消除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和干预,就必须大力培育出一个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这就要求培育出无数健全自律的公民。一方面,这种健全自律的公民能够承担起建设一个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通过他们参与现代国家的政治生活,也能够对现代政治国家起到一种牵制作用。(29)

从社会学的角度,公民教育就是使个人社会化,成为他所处的政治社团的一名合格成员。社会学视野的公民教育研究集中在公民社会的形成、维系和我国建设公民社会的急需三个方面,每一方面都体现出公民社会对公民教育的迫切需求,为公民教育准备了社会条件。

6.心理学视野的公民教育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现代公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正体现了人们由传统性人格向现代性人格转变的过程。公民教育承担着引导个体从心理层面上适应公民社会的责任。代表性观点有:

要培养公民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培育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构成,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中沉淀下来的是“私民”意识,表现的是“私民”的人格特征。这种特质显然无法与现代的公民意识协调。如何排除传统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是公民教育实施中必须严肃对待的重大课题。(30)

要培养健全独立的公民人格。公民人格是公民对权利与义务的存在统一体的意识自觉。只有当公民自觉意识到自己成为社会的价值主体以后,公民人格才可能在本质上得以确立。(31) 公民人格的培育与教育目的与内容的价值取向联系密切,应通过公正且理性的公民教育培养出健全的公民人格。

7.全球化视野的公民教育观

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凭借先进的通讯和交通工具,人员的流动、物质的流通、信息的传递完全超越了国界,而且就规模、强度和速度而言,达到了令人眼花缭乱、超越想象的程度。培养适应全球化社会的公民是公民教育的现代意涵。主要观点有:

国家视野和全球观念进入公民教育领域。全球化对公民资格的民主性和民族性提出了挑战,使超乎国界之外的公民即世界公民或地球村公民出现了。与世界公民相适应,强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公民教育应运而生。(32) 有学者指出,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人身份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公民身份,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地方社区的角度来看,只有培养从道德上、文化上对其他不同种族、地域和文化敞开胸怀的公民才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33)

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兴起。全球化进程使促进民族统一与团结的需要和支持国家内部社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产生紧张关系。公民教育被视为解决统一性与多样性问题的重要工具。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用两种方式进一步促进公民权利平等。首先通过传递容忍文化差异的价值观,使人们能够包容和尊重文化差异和价值多元;其次,通过承认文化的差异并培养青少年在其生活的社会中的跨文化适应能力。(34)

三、公民教育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1.主要成就

多学科领域展开公民教育研究,形成了多元的公民教育观。不同学科视野下的公民教育观既自成体系,也共同构建起公民教育的理论框架,在公民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功能上看,这些公民教育观可以分成三大类,(1)基础理论研究。哲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心理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社会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属于这一类。哲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研究了从古至今公民教育思想的不同流派,并得出核心是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公民教育准备了思想条件。心理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主要从公民意识和公民人格养成方面为公民教育打下了心理基础。社会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则从公民社会对公民教育需求迫切的角度为公民教育准备了社会条件。(2)公民教育内容研究。如果将公民教育研究体系比喻为已形成的大厦框架,法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伦理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政治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则属于这座理论大厦的支柱。法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首先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核心概念及公民法制教育的内容。伦理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通过对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区分明确了公民教育的定位,并提供了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政治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关涉的问题举足轻重,也提出了公民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视参与技能的观点。(3)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们还对还对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开展了研究,就世界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公民教育提出了观点和对策。

分析了我国公民教育现状,明确了我国公民教育的方向和重点。在公民教育研究过程中,学者分析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公民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优势体现在:(1)我国处于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市场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及市民社会形成等为公民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2)我国道德教育传统浓厚,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伦理影响中华文化两千多年,从公民道德入手,是国民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不足是:(1)我国公民社会尚未发育,在个人、家庭和国家、政府之间的公共领域缺失,孕育公民文化的条件还不成熟。(2)我国学校教育曾经以政治教育代替德育,导致德育一度被认为就是政治教育。同时,我国德育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倾向,空洞说教的德育曾经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现实需要分离,导致公民道德教育低效、不理想的状况。(3)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意识形态说教,轻态度、价值观养成,重知识传授,轻批判思维方式、参与能力、决策能力培养的倾向等。把握了公民教育的现状,为我国公民教育提出了方向和重点。即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我国公民教育,同时,要以公民道德建设为突破口,注重公民道德行为习惯培养,注重公民自主选择的思维方式和公共事务参与技能的培养等。

借鉴国际公民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坚持发展具有民族性的公民教育。现代的公民教育概念是与现代国家相伴相生的,并且随着西方民主国家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我国学者开展公民教育研究,大量地引进和借鉴了西方公民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宝贵经验,比较东西方公民教育的特点,充实我国公民教育理论体系。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表明,尽管世界各国的公民教育都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为核心,有共同关心的主题,但由于国情和文化传统不同,各国公民教育从目标到内容还是体现了本民族的特点。作为东方国家,新加坡将儒家文化融入公民教育当中,既保持了传统文化,又培养起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这表明,我国实施公民教育完全可以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凸显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只有在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优点的基础上,体现现代公民教育的基本意涵,才能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教育体系。

2.存在问题

公民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公民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培育人民有效地参与国际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总和。狭义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是指为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有效成员所需知识的公民学科。(35)相应地,公民教育研究的范围相当宽泛,既有把民主社会的生活和交流当作公民教育进行研究的,也有研究教师语言风格对学生公民语言能力形成的影响的;既有研究世界各国公民教育现状的,也有研究我国公民教育的社会科课程的。由于涉及学科、范围广,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并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

众所周知,幼年时期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对成年以后的生活方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期,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对我国培养民主社会公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十年的公民教育研究中属于基础教育领域的不足五分之一,这显然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政策不明朗有关,也造成了中小学阶段公民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四、公民教育研究的未来趋势

当前,中国已经迈入现代化进程的深处,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以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价值观念的理性化为表征的现代化取得一定进展。但现代化的关键——公民思想行为的现代化还比较落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在科技、经济,特别是人口素质上与国际接轨,关键在于公民教育。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健全自律的现代公民,既是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事国民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教育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任务。

开展公民教育政策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虽然有一系列的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和学校的各种组织与活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政治信仰、社会理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但是,这些课程和组织活动并没有把公民教育或培养适应现代化合格的公民作为目标而明确地加以表述。黄甫全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大纲》进行的分析表明,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内容。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公民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不论意识形态、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有何差别,通过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或完备的公民教育体系进行公民教育是大部分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学者应该以高度的学术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着手开展基础阶段学校公民教育的政策研究。以我国民主化进程和政治文明建设及全球化发展为背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作为主线,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使公民教育成为我国加快现代化进程及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手段。

开展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研究,构建多学科整合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公民资格的概念已经从狭义的政治、法律意义上的理念发展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融入了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生态的公民资格的内容。公民资格范围的拓展、层次的延伸以及内涵的深化丰富了我们对公民教育的理解,使我们意识到公民资质的养成是复杂的、流动的和开放的过程,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的。公民教育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包括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涉及的基本价值包括正义、平等、自由、尊重、关爱、责任等;涉及的认知和行动技能主要包括收集和遴选信息的能力、组织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能力。(36) 教育目标可以扩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公民教育课程对各种人文、社会学科予以整合。通过公民教育的目标整合不同学科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及相关教育内容,形成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公民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课程设计要注意克服以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点,从形成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自主探究和自主选择的思维习惯,加强参与公共事务和自治组织的能力方面组织课程,构建既有学科课程,也有活动课程;既有显课程,也有潜课程;既有校内课程,也有走出校园的服务学习的课程体系。这都迫切需要公民教育研究提供相关成果。

开展学校公民教育行动研究,提高我国公民教育实效。公民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课题。公民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让学生把民主的准则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民主的实践训练学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格罗斯和德州大学教授丹尼逊于1985年提出公民发展的理论模式,他们将儿童至成年人公民观念发展历程分成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是生物性公民阶段、家庭性公民阶段、形成性社会公民阶段、阶层性公民阶段、横向社会关系阶段、纵向社会关系阶段等。其中,第三至第六阶段正好与基础教育的年龄大致相符,是从少年儿童期到青年期,个体逐步发展对他人负责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开始严肃地省思个人的价值观,透过自我检验从事自我反省,并逐步增强个人认同的过程。研究者应根据基础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公民教育训练,从中探索这一阶段公民教育的方式方法。还可以以个体或学生群体为个案,观察学生在参与公民实践活动过程中公民意识、公共事务知识、思维方式、探究与决策能力等在训练前后发生的变化,边研究并调整,并逐步提炼各阶段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效模式。这样将能从实践角度补充完善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收稿日期:2008-10-05

注释:

① Mabe,R.Alan."Mor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s for Civic Education",The Social Studies 4(1993),153-157

② 王文岚.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理论探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③(15) 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1,2.

④ 赵晖.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03,(9).

⑤ 黄崴.公民教育:责权主体的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1997,(2).

⑥(12) 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教育研究,1997,(7).

⑦ 黄甫全.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J].学术研究,1999,(2).

⑧ 檀传宝.通过公民生活实现公民教育[J].生活自由线,2006,(1).

⑨ 叶飞.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兼论公民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⑩ 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教育[J].探索,2006,(3).

(11) 奥雎·奥斯勒,侯·斯塔克.民主公民教育:1995-2005年公民教育的研究、政策与实践述评[J].中国德育,2006,(12).

(13) 吴秋芬.略论公民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3).

(14) 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16) 刘国华.学校公民教育刍议[J].学术研究,1998,(2).

(17) 王向华.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

(18) 朱小蔓.探索德育新模式[EB/OL].中国基础教育网,2008-16-12.

(19)(22) 万明钢.论公民教育[J].教育研究,2003,(9).

(20)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新取向及其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2007,(7).

(21)(33) 万明钢,王文岚.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3) Margaret Stirmmann Branson.The Role of Civic Education(Associate Director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1998),12.

(24) 梁金霞.公民教育的国际发展与基本理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

(25) 张斌贤.试论公民教育的意义、动力和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1997,(3).

(26) 张秀雄.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台北师大书苑公司,1998.209.

(27) MacIntyer,A,"The Idea of an Educated Public",in Heydon,G.(ed),Education and Values:the Richard Peters Lectures(Landon:Institute of Education,1987).

(28) 吕丽艳.现代社会、现代性与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9)(31) 葛新斌.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深切呼唤[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30) 路红,戴健林.现代公民教育与中国传统社会心理[J].学术研究,1999,(11).

(32) 赵晖.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03,(9).

(34) James A Banks.Educating Citizen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Teacher College Press,1997).

(35) 蓝维等.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2.

(36) 张鸿燕,杜红琴.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标签:;  ;  ;  ;  ;  ;  ;  ;  ;  ;  ;  

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公民权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