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_哲学论文

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_哲学论文

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研究:如何走向全球网络化时代

步入21世纪,哲学将面临重大挑战。随着全球互联网的迅速扩展与日臻完善,人类社会将进入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这一时代在深刻而广泛地改变工业化社会生活内容、方式、结构、质量与价值观念的同时,必然对哲学产生根本性变革。为了迎接挑战,21世纪哲学将转换研究主题、变革研究视界、重构学科体系、创新社会功能,进而催生“全球网络化时代的哲学”新纪元的到来。

全球网络化时代对哲学的挑战

对进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世界将从工业化时代进入高度发达的全球网络化时代,这已经是一个难以置疑的事实。来自全球的网络学者、社会科学家关于全球网络时代对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变革的种种关注与深入探索,已经见诸于像《数字化生存》、《网络生活》等等文本之中。然而,当我们期盼于网络生存、为网络时代带来的进步而欢欣时,切莫忽略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自身。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在指认与表现、促使与推动这一进步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变革的,她在指涉生活变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现在,需要我们回答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网络化时代,哲学自身将受到怎样的挑战?

首先,网络化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社会时代哲学的生存基础。一方面,人类将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实践的新平台将世界把握在人类手中。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这一新概念,它表明:21世纪,人类将可以把地球上的一切: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领域在内的一切信息统统进行汇集、整理、归类,再按照地球仪原本的经纬坐标,建构出一个全息性的所谓信息地球模型,即“数字地球”。这一模型在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库等多种信息技术支撑下,将使人类更全面、迅速、完美地把握世界。另一方面,数字地球模型又将通过全球网络化在人类生活中起基础作用。人类实践的基本方式将发生“网络化转向”,即从前网络形态向网络化实践转变,将彻底变革社会科学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生活在网络化空间这一事实,使哲学必然要在更深层次上反思自己的本性、主题、理论框架与致思取向,进而发生根本性变革。

其次,网络空间对哲学主题的挑战。网络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方式、结构和形态,从而迅速消解了工业社会的生存基础、主轴与结构,进而使奠基于工业社会的传统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主题发生深刻的危机。最根本的一点,正如美国MIT 多媒体实验室前主任尼葛洛庞蒂所说的:网络化社会促使社会科学主题从研究实体性社会转向研究、处理比特即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正在取代工业社会的资本、人力资源而成为未来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和价值,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迅速发展为新的、甚至是未来主要的经济形态,研究网络经济将成为经济学的主题。它使社会科学在进入网络空间的同时就促使社会科学转换主题。21世纪,网络生存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辐辏点:电子商务或网络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网络资讯安全问题将引起法律界专注于对网络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等一系列法律问题的考察;网络—信息社会的形成呼唤社会学研究指涉网络生存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虚拟化生存、网络交往、网络社会关系等;网络教育为教育学研究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网络文明的诞生又将文化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平台,等等。新的虚拟空间将要求整个哲学的生存与研究的主题虚拟化。跨入21世纪的哲学,一个必然的选择是:如何转换研究主题以适应网络化生存这一新的实践语境。

其三,网络社会结构对哲学的世界图景及其思维范式的挑战。前网络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在认识与处理单一的实体性世界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践模式是单一的“主体—客体”两极框架。主体际交往关系是被排斥在这一模式之外的。反之,网络化思维则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信息化社会图景基础上,这是一个集实体化与虚拟化双重图景为一体的世界。同时,网络是一个主体际电脑化、信息化交往空间,她的直接存在方式与思维方式都是以多元主体的交往为前提的。

其四,网络化时代对哲学话语方式的挑战。前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话语是一种实指,话语行为总是在外指涉的“主体—客体”框架中与实体语境产生先天的二元分裂。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科学的话语方式是网络化、电子化的,网络语言既可以是虚拟的世界,也可以直接成为对真实的世界的操作,网络的“语言行为”具有双重的意义与功能。

网络与哲学:研究视野的双重转换

网络时代,首先是电脑发展史内在的实践向度与哲学理念反思双重变革的产物。

从哲学的意义上看,全球化网络体系的出现是人类实践方式和实践观念的一种飞跃。二战以来,电脑的出现,首先是人类实践需要的产物,它在深层次上内在地蕴含着人类对实践本性的理解,以及对实践方式(结构)的观念把握。与此相关,电脑变革史则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人类实践方式与实践观念的重大转变。众所周知,电脑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两次转折,在实践观上表现为从“主体—客体”两极模式到“主体际交往实践”模式的演化逻辑,交往实践观成为这一转换的历史旨归。请看下列表格:

电脑发 实践方式 实践主题 实践领域

展阶段 与结构

主机型 大写单一" 主体— 单一主体对客体集单一" 主体—

客体" 中控制 客体" 关系

PC机

多元分裂" 个体— 各微观主体对客体分散" 主体—

客体" 驾驭客体" 关系

全球互联网 主体—客体—主 全球化交往实践 全球化交往实

体"

践关系

由表可知,第一次转变,即从主机型电脑向PC机的转变,实际上是从“大写的主体对客体的实践驾驭模式”到“多元分散的个体主体对各自对象把握模式”的转变。主机型电脑“作为人类头脑的解放工具”,其实践理念主要是凸显中央机集中控制,在实践观上表现为单一的、集中化的、大写的主体(主机)论,即单一、大写的主体对若干客体事件进行信息处理的结构。实践的主题也由此而确定:探索人类大写主体如何以集中化、扩大化的智能方式来有效地改造和把握自然客体,即速度更快,选择度更大,能力更强,范围更广,等等。每一个体在实践方式上受主机控制,因而是不独立、不自主的。而PC机的出现,宣告了主机型电脑的衰落,它破除了单一大写的主体,使无数个体在实践上具有了自主权。然而在实践方式上,PC机仍然照搬主机型实践模式,仍然成为“主体—客体”的两极化的实践工具,无数个体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断裂而分散的,因而形成了无数的“个体主体—客体”的两极实践模式。各个体蛰伏一寓,面对PC机及各自的微观对象,作分散孤立地操作。实践的主题是:个体化“主体—客体”关系。像以往人类用“手的延长”即蒸汽机、精密机床来作为征服自然客体的新工具一样,今天人们关注的,是PC机如何尽可能多地替代人脑的功能,加大作为主体征服自然客体新工具的新技术含量。狭义实践观的“主体—客体”两极框架在这里成为PC机应用开发研究的界限,成为人们理解微机革命意义的界限。第二次转向,即全球化互联网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打破了单一或分离的“主体—客体”实践结构,建立了以电脑网络为中介的“主体际”交往实践结构,进而建立了以全球网络交往为轴心的交往社会,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全球化网络时代;创造了新的主题:全球化主体际交往实践。由于将各原先分散孤立的PC机连结起来,形成相互对话的网络,从而使单一的“主体—客体”实践关系退化为网络交往实践关系的一个内在环节。在网络化交往中,每一个参与者不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而是处在主体际关系中的交往者。任何主体在网络终端机上的操作都不过是借助于“主体—客体”关系而将自己推入全球性交往关系之中。由此实现了电脑发展史上的“交往实践的转向”。

交往实践观研究:如何“走进”网络空间

在哲学意义上,全球化网络的建立也同样是对交往实践观研究的划时代变革。网络将交往实践提升到电脑化的水平,即创造出一个电脑化交往社会的生存空间,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交往实践的方式、时效、价值、内容和意义,进而给哲学、特别是交往实践观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

——在场与不在场:关于交往主体的意义确认困境。网络技术弥合了在场与不在场的界限,使空间与在场分离。“网络参与者”是借助于网络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商贸洽谈、科技合作等全球性网络活动的多极交往主体,参与者作为网络主体的身份与权利是先天地被网络规则确认的:参与权、进入权、自由交往权、自主自觉创新权,等等。而且他们可能以真实身份,但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以虚拟主体资格进入。即便是前者,也面临着空间与在场的新二元分离:遥在即此在,而此在非真在。真正的交往社会参与者与网络虚拟主体之间的差异将使心理学家荣格所指认的“人格面具”普遍化,并且在多元化交往中构造无数的“网络面具”。网络主体的意义确认成为哲学的一大难题。

——网络主体际:哲学空间的转换。如果说,在前网络时代,哲学的地平线还蹒跚在“主体—客体”视野之内,那么,在网络时代,哲学生存的空间即塞柏空间,是主体际或“主体—客体—主体”结构。哲学的主题变成了对网络交往结构的现象学分析。她必须对与真实的社会交往交叉相异的网络数字化生存的影像和虚拟交往的现象学作出解答,探索交往的游戏规则。

——网络交往结构的多元与整合: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网络时代的基本运行规则,就是在多元差异的、随机的信息交往与变换中形成共识、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以至于达到全球性的整合。因此,多元化是前提,而整合创新是结果。反过来,网络规范与游戏规则一旦形成,又必然成为多元化的基础,使交往成为共同体,并构成下一轮网络文化创新的起点。

——网络的比特化世界和话语行为的内在关联,促使交往实践观研究从实体层次不断向比特世界、话语行为及信息层次转变。交往实践的存在形态将不断得到提升,因而使交往实践话语化、信息化、网络化,使之进入新的可能性世界。

标签:;  ;  ;  ;  ;  

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