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民族的形成_阿拉伯论文

阿拉伯民族的形成_阿拉伯论文

阿拉伯民族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拉伯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阿拉伯民族的形成,是与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分不开的。阿拉伯民族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首先是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接着是庞大帝国的建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阿拉伯民族逐步发展和形成起来。

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统一的政教合一国家的建立,使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的居民统一在这个政权之下。在阿拉伯半岛统一以前,半岛上居住着许多分散的部落。除也门地区从事农业的各部落外,半岛其他大部分地区居住的是游牧民族,他们被称为“贝都茵人”(草原牧民之意)。公元5-6世纪,这些游牧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阶段。6-7世纪之交,原始公社逐步解体,出现了氏族贵族和奴隶及日益贫穷的氏族成员,因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而在半岛西部汉志地区商道的麦地城,其主要居民古莱氏族,因经商和城里有个克尔伯神庙,使他们在经济上富有,宗教上享有特权。他们趁机剥削城市下层和周围的贝都茵,而遭到不断反抗。正当阿拉伯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时,又遭外族的入侵。6世纪,为争夺也门地区,伊郎和埃塞俄比亚在此进行了激烈的战争,造成了阿拉伯半岛,特别是南部地区土地的荒芜,农业遭破坏,商道被迫改道,致使城市衰败,经济停滞,商人们便经营高利贷剥削城市下层居民和农、牧民,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贵族想夺取新的商道和土地,镇压下层人民的反抗,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下层人民也需要共同抵御外敌,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统一,成了阿拉伯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愿望,成了阿拉伯半岛整个社会的要求。这种愿望反映到意识形态中,便产生了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一神论的宗教,认为安拉是创世主,是独一无二的神。《古兰经》中多次提到“主”是“至仁至慈”,是“全能的”,要世界“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①。因“天地万物只是他的”,要“一切服从他”。②同时还应当“服从使者──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③伊斯兰教把自己的教称为“穆斯林”,就是“服从”之意。可见“归顺”、“服从”是伊斯兰教教义的中心。这正是阿拉伯社会要求统一的反映。正是通过这样的教义思想,为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作了舆论上的准备,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阿拉伯的统一事业,是从公元620年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麦地那后开始的。在麦地那,作为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首先从宗教入手,使这里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的部落归顺了伊斯兰教。在麦地那,穆罕默德不仅成了迁士(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穆斯林),而且成了辅士(麦地那城的穆斯林)的最高首领。在掌握宗教最高权力的同时,他开始了政权方面的建设。“以补白尔、欧默尔、欧士范、尔里为四配,韩泽等四十五人为辅士,尔牧等一百五十人为迁士,毕喇勒等一百五十人为侍从,并以苏尔胁伯、额美德、翟合尔三人为默地纳都掌”,“掌管民间产婚、田土事务……”。④一个以穆罕默德为中心,以伊斯兰教徒为成员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已开始出现。与此同时,为了维护伊斯兰教的社会秩序,穆罕默德还着手制定了法律。这在《古兰经》中有明显的反映。《古兰经》在麦地那的启示共有24章,约占全部《古兰经》的三分为一。在这24章中,多数是以立法为内容的。有宗教信条和典礼的规定,有戒酒、戒赌博、戒食猪肉、死物的法规,有有关杀人报复、高利贷、结婚、通奸、继承、释奴等民事和刑事法律的规定等等。还明确规定了“鞭朴徒系、断磔割杀”的八刑文法。⑤该成文法可以说是伊斯兰教最早的成文法。法律的制定是国家职能的一种表现,因而八刑成文法的发现,说明阿拉伯国家已开始形成。法是依经而定的,这一点说明伊斯兰教为国家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同时,伊斯兰教还为国家的建立作了军事上的准备。先知穆罕默德以自身为最高统帅,以亲信为指挥官,以穆斯林为兵士,组成了一支伊斯兰教的军队。正是有了这支军队,穆罕默德才得以控制麦加城;也正是使用了这支军队,穆罕默德才征服了半岛上的其他部落。例如麦地那附近有两个信仰犹太教的部落古赖宰和迭尔族,穆罕默德使用武力征服了他们,使他们归顺了伊斯兰教。也正是依靠这支军队,穆罕默德才打败了最主要的敌人──麦加城的贵族,并于630年攻陷了麦加城。进城后,他首先命令将克尔伯神庙更名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打碎了庙里各个部落所崇拜的360个神的偶像,只剩下黑色的陨石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于是穆罕默德战胜了阿拉伯半岛的旧势力,便其他远近的部落也纷纷前来归顺,建立了神政合一的国家政权。随着这个神权政体的建立,阿拉伯半岛的原始居民才结束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阶段,而被统一于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权之下。我们知道,国家的建立是民族形成的条件之一,阿拉伯神政合一国家政权的出现,为阿拉伯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这一条件又随阿拉伯人的对外征服日益成熟了起来。

穆罕默德逝世后,其继承人称为哈里发。经过历代哈里发的对外扩张,他们占领了曾强大一时的拜占廷,打败了一度统治中亚和西亚的伊郎,征服了埃及……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该帝国是一个伊斯兰教的帝国。因为建立帝国的征服战争是在“真主伟大”的口号下进行的,为真主而战的穆斯林勇士则被看成是“伊斯兰教的英雄”。正是这些穆斯林英雄们的征战,阿拉伯国家发展成了地域广阔的大帝国。帝国建立后,作为先知继承人,成了伊斯兰教最高教长的哈里发在“领导宗教事务”的同时,也成了帝国政权的最高把持者。比如先知最初的继承人艾卜伯克尔,“他不仅是一个社会领袖,而且是一个地区的领袖,他拥有政权和军权,并且由于他就位后的局势需要采取政治和军事行动,他就行使政治和军事权力,于是这个权力就变成了哈里发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⑥阿拉伯统治者到处建立清真寺,同时还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高压手段,强迫被征服的人民改奉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乃伊斯兰教的帝国。阿拉伯人成了广阔土地上众多人民的统治者,这使他们感到真主给予他们的力量,感到这种力量的强大,民族优越感因此得到加强。如果说阿拉伯半岛神政合一国家的建立,为阿拉伯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的话,那么,伊斯兰教帝国的形成则促进了这一条件的成熟。

阿拉伯民族形成条件的成熟还表现在经济的统一和伊斯兰教化上。在阿拉伯半岛神政合一政权建立的同时,穆罕默德根据伊斯兰教对穆斯林的规定制定了税收制度。“国家收入,全部存入国库,行政费和兵费,都由国家支出,每年积余若干,完全分配给全国穆斯林,为了完成分配任务,必颁进行人口调查。先知的寡妻阿以涉的名字,在花名册上是第一名……在先知家属之后,接着是迁士和辅士的花名册,依照各人的资化(信奉伊斯兰教的先后次第)各有一份津贴。末尾是阿拉比亚部落的花名册,他们的次第是依照战功和对《古兰经》的认识而排列……”⑦这样,《古兰经》的规定就起到了经济法的作用。伊斯兰教把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看成是属于安拉的。因而只有安拉的使者──先知和他的继承人才有权继承和分配土地。正因为如此,阿拉伯国家实行土地国有的政策。无论是在先知,还是在哈里发帝国时代,神权的代表先知和哈里发作为全国最高持权者握有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在帝国时代,除王室直接占有的土地──沙瓦非外,国家还把土地分给伊斯兰教贵族、清真寺,这种土地称为瓦克夫;为“安拉而战”的军事贵族也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称为伊克塔。在占有这些土地的同时,阿拉伯帝国还很快接受了被征服地区已发展起来的封建制生产关系,占有大片土地的伊斯兰教僧侣集团、穆斯林军事贵族、哈里发王室,都变成了依赖土地进行封建剥削的地主阶级,他们是伊斯兰教的上层,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被他们涂上了重重的伊斯兰教色彩。这种色彩可以从哈里发欧麦尔二世时代的规定中清楚地看出来。“凡是穆斯林,无论是阿拉伯人,或者是平民都不需要缴纳任何贡税。”⑧这是伊斯兰教国家中穆斯林们享有的特权。而非穆斯林则要受很重的剥削,他们要缴纳土地税、地租、人头税……除什一税外“其余各种税收都由穆斯林负担。”⑨帝国的经济完全被纳入了伊斯兰教的轨道。伊斯兰教化的封建经济构成了阿拉伯帝国的经济基础,阿拉伯民族的形成具备了经济统一的条件。

阿拉伯民族形成的第三个条件是阿拉伯统一民族意识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传播和教规的形成上。伊斯兰教教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安拉是创世主,是独一无二的神,要信仰安拉,要崇拜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是先知先觉的圣人;要信仰安拉,同时要服从他的使者穆罕默德。安拉、先知、服从是伊斯兰教教义的中心思想。这种教义思想随着穆罕默德统一事业的完成被推行到半岛的各个地区。

阿拉伯半岛居民信仰意识的统一,还表现在伊斯兰教教规的形成和日常生活化上。统一国家建立后,伊斯兰教在半岛各地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为了更有力地维护伊斯兰教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秩序,使教义思想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了伊斯兰教的教规即五功:一曰念功,每个穆斯林每天都要背颂教义,读《古兰经》;二曰拜功,每天分晨、晌、哺、昏、宵,面向圣地麦加城礼拜五次;三曰课功,每个穆斯林必须按财产比例缴纳天课;四曰斋功,规定每年回历九月初为伊斯兰教的斋月,在此期间,穆斯林们白天不饮不食,夜间方才活动;五曰朝功,每个穆斯林在经济条件允许,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一生至少到麦加城朝觐一次。从教规的内容来看,穆斯林的日常生产完全被伊斯兰教化了。可以说,教规正是要人们时刻遵从教义的具体体现。通过教规,穆斯林的日常生活和伊斯兰教的教义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教徒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到自己是真主的臣民,一切归安拉,服从先知。教义和教规在这里溶为一个整体,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信仰和共同的精神支柱。这共同信仰和精神支柱在征服中,在帝国建立后又大大强化起来。

如果说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统一意识的形成,那么,伊斯兰教在帝国境内的传播则使这一民族意识大大深化。

在阿拉伯人统一信仰意识形成和深化的同时,由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的语言也被统而为一。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各地居民的语言是不相同的。北方人所说的是《古兰经》的语言,即是非常优美的阿拉伯语,南方使用的是一种自己所有的历史悠久的闪族语、赛伯伊语和希木叶尔语,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语很类似。⑩伊斯兰教产生后,因其经典《古兰经》是用北方使用的阿拉伯语写成的,所以随着神政合一国家的建立。伊斯兰教在半岛的传播,特别是教规在日常生活的贯彻,人们要背颂教义,诵读《古兰经》,也就必须学习阿拉伯语,阿拉伯语因此在半岛各地使用起来。阿拉伯语代替了地方性的语言,阿拉伯半岛的语言统一了。

不难看出,随着阿拉伯半岛政教合一国家政权的出现,半岛各部落居民完成了政治、经济、信仰意识、语言等方面的统一,从而具备了阿拉伯民族形成的诸要素。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这些要素的发展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阿拉伯民族。而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步都离不开伊斯兰教的作用。阿拉伯民族的政治、经济、信仰意识、语言都深深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以致使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成了阿拉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甚至我们可以说,没有伊斯兰教就没有阿拉伯民族。

注释:

①、②、③《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章第45节、第30章第26节、第5章第29节。

⑥、⑦、⑧、⑩〔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8、200、253、32页。

④、⑤刘介廉《天方至圣实录》卷九·迁都元年条。

⑥、⑨〔英〕伯纳·路易《历史上的阿拉伯人》,马肇椿等译,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79年版,第51-52、58页。

标签:;  ;  ;  ;  ;  ;  

阿拉伯民族的形成_阿拉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