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核心概念解读_英语论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英语课程论文,阶段论文,核心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外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外语教育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民外语素养获得了提高。但是,我国的外语教育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一方面,全国范围内的“外语热”并没有降温的趋势;另一方面,对“外语热”的批评意见似乎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偏激的批评意见。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制定的外语教育政策,特别是指导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概括地讲,这些讨论主要涉及外语教育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关于外语的价值、外语教育的意义以及外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认识(参见:成晓光,2002;[1]程晓堂、龚亚夫,2005;[2]方建军,2006;[3]陈国华,2008,[4]2010;[5]韩宝成,2010;[6]程晓堂、岳颖,2011[7])。

作为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年。不可否认,英语课程改革使全国范围内的英语教育教学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小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英语新课程的实施仍然面临不少困难。根据我们近些年观察到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追根溯源还是理念问题。

为什么英语课程改革经历十年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理念不清”的问题呢?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问题,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很难让所有的人达成共识。即便是关于英语教育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外语,目前也有很多不同意见,甚至有人主张不学习外语。第二,关于课程改革的一些相关文件(如《标准》)都是指导性文件,其中的表述要做到尽量简练,不作过多的解释,有些语言也不是大众化的语言,这也可能导致不同或不准确的理解。第三,英语新课程的理念也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1999-2011年,《标准》经历了研制、实验、推广、修订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新的发现和结论会不断地反映到《标准》之中,可以说,以《标准》为代表的英语新课程理念本身也在变化之中。

本文结合三个版本的《标准》,解读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探讨如何正确理解和切实落实新课程,展望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一、关于外语教育核心理念的讨论

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英语的地位获得不断提升,我国的外语教育处于迅速恢复和全面改革的阶段。[8]21世纪初,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调整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随着英语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人们学英语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外语热”(主要是“英语热”)现象。学习英语发展成了一场全民运动,英语在中小学的课时安排上与汉语地位几近相同,英语甚至成为升学、入职等的一个主要或唯一衡量尺。[9]然而,英语教育的实际收效和投入并未真正呈现正比例发展态势,英语的“一边倒”也导致其他语种的教学萎缩或被边缘化,还有人将学生的中文水平的下降归咎于过于重视英语教育。不少学者看到这种现象,纷纷开始探讨外语教育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关于外语的价值、外语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外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并对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的定位、外语教育规划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在“全民外语教育”格局中[10]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不断受到“耗时低效,高投入低产出”等批评。因此,为提高外语教育的成效及推进其发展,专家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的本质特征这个本体论问题:语言是什么?外语只是一种交际工具吗?外语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外语?就外语的价值而言,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从社会文化学、功能语言学和脑科学等角度来看,学习外语的意义远非局限于在交际中使用外语。学习外语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言是促进人的心智发展的重要工具。”[7]可见,语言被视为工具并非不可以,但是不能简单“用工具去定义语言,或者说把语言仅仅当成工具”[11]。外语的“唯工具论”只会给我国的外语教育带来负面影响。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和载体,也具有人文性,包含认知、社会文化及生物等属性。[2][6][11-13]在全球化时代,外语已发展成为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英语不能再被简单视为外语(即某一个或几个外国的语言),而应将其看作最大的一种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5][14]因此,将英语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教育成为国民义务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这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5][12]

除了关注外语的价值,学者们还对外语教学的性质、目的及意义展开了讨论。语言的本质特性与语言教学的性质紧密联系。狭隘的语言“唯工具论”会阻碍人们正确理解外语教育性质和外语教育目的。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外语教育不能只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应该重视基本素质的培养。[6]因而外语教育的目的也不能只包含实用目的,还应该有教育目的及教养目的。[10][12]外语教育不仅能帮助促进个人发展、培养情感态度、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推进国际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还在国家战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5-17]由此,科学性整体规划外语教育的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3][8][15]

然而,学者们关注的并不仅限于外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外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是他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新课程既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也强调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倡导活动教学。尽管如此,韩宝成(2010)[6]认为《标准》未能在拓宽教学内容的同时,对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陈国华(2008)[4]则指出,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方式虽有进步,但教学中使用的部分任务缺乏趣味性和真实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也有学者对教材选用的语料产生了质疑。[6][18-19]还有人指出,在高考等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学模式之间仍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可见,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深入思考和认识这些外语教育的核心理念的必要性,这对推动我国的英语教育发展至关重要。《标准》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核心理念。我们接下来解读三个版本的《标准》体现的英语新课程核心理念。

二、《英语课程标准》体现的英语课程核心理念

从2001年到现在,共有三个版本的《标准》。第一个版本是2001年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这个版本的《标准》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内容。第二个版本是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这个版本的《标准》是在第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完成的,只涉及高中阶段的内容,在其发布之后,2001年版本《标准》中的高中部分停止使用。第三个版本是201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1年)。这个版本只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内容。该版本发布之后,2001年版本的《标准》停止使用。

可以说,三个版本的《标准》既是十年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也反映了十年课程改革经历的过程,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何谓英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关于英语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其中包括对英语和英语教育的价值、英语教育的目的、英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重要问题的阐释。虽然这些理念贯穿和体现在《标准》的各个部分,但集中体现在《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该部分包括“引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等四个小节,但“引言”既没有小标题,也没有序号)。

(一)“引言”部分体现的理念

三个版本《标准》“前言”的开头都有二三段文字。这几段文字没有标题,我们暂且称之为“引言”。这两三段文字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其中体现了非常重要的英语教育理念,在《标准》中起着“定调”的作用。表1是三个版本“引言”部分的主要内容摘录。

从表1可以看出,2001版本的《标准》强调了英语使用的广泛性、英语素养的重要性,指出了英语教育的不足。应该说,这四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清楚,也很容易理解。但是,这四点过于笼统,对英语教育价值的阐释也不够全面。2003版本有了重要的变化。这个版本的“引言”不仅强调了外语素养的重要性,而且比较具体地指出了外语素养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和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另外,这个“引言”还特别指出,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但是没有明确说明人文和社会意义的内涵。2011版本保留了2003版本的主要内容,主要强调了英语的价值、英语教育对国家的作用、英语教育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意义。由于这个版本的《标准》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所以没有明确提到英语对就业和升学的作用。另外,这个版本特别提到英语在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突出了英语在促进中外双向了解方面的作用。近些年,外语的这种桥梁作用已被普遍认识到,甚至还与国家话语权联系了起来。[23-25]

(二)“课程性质”部分体现的理念

三个版本《标准》的“前言”部分都有一小节,名为“课程性质”。这一小节文字不多,但非常重要,因为它的作用是给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定性”。大家知道,在中国语境下,定性非常重要。事物的性质决定它的价值和地位,同时也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过程。所谓英语课程的性质,就是指英语课程是什么,它具有什么价值、地位和任务。表2是三个版本“课程性质”部分的主要内容摘录。

从表2可以看出,2001版本的“课程性质”主要指出了外语(英语)是一门必修课,简要描述了英语学习的过程和英语课程的任务。这三点可以概括为:英语课程的性质、实施英语课程的基本过程以及英语课程的任务。而2003版本的“课程性质”还特别提到了语言本身的作用,尤其是语言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这一表述突出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这一定位有利于解决“学习英语是否有用”的争论,有利于澄清“唯工具论”的外语课程观。但是,这个版本没有直接使用“人文性”这个表述,而是间接地指出,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这个版本的第三和第四两点与“引言”部分的内容有重复之嫌。与前两个版本相比,2011版本的“课程性质”则显得简洁、具体、清楚。这个版本直截了当地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并且对工具性和人文性做了明确的界定,同时强调二者的统一。其实,在起草2001版本和2003版本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也考虑使用“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样的表述,但由于种种原因和顾虑没有采用。这两个版本的《标准》发布之后,不少学者(如:成晓光,2002;[1]张正东,2007;[19]韩宝成,2010[6])就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展开了讨论。目前基本上达成这样的共识:学习英语至少具有双重属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主要指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思维来学习,人文性则主要是指学习英语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

依据三个版本《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变化可以看到,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准确。

(三)“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体现的理念

同样的,三个版本《标准》的“前言”部分都有一个名为“基本理念”的小节。虽然这个小节名为“课程基本理念”,但并不是关于整个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是关于如何实施英语课程的一些基本认识。因此,该部分涉及的基本理念不再阐释英语和英语课程的价值和意义,而是重点阐述实施英语课程的过程、方法和目标。表3是三个版本“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的主要内容:

2001版本的基本理念由六个排比句组成。前两条理念是关于课程目标的阐释,其核心思想是要把英语教育纳入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整体设计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课程目标,但具体实施中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里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是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不同学生群体,课程目标可以有所区别。第三至五条理念阐释英语教育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倡导采用活动途径和过程性评价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条理念的标题是“倡导活动途径”,但具体阐述时则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这是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明确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第六条是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当于“物质保证”。

与2001版本相比较,2003版本的基本理念有了明显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学生的共同基础。这里的共同基础是指全体高中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核心内容。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时整个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大学的预科,高中教育不能以向高等教育输送“拔尖苗子”为唯一目的。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教育有它自己的功能和地位。另外,强调共同基础可以为逐渐普及高中教育奠定基础。

(2)强调课程的选择性,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开设选修课程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难点)。此举并非形式上“作秀”,而是为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迈出的重要一步。

(3)强调关注学生情感,通过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点与“课程性质”中的相关阐释相呼应。

2003版本《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之所以有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该版本是针对高中阶段英语教育的,而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与初中和小学阶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这些理念的针对性更强一些。

2001版本和2003版本中以12字排比句形式表述的基本理念,基本上得到了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是,这些理念对英语学科的针对性还不够强。从排比句本身的内容来看,这些理念似乎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任何学科。这一不足之处在2011版本中有了明显改进。2011版本的基本理念在基本保留2001版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了英语学科的特点,每一条理念中都渗透了对英语(或语言)的教与学的阐释,特别是强调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以及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虽然这些内容在前面两个版本中都有体现,但至少在标题(排比句)中体现得不充分。

有的读者可能认为“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提出的这些指导思想过于宏观,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不够强。的确,这个小节在文字表述上很精练,属于高度提炼的指导思想。然而,需指出的是,这一部分提出的指导思想与《标准》中的另一部分“教学建议”是相呼应的,“教学建议”部分对这些核心理念进行了展开和更加详细、具体的阐述。

三、理解和落实英语新课程理念的关键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见证了英语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变化与完善。实践证明,新课程能否顺利地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或能否从主观上认同新课程的理念。要做到正确理解和真正落实新课程,关键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准确把握外语和外语课程对学生、对国家和对社会的价值。外语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认识到这两个属性,才能正确把握外语课程的价值。外语课程不仅要关注技能训练,还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如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民族精神等)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且,外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和经济建设以及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的发展,它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防与安全”。[16]

第二,从长远考虑,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全面规划外语课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2010年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的目标是让“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外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全球化时代,各国都非常重视外语教育的发展,外语课程的全面整体规划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必要。因此,相应地,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也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第三,在新课程培训中加大新课程理念的宣传力度,使新课程理念成为教师信念的一部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理念认识不清”所致。教师原有信念与新课程核心理念之间的不匹配给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负面影响。新课程培训需结合教学实践,深入阐释新课程理念,鼓励教师对原有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反思,从而引导教师准确理解英语新课程核心理念,并使之内化为教师信念体系中的一部分。

第四,在教研和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途径和方法。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途径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及专业发展带来了契机。英语新课程核心理念既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倡导体验、探究、合作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要求优化评价方式等。教师在教研活动、教学观摩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地大胆运用这些核心理念可以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也能够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信念,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化程度,最终实现个人的职业成长。

第五,开展新课程理念落实情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及时发现、归纳、分析落实新课程理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仅从理论的层面理解新课程理念,而忽视教学情境中实际操作层面的具体情况,只会给核心理念的切实落实和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带来阻碍。要落实好英语新课程理念,需要对理念在教学实际中的具体落实情况及时进行发现、归纳、分析、研究,以此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并为理念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走过了十个年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初步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英语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了连贯、衔接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倡导和尝试了新的评价理念和方式。但是,不可否认,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理念认识的问题是关键所在。

实际上,我国目前外语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有没有必要学外语,而是有没有厘清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学好外语。[5][23]我们认为,要促进我国外语教育的大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课程核心理念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核心理念是新课程的根本,符合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是在对我国的外语教育进行现状剖析和未来展望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看到,三个版本《标准》体现的核心理念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可以更好地认清课程改革的方向,促使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等产生实质性的转变,从而促进我国英语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标签:;  ;  ;  ;  ;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核心概念解读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