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发展的社会层面问题思索——中国电影世纪之交策略的批评之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世纪之交论文,之五论文,层面论文,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问题始终是我们讨论中国电影世纪之交策略的基点。在全球化时代,生存的要义不是维持,而是发展,没有发展的概念,缺乏前行的信念,个体的生存肯定是困难重重的。所以,对中国电影的判断和要求有一个基本点:只要是为促进中国电影发展的努力,以及取得的实绩都是值得赞扬的。尽管其中有各种复杂情况,但发展的标尺不应改变。面对现实,在研讨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现象中,有三个方面不容回避,一是主导倾向的社会电影地位,二是市场观念的娱乐电影评判,三是青年心态的艺术实验电影走向。本文重点探讨第一个方面,即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如何正确看待主流电影。
不妨从当前颇为热门的国产片《生死抉择》的奇异光彩说起。这部影片相当典型的引发了中国电影发展中关涉繁荣的一些核心问题,特别值得注意,这里牵连着艺术与市场、政治与艺术、票房与观众、特例与普泛规律、人心需求与政策宣传等关乎中国电影机制与市场的几对重要关系。在这一难得的实例中,中国电影面对WTO的长远之策与必要措施、中国电影发展中的长处与短处都可以细细分析。
一、电影的社会意义是决定影片价值的内在因素。《生死抉择》的社会轰动似乎是不期然的,探究原因,首先和影片本质内容相关。国企改革的艰难,是影片切近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但影片没有成为克服困难的企业翻身的画片注脚;它的时代内容的现实反映是败家子吃空了大型国企,这又是尖锐时代矛盾的现实主义表现,但即便如此,好人坏人的模式依然没有成为影片约定俗成的框子;令观众始料不及的是市长、书记的矛盾一度剑拔弩张即将进入套路时,殊途同归的事业感和正义力量使他们成为更有法力的上级腐败势力的对立面,更具有生活广阔视野的时代弊病展现出来,观众的紧张随之加深;而工人们的不满和坚韧,艰难和忍从,更让我们感同身受,牵连起最为真实的当下改革时代的生活场景。毫无疑问,影片的魅力首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人民群众对腐败积蓄了相当程度的抵触不满的情绪,生活困惑需要解答的时候,艺术适时包容了生活的内在要求加以反映,并且以相当的表现规模和深度再现时代,自然具有动人的魅力。
从《生死抉择》的轰动中不能不提出一个似乎被遗忘的老话题,艺术的内容具有什么价值。由于影片的特定意义,使我们得以拂去市场、商业等等时尚的遮蔽,重新认识作品内容意义的价值。实际上,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根本上是生活具有第一位的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遮蔽性,人们似乎被潮流时尚、形式感所左右,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常理。浮躁的心态导致艺术内容的肤浅。从历史来看,出色的影片与社会生活源泉的关系是正比关系,而且在社会历史变动比较频繁的关口,常常有激动人心的现实之作。比如80年代初期,改革起步,常年社会矛盾敏感化,于是,《邻居》对知识分子以至社会百姓至关重要的房子问题、以及由此牵连的社会敏感的干群关系、后门现象、对上逢迎对下搪塞等现象的真切反映,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人到中年》对中年知识分子不堪心理与生理负担极限的动人表现,打动了千千万万百姓。《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于开始击破封建束缚却还带着深重历史道德脚步的人们,是激起了五味俱全的感受的,关于爱的现实犹豫和历史悲剧的创痛,关于如何扫去旧的沉疴和创建新的健康人生情感,影片的表现都深刻动人,沉重的思索是整个社会共有的。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直接现实是城乡交流的洪流,跨出门槛的人们徘徊在传统道德和新型生活理想的交锋中,《人生》的古典悲剧感和现实追求意识的矛盾,是时代赋予的真实存在,究竟是同情“痴心女子”道德规范还是赞同心比天高却“始乱终弃”的信念?影片深入触及转折时期的人心深处的隐忧,社会反响不言而喻。类似的直面生活的获奖优秀作品还有《老井》、《野山》等等。80年代是中国电影兴盛的高峰时期,现实主义潮流无疑是中流砥柱。创作的“文”与“质”的交相辉映是艺术成功的根本,而这一时期的经验证明,中国电影离开了对世道人心的呼应,渊源流长的优良传统就将散失殆尽。许多垃圾似的儿女情长的作品,热闹一时的娱乐闹剧,砍杀血腥的侠义(狭义)粗俗光影,之所以无聊乏味,不是缺乏手段,是没有人心的感应。在上海放映《生死抉择》时,当剧中省委第一书记宣布,对腐败分子“该抓的抓,该判的判……”观众突然伴着影片同声喊出“该杀的杀!”情绪达到高潮,此时,艺术与时代呼声共振,影片没有理由不被百姓喜欢。影片再一次证明,艺术只有呼应时代人心要求,才具有生命力,人们期待的新世纪中国电影必然是反映生活的优秀大气之作!
二、电影的票房奇迹完全有多种机遇可以造就。我们目前所面对的市场情境导致较为单一的判断思路,对于只认商业收益的人们,票房的涨落的奥妙似乎只在外国影片中寻找,对中国电影发展机会的研究根本没有兴趣。但时至今日,所谓进口分帐大片的票房也早不是万应灵丹,倒是一些国产片的票房有升华的余地。比如,冯小刚的贺岁片创造过持续的成功,是一种娱乐片市场运作的成功类型;《生死抉择》肯定将成为另一种成功的范例。以往,对于主旋律影片必须依靠政府行为持鄙薄态度的理论家,认定只有走市场检验的惟一通路,这种认识一般而言是不无道理。但中国电影面对的环境是复杂的,阻碍因素很多,在特定阶段,只要有利于优秀影片成长的措施,无论是什么,都有存在的理由。
过去的疑虑其实出在说教而无甚价值的宣传片过分推介造成了极深的误解。《生死抉择》的出现应当修正一些传统认识。从市场来看,《生死抉择》的票房表现是令人惊讶的,至9月之前,上映没几天全国已经洗印了340个拷贝,仍供不应求,排片已到10月份。北京首映当天105万票房,到8月29日每天票房达到110万,8月底北京总票房已达700万,并且以每天100万的速度攀升。造就票房轰动的不是娱乐片,却是现实题材片,这是少有的现象。而重要的是影片的收益和意识形态政策的契合与支持息息相关。于是,老话题又难免产生,有人认为《生死抉择》的兴旺仅仅是红头文件的集体票所致,不足为奇也不足为训。但一个国产影片的放映上座率天天达到70%以上的事实的确是令人深思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正视这样的事实:获得票房的方法与途径多样化毕竟不是坏事,好影片的推动因素无论是广告推介还是政府扶持,无论是口耳相传还是舆论评析都应当允许,只要实现了佳片的社会价值和商业的收益,遑论其它?在中国电影已经面对开放市场的强大外片冲击时,丢弃政府支持,听凭市场沉浮绝对不是良策。中国电影的票房应当用多种手段来促进,表现时代主流精神的创作更需要赢得各种机遇和多方支持,而主流渠道的扶持决不可以拒绝。既然电影的商业获利已经被认可,他种获利的可能性也一样是正道。多样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观念,对于处在改革过渡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而言,没有发展的禁区。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多少依靠团体票房取得收益的背后,难免导致一味依赖的侥幸,过去许多国产片的毛病就在于此,它们导致但凡团体票房就观众寥寥的尴尬局面。从《生死抉择》的热映中,需要特别警示的是,艺术内容的优异是第一位的。
三、中国电影的市场潜力需要恰切的挖掘点。近年来随着机制变化和娱乐市场的变化,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似乎日渐缩小,市场反馈令人担忧,于是不免有了国产片市场的恐惧症,悲观者认定国产电影的市场就那么有限,外来大片瓜分之后,余下的放映时空十分有限;而国产片的票房比重之小更加重了人们的小视心理。这些都是事实。但问题出在优秀而有票房的国产片太少上,中国电影的市场潜力则是巨大的,没有触动和挖掘的契机是要害所在。《生死抉择》可能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起点,影片创作成本是500万人民币,才刚刚开始规模放映,全国的票房已经几千万,并还在大幅度的攀升,投入产出比的巨大效益提示我们中国电影面对的市场奇异状态:其实国产片市场很大,但被许多东西遮蔽了,限制了。
几个因素需要考虑:一是创作内容。市场和票房靠什么来实现,首当其冲是作品的质量,理论上说好作品应当有观众,但的确有艺术和思想内容都好的作品未必有广泛的观众,判断艺术好的作品和“市场”好的作品有时是两码事。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站在市场的单一尺度认定的曲高和寡的艺术品不应当一概排斥,它们对于长远或更为广阔的视野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一个泱泱大国没有一些不是迎合一时半刻市场的真正艺术,长远的发展也难免受损;而畅销的常常缺乏久远的生命力也是难以躲避的规律。创作内容的艺术叫好和市场叫好需要辩证看待。当然,既有当前利益又有长远价值是最应当叫“好”的好作品。
二是适应生活认识。市场无情,当然第一步需要票房收益,于是创作的艺术追求必须正视对当下生活的反映,包括与生活内容的联系和对生活观念的切合。《生死抉择》的异军突起是艺术紧密联系时代人心需求的范例,影片跳跃着时代脉搏,呼应人民的心声,又应时而生,当然是成功解渴之作。对生活观念的切合是特别需要辩白的老问题,中国的好电影需要适应时代的观念,即破除待字闺中的老套而具备广为告之的本领。时代早已培养出依赖宣传广告获取信息和接受观念的大批人群,快节奏的生活也只能依靠花哨的媒介推介产品,好作品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价值大张旗鼓的宣传。于是,树立电影创作既要允许急功近利(及大众需要和获取票房之利),又要兼顾细水常流(艺术精品和实验创新的非应时之作),但都要为自己的价值广为宣传。
三是破除阻碍因素。市场肯定有潜力,但完全靠自由票房的认识不是全面的认识,既然电影走入市场,市场因素又复杂多变,在把握市场上就需要灵活的机制。不同类型的影片寻求不同的市场需求,针对节庆,针对社会活动,针对暑期,针对青少年等等,包括针对团体票,都没有孰为优劣的问题。单纯的以为市场就是散票,集体票就似乎大逆不道、违反规律的认识恰恰不符合市场规律。中国电影肯定将在多种因素的参与下实现票房,拿着先定的概念来限制、评判优劣的意识只会影响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发展。反倒是需要不拘一格的抓好诸如团体票房的时机性,中国电影的多条腿前进的步伐才可能坚实。
四、关于主流电影与艺术评判的多样角度。《生死抉择》的轰动提醒我们研究艺术的非单一尺度的重要性。艺术与市场的矛盾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尖锐,艺术处于“秀才碰到兵,有口说不清”的地步。艺术的评判尽管已经遇到市场的无情挑战,但艺术的独立价值依然挺立,这的确是难得。但艺术的传统观念还是需要进一步澄清,比如对于艺术究竟是什么的认识。只要是完整而真实的表现了人类生活与情感创造的艺术都是值得推崇的,艺术自然会和社会结构、政治存在、意识形态传统发生紧密的联系,电影也自然逃脱不开和时代政治的紧密联系。主流电影的存在是时代的需要,只要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法则,同样可以创作出优秀作品。实际上好莱坞的许多影片也是把宣扬意识形态作为基本方向。决不能把主流创作就归入非艺术,而但凡疏离时代大主调的创作都贴上艺术的标签。《生死抉择》的时代内容与艺术追求的较好结合,证明艺术没有预设的框子,主流影片照样可以创作出有价值的佳作。
另外,《生死抉择》的评判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即对人物的判别。对现实主流形态影片的非议,常和正面主人公的缺乏生活气息相关,举手投足的演戏架子和没有血肉气的人物形象当然让观众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似乎这一类型电影的人物都成了毫无人气的木偶,电影批评也天然排斥这些形象。塑造凛然正气主人公有许多难度,时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严重缺乏,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具有生活气息的时代英雄,另一方面也要不应苛求英雄因为平民化而庸俗不堪。《生死抉择》的主人公未必尽善尽美,但铿然之气是动人的,他的心理复杂面显示和本质上的时代英雄气质表现是比较生动的,影片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是和人物表现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艺术的评判不应先定出“红五类”或“黑五类”,由此拒斥或迎合什么,宽阔的视野是有利于艺术健康长足进步的。对于21世纪的中国电影发展来说,鼓励远比排斥更为重要。但愿《生死抉择》不是特例,沿着关注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创新的路子发展,中国电影的吸引力会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