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ernet平台的公共合作创新研究_沟通管理论文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众协作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大众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球竞争不断加剧,企业需要持续创新才能保持生存和实现增长;随着技术知识的不断扩散和加速增长,企业只有充分扩大和高效利用各种知识源才可能持续创新;同时,由于不同学科之间融合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以及技术研发向应用端的不断偏移,开放、沟通和协作在企业创新管理中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有效应对创新挑战,企业需要尽量多地撬动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并推动不同主体之间的创新协作。

但是,大企业“命令与控制”的传统组织范式阻碍了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和信息流动。为了改善这种情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组织范式出现了持续转型,企业组织范式的等级化、官僚化、自上而下、严格边界的科层组织特征逐渐演变为扁平化、灵活化、开放化、网络化和沟通协作等组织新特征。企业组织范式转型包含和推动了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型,后者大体沿着开放协作方向从线性模式、链式模式到网络模式等不断演变。在创新模式演变过程中,创新参与主体不断扩大,沟通协作日趋频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高速发展,企业组织范式和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过程出现了明显加速。由于互联网能够直接打破空间界限,促进沟通效率,降低协作成本,实现信息和知识的瞬间流动,因此协作创新在互联网平台上必然得到重大发展,创新的开放协作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鲜明体现。在互联网平台上,随着创新主体的空前扩大,和创新协作的高度灵活化,以至于出现了大众协作创新模式。

一、关于大众协作创新的概念辨析

本文以企业为中心研究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众协作创新。所谓大众协作创新,指的是大量非组织化群体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参与和协作。所谓以企业为中心,指的是本文主要研究围绕企业展开的创新安排,而不考虑如开源社区那样以非企业形式组织的大众协作创新。所谓基于互联网平台,指的是大众协作创新主要由互联网平台所驱动。大众协作创新实际上是大众协作(Mass Collaboration)① 在企业创新领域的应用。大众协作主要是互联网平台上的新兴现象,指全球大量独立个体基于共同理解而自愿参与的松散式协作,其中不存在正式而严格的组织结构和强制权力关系,但人们却因此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进行沟通协作。大众协作的力量已经对现有产业造成了严重冲击[1],大众协作创新也必将对企业创新模式构成严重冲击。

目前尚无对大众协作创新的专门研究,但人们已经对创新模式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许多探讨,包括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全面创新管理和协作创新网络等,这些概念主要强调企业创新的开放协作特征,与本文研究对象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又有所不同。

在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里,Chesbrough主要强调由于创新资源日趋分散和创新成果高度不确定而利用技术市场的问题,即企业既要从外部吸收创新成果,又要向外转让或在外部开发不适于内部利用的创新成果。这一概念主要针对以前的封闭式创新模式而言,所谓封闭式创新,指的是产品所需技术完全在公司内部研发,创新成果也主要在公司内部进行商业化[2-3]。因此,开放式创新与大众协作创新都强调创新的开放特征,但同时又存在如下区别:(1)前者主要从创新成果着眼,强调对外部创新成果和商业渠道资源的利用,而大众协作创新概念同时强调创新过程中的多方协作;(2)前者主要从创新模式演化的历史趋势角度考虑问题,对互联网平台没有给予特别的注意,而后者则完全立足互联网平台;(3)前者更多地强调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后者则重点研究企业与大众的关系。

用户创新是个有着长期历史的概念,意指制造商的许多创新思想来自于消费者或客户[4]。随着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模式的转变,企业越来越强调用户特别是领先用户的创新角色,以便从中获取创新有关的需求信息,这在消费品领域尤为重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由于参与成本较高,用户尤其是消费者在创新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只有少数客户特别是大客户才可能具有较高的参与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创新特别是大众用户创新得到了加速发展,目前虽然总的来说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但与互联网时代以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用户创新角色正是大众协作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面创新管理(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TIM)[5]可以说是在互联网时代以前开放协作创新发展的顶点。这一概念强调企业通过内部部门互动、员工交流以及与外部伙伴的密切联系来扩大创新源泉。但在互联网时代以前,这种全面创新管理更多地是一种理论模型,在实践中并不能全部发挥应有的潜力。只有到了互联网时代,全面创新管理才能取得理想的平台,才能在范围内进行前所未有的拓展,才能轻而易举地对全球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协作创新网络(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CIN)[6]的概念强调了互联网平台,因为正是互联网平台最终造就了各种协作创新网络。在互联网平台上,CIN由基于自组织的集体智慧所推动,是自我激励的人们形成的在线团队,他们有着共同愿景,相互之间直接沟通而无需层级命令,并通过共享思想、信息和成果以实现协作创新。由于直接着眼于网络本身,这一概念即适用于企业组织,也适用于各种灵活的在线社区,如开源软件、维基百科等,这在研究角度上与本文不同。与CIN类似,在以网络为中心的创新(Network-Centric Innovation,NCI)的概念里,Satish和Mohanbir[7]也是基于网络展开对创新模式的研究,并根据网络领导力强弱和创新空间开放程度这两个维度对创新网络进行了分类,他们虽然最终是从商业角度看待创新网络的价值,但并没有对组织协作创新与大众协作创新进行明确区分。

总之,开放协作是企业创新模式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这一趋势在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飞跃式发展,以至于出现了大众直接参与企业创新的新现象。这一最新发展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探讨。

二、作为大众参与平台的互联网

互联网具有改造社会沟通和协作模式的革命性潜力,但在传统经济组织范式的影响下,初期的互联网虽然具有网络化的物理结构,在内容方面却仍承袭自上而下和单向流动的特征,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沟通的潜力。因此,虽然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互联网必将打破企业组织边界的高墙[8],但在潜力没有转化为现实之前,这种充满洞察力的预言更显得像是理论泡沫。所幸的是,互联网并没有让人们等太久,在泡沫破裂的随后几年里,在Web2.0的名义下,互联网对经济组织甚至社会方式的革命性影响迅速表现出来。正是这种革命性影响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到来。

最近几年,围绕Web2.0[9]出现了新一轮互联网热潮。作为一个流行语(buzzword),Web2.0承载了太多的内容。由于人们倾向于把互联网应用方面的所有最新发展尽可能地概括进去,结果这一概念变得非常宽泛而又模糊。但是,人们在其主要方面仍然存在大致共识。如果撇开具体技术而单从社会角度来考虑,那么Web2.0的主要特征就是互联网作为平台,大众成为主体。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包括计算能力、存贮空间和带宽)的性能提高和成本下降,互联网门槛不断降低,网民数量迅速增加,应用类型日益丰富,互联网已经从少数人的专业或娱乐工具变成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工具,从单纯的信息媒介变成了应用丰富的在线平台,互联网用户数量和应用类型同步增长,大众从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的参与和创造也进一步丰富了互联网的内容和应用类型。

互联网作为平台具有多重含义,例如应用软件、处理能力和存贮空间从PC向网络的转移意味着互联网成为计算平台②。本文主要从社会角度对互联网进行界定,即互联网是大众从事社会活动和交往的平台,这包括多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互联网是在线信息的获取平台,这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移植;第二,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个人的在线能动性越来越强,互联网迅速成为大众发表意见和思想的平台,如博客网站,“沉默的大多数”逐渐取得或扩大了话语权;第三,互联网很早就成了包括C2C在内的在线交易平台;第四,互联网也是社交平台,如Facebook,其中人们既可以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社交关系,也可以在线发展新的社会关系,互联网已经促成了各种各样的在线社区;第五,互联网是知识和信息的互助共享平台,如各种在线问答、照片和视频分享网站等;第六,互联网也是协作创造的平台,这种协作能够轻易地在全球范围大规模进行,特别是在知识、信息和文化领域,如开源软件和维基百科;第七,互联网是大众智慧、意向和偏好等信息的收集和过滤平台,人们从中可以对个体以及社会群体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提高各种互联网服务的质量和针对性。图1对作为大众平台的互联网进行了简单的图示说明。

图1 作为大众平台的互联网

注:其中横线表示互联网平台,其上表示大众的个体和集体行为,其下表示通过收集和过滤大众在线行为分析出用户个体与集体的行为特征,前者例如体现在网络服务的定制化上,后者例如体现在信息内容的集体评价和推荐上。

在互联网平台上,作为个体或集体的大众成为主体,他们获取、发布、交易、互助、参与、交往、协作、创造和分享等。这种参与涉及真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以及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方面。由于互联网打破了空间限制,这种大众参与行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持续改进和应用类型的不断丰富和易用,大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必将进一步增加。总之,互联网最终将成为全球大众进行社会活动和联系的全方位平台③,这种平台功反过来将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大众的社会活动和联系。

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众协作创新及其基本形式

协作创新是企业创新模式演进的基本方向,它可以在超越现有组织边界的基础上降低创新成本,扩展创新源泉。协作创新不仅包括大众协作,而且包括企业与各种机构伙伴之间的协作,实际上人们更多地是在后者意义上讨论协作创新。由于沟通管道和工具相对发达,机构协作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以前就有了较大发展,例如从空间联系上来说的创新集群,从经济联系上来说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网络,都是企业与外部伙伴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协作关系。这种伙伴协作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加深和扩大,一方面,这些既有的协作伙伴网络取得了互联网这个更为便利的平台,另一方面,许多新式协作伙伴网络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展起来,特别是互联网产业本身,例如Amazon平台上的商业生态系统④。这种机构或组织协作创新不属于本文研究对象,但是很显然,组织协作创新与大众协作创新之间并不冲突,相反,对企业来说,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大众活动平台,大众协作创新发展得尤为迅速。同时,由于大众协作创新特有的灵活性,组织之间的协作创新也越来越多地采取大众协作的模式,即在协作创新过程中,参与人员有意淡化自己的组织背景而以个人身份参与协作。

互联网作为大众参与的平台,促进了企业创新中的大众参与,推动了企业创新的开放协作,而互联网结构的灵活性也表现为大众协作创新的灵活性。在大众协作创新中,大众作为参与主体,不属于特定组织,或不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与,而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自愿参加和自由协作。与组织或机构之间的正式合作相比,这种协作关系具有松散性、灵活性和非正式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企业创新特别是突破式创新来说非常重要,而这恰好与互联网的开放灵活精神相契合。因此,只有互联网平台才能真正推动大众协作创新的兴起。

图2 大众协作创新的示意图

注:大众协作创新是协作创新趋势与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众参与现象相结合的产物,作为这种产物,大众协作创新具有四个优势。

在竞争加剧和创新加速的今天,大众协作创新对企业来说具有特别的价值。第一,大众协作创新同时在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扩大了创新信息资源,而这两方面正是企业创新的两大关键环节。第二,在互联网平台上大众不仅能够扩大创新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对创新信息进行评价、过滤和筛选。对于市场信息,最终当然是广大用户说了算;对于技术知识,虽然最终正确是否不是由投票决定的,但大众协作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更有可能促进有价值的创新思想的涌现(Emergence),而不被多数看好的技术知识或方案在互联网平台上仍然保留存在的权利和能力,从而形成创新思想的长尾[14]。第三,大众协作创新促进了不同专业和技术的融合,这在学科交叉的时代特别重要。非专业人士或其他专业人士的参与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备选方案⑤,从而扩大技术实现的多样性空间,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锁定风险。第四,大众协作创新具有组织灵活性,可以在企业正规研发计划之外根据需要灵活部署。图2对大众协作创新的基本逻辑和优点进行了图示概括。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大众协作创新包含三种基本形式。第一,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协作创新;第二,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协作创新;第三,企业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协作创新。这三种形式均涉及企业与非特定化群体(当然非特定程度不同)之间的关系,因此均属于大众协作创新的范畴。它们在互联网特别是Web2.0之前,由于沟通效率低下,沟通管道不畅,沟通成本过高,因此协作创新模式发展缓慢,特别是第三个方面几乎无从谈起。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全部三种形式均有快速发展,结果就是大众协作创新的崛起。下面我们主要以案例剖析的方式分别说明大众协作创新的三种形式。

1.企业内部员工 企业内部的协作创新主要涉及部门以及员工之间的灵活沟通与协作。在企业内部,虽然多年来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有了很大改观,但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之间仍然难以形成高效频繁的互动,同时由于企业管理的强制性质和沟通管道的狭隘不畅,普通员工的创新能力难以有效激发,员工的自发创意难以有效汇聚到新产品或服务里去,企业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缓慢而低效。这些情况通过大众协作创新模式可以得到迅速改观。

IBM在实施内部大众协作创新方面走到了前头。即兴创新大讨论(Innovation Jam)就是IBM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员工协作创新。从2001年开始,IBM鼓励全球员工参加在线即兴大讨论,在3天时间内在线集中对创新机会和威胁进行广泛讨论。所有员工都可以参加并发表见解,也可以对他人的思想进行评价或提出改进意见,其中不仅涉及技术方案,而且包括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即兴创新大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着重于提出新创意,并通过集体努力选择和加工出一些优秀方案;第二阶段则集中对所选方案进行测试和优化。IBM甚至利用了“第二人生”⑥ 的虚拟平台同步举行三维即兴讨论(3D Jam)。除了时间集中的创新即兴大讨论外,IBM还在公司内部大量使用了博客、社会标签、社区、维基系统、即时通讯和Google地图等工具,以推动人们的直接沟通与协作。目前,IBM已经在员工自行编辑的基础上形成了内部几十万员工的档案库Blue Pages,其中包括每个人的兴趣和专长等信息。档案库对员工透明,他们相互之间可通过各种Web2.0工具对其他人员直接进行在线联系和发起协作⑦。这种灵活协作在IBM正在迅速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例如,2007年风靡一时的《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员工回忆录》正是由分布全球各地的IBM百余名员工通过维基系统HDWIKI在线协作编写而成,其中真实记录了他们在IBM的工作和生活⑧。

IBM的案例充分表明了企业内部大众协作创新或员工协作创新的特点。首先,基于互联网平台和各种在线工具,员工自由发表各种看法和创意,从而扩大了企业创新的信息源泉,其中不仅包括技术信息,而且包括市场信息;其次,员工可以相互讨论和评价,从而对有价值的创意进行筛选、评估和改进;第三,在扁平化的在线平台上,员工不受所在部门和具体业务的束缚,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由参与和自由组合,从而打破了企业内部的部门或区域边界,甚至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新的组织形式;第四,不同专业和业务之间员工的自由协作互动也通过“交叉授粉”的方式提高了创新效率。很显然,离开了互联网平台,IBM的这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内部大众协作创新无从谈起。

除了在企业自身进行部署外,IBM还面向企业推出了开放协作创新的多种产品、服务和系统方案,如Lotus Connections就是一款服务于员工、客户和商业伙伴之间通讯协作的社会网络软件⑨。除了IBM外,微软、SAP、甲骨文以及BEA系统等软件厂商也开始在自己的产品中集成Web2.0技术;另一方面,企业对内部协作工具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著名咨询公司费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不久前对119名首席信息官以及500多名公司员工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Web2.0技术有着强烈的需求,包括博客、维基、播客(视频分享)、RSS、社交网络,以及内容标签等⑩。结果,Web2.0协作工具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以至于很快就出现了企业2.0(enterprise 2.0)[10]的概念,这一概念既是Web2.0技术在商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也是企业组织范式转型在Web2.0时代的最新发展,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到后一点。

2.企业与用户 用户创新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但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由于用户特别是消费者参与企业协作创新的成本较高,用户在企业创新中顶多扮演补充性角色。而今在互联网平台上,由于社会交往成本的空前降低,用户创新角色得到了长足进步(11)。为了充分吸收用户创意资源,许多公司特别是软件和互联网企业设立了在线实验室,如Adobe Lab,Google Labs,Microsoft Live Lab等,其中大量利用了博客、维基、RSS和社区等功能,以取得用户对产品开发的建议和反馈,并推动用户之间的在线讨论与协作,这实际上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把用户直接内化到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过程中。Web2.0的一个原则就是永远的beta版,这也是用户和企业持续互动的一个活生生体现。

不仅是互联网产业,实际上用户创新在整个IT产业都发展得非常迅速(12)。例如Dell公司基于web2.0技术对用户创新的全面拥抱,这主要体现在Dell的在线社区里(13),其中几乎使用了所有的web2.0元素,主要包括如下板块:创意(IdeaStorm)、博客(Direct2Dell)、论坛(Dell Forums)、视频(StudioDell)等,其中IdeaStorm主要是产品创新的地方,鼓励用户提出Dell产品和服务的有关创意,并由用户群体对这些意见进行讨论和digg投票;Direct2Dell是主要由Dell员工撰写的博客,致力于倾听客户意见和增加与客户的交流,可以看成Dell直销模式的在线延伸;Dell Forums主要以论坛形式为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由于具有在线社区特点,用户在很多情况下也扮演了技术互助的角色,在这点上Dell Forums类似于在线知识问答社区;StudioDell重在以更直观的方式与用户交流或加深用户的产品体验。此外,Dell还设立了提供深入技术服务的互助社区TechCenter,使用了twitter(迷你博客)(14) 功能,并在虚拟网站SecondLife上建立了吸引用户参与的创新平台等等。

在Dell社区的案例中,Dell公司与广大用户打成一片,完全打破了组织结构,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协作和互助,结果丰富了产品创意、技术知识和需求信息,推动了企业创新。通过在线平台,用户几乎可以全程参与创新过程,在产品开发之初可以提出创意和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协助提出技术方案,在产品上市后可以提出反馈意见,用户之间也会相互交流与协作互助等等。与企业内部的员工协作创新相比较,用户形式的大众协作创新更多地侧重于需求信息,这种需求信息能够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过程密集互动,从而有效降低新产品的市场风险。但是用户参与的大众协作创新绝不仅仅限于需求信息,用户完全可能在技术路线方面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

3.企业与社会大众 社会大众不一定限于企业用户,而是就全球范围而言的普遍大众,因此社会大众创新比用户创新的参与范围更广,《经济学家》杂志甚至直接提出了大众创新(mass innovation)[12]的概念。在互联网有关平台上,全球大众可根据兴趣和专长自由参与有关创新过程。对许多企业来说,如何撬动全球大众智慧,取得外部创新思想,然后在协作互动中创新产品或服务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众包(Crowdsourcing)是企业撬动大众创新资源的一种主要形式,所谓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

《维基经济学》讲了一个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众包的例子。黄金公司(GoldCorp Inc.)是加拿大一家金矿开采企业,为了应对矿产勘探效率低下的挑战,公司通过在网站公开矿区数据资料来向全球寻求帮助。这一开源式勘探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在红湖矿床上居然发现了110个目标,其中80%后来证明确实存在大量黄金。参与人员则五花八门,不仅有地质学家,而且有大学生、咨询顾问、数学家和军事人员等等,公司收到的解决方案也各种各样,许多方案在业界前所未闻[13]。

大众协作创新的特点和优点在上述众包案例中得到鲜明体现。在众包过程中,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创意或解决方案,应征者往往是来自全球各地的陌生大众,并且具有各种各样的专业背景。对企业来说,参与众包的好处很多,第一,可以利用全球智力资源,从而提高创新绩效;第二,可以大大降低创新成本;第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可能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或技术路线,从而有助于防止企业技术路线锁定的风险。

通过第三方平台是企业实施众包的常见做法。“创新中心”(InnoCentive)就是一个连接科学家和大公司的第三方众包平台,作为“求解者”(Seeker)的公司会员首先发布问题,然后全球各地的注册“解决者”(Solver)可以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该平台创立于2001年,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活跃的全球众包平台,涉及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工程设计和商业开发等领域,聚集了14.5万的专业人才或业余人士,需求方则包括许多世界500强公司。据统计,平台上的难题破解率为30%。“创新中心”的首席科技官Jill Panetta则认为,在网上广招贤士的做法“和传统的雇佣研发人员的做法相比,效率要高出30%”(15)。与InnoCentive类似的众包平台还有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如NineSigma,TekScout,Innovation-Xchange等。随着Web2.0技术的加速扩散,众包平台也越来越多地加入Web2.0元素,例如IdeaScale平台同时加入了评价和协作功能,在这里用户除了直接提出解决方案外,还可以对方案进行评论、投票和改进,或者展开协作开发,因此实际上是一种众包的反馈和协作模式。

4.三种形式的关系 大众协作创新包括三种形式,三者之间有着共性和区别。从共性上来说,三者同时具有大众协作创新的特点和优点。在互联网平台上,参与主体都是非组织化群体,他们出于兴趣或者互惠的考虑参与企业创新过程,以个人身份与企业或相互之间展开协作,从而打破了传统组织的樊篱并具有扩大创新源和筛选创新信息等多方面优点。

图3 三种形式的边界模糊性

注:其中虚线圆圈表示疏松的企业边界;虚直线表示企业内部疏松的部门边界;实线表示各方大众之间的协作。

大众协作创新的三种形式之间同时存在着区别。对企业来说,社会大众协作创新形式更多地是为了满足任务导向的技术需求,应征者可能帮助企业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企业意想不到的新式解决方案或技术路线,或者以低得多的成本实现同样的技术目标,因此更多地具有技术外包的性质;用户创新形式可能更多地从产品使用角度如便利性、美观性和特殊要求等需求方面提出创新见解,往往与企业有大量的协作互动从而使自身内化到企业的创新过程;相较而言,企业员工具有更多的组织化背景,本身即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因此对他们来说,大众协作创新形式更多地具有计划外创新的性质,即在企业正式研发计划之外发挥员工的创新潜能或为员工提供创新空间,因此,这种形式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员工的创新参与,而在于员工在企业创新计划外的自由参与。

大众协作创新三种形式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由于都具有非组织化的大众特征,三种形式基于互联网平台具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图2通过简单的模型图说明了现有组织边界的模糊性。实际上,边界的模糊性和协作的灵活性恰恰是大众协作创新的优点。在企业的实际部署中,三种形式往往同时考虑,宝洁的案例说明了这一点。

宝洁公司(P&G)是一个同时在三种形式上利用大众协作创新的案例。2000年以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创新压力的增大,宝洁把研发(R&D)改造为联发(Connect & Development,C&D),大量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同时展开了全方位的大众协作创新。第一,宝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内部创新在线社区,以利于研究人员分享创新信息和想法;第二,在用户参与创新方面,宝洁提出了“360度创新”的概念,即围绕消费者体验进行全方位创新,宝洁的创新评估重点则从技术性能和专利数量等客观指标转移到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上,消费者大量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来。在“360度创新”的概念里,互联网起到在线配合的角色;第三,宝洁使大约80名研发人员成为“技术侦查员”或“技术企业家”以负责搜索外部创新资源,同时公司也是各大众包平台InnoCentive.com,NineSigma.com,Yet2.com和yourEncore.com等的积极用户。此外,大众协作创新的三种形式在宝洁公司还具有相互融合的特征。通过利用各种开放协作创新形式,宝洁来自外部的创意、产品和技术由大约20%提高到大约55%,研发能力提高了近60%,创新成功率提高两倍多,而创新成本却下降了20%。

四、结语

本文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平台和创新演进趋势提出了大众协作创新的概念,分析了大众协作创新的内涵和优点,划分了大众协作创新的三种基本形式,并通过案例剖析对每种形式的特点及三种形式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互联网平台加速了企业创新模式的演化,促进了大众协作创新的兴起。从长期来看,由于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革命性改造才刚刚开始,互联网在性能提高、成本下降和大众普及方面还存在难以想象的巨大空间,因此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众协作创新模式也不过是初露苗头。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随着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发展,大众协作创新必将随之获得巨大发展。

大众协作创新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技术与商业的保密问题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对企业来说,由于对外部进行创新开放,必然出现技术和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在公开的信息和不能公开的信息之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同时由于企业展开各种层次的创新协作,必然产生知识产权的划分和保护问题,如何合理保护企业和协作人的合法权益是不容回避的挑战,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具体产业、企业和项目不断进行探索。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众协作创新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首先,通过在线开发全球大众智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先进技术的重复研发,并降低外国技术的引进成本;其次,通过吸引大众参与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和发掘大众智慧,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互联网为此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但要充分实现这一潜在价值,离不开有关政策的推动。

中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及其应用上要比发达国家滞后若干年,大众协作创新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量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在中国却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历史经验推断,几年后大众协作创新将会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而适当的政策将会加速这个阶段的到来,这些政策至少包括:第一,加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在性能、成本还是普及程度方面都非常落后。大众创新模式的基础在于互联网平台,因此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是前提条件。第二,鼓励大众参与的文化及有关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在互联网平台上,对于用户参与、发言、创造和协作等活动及相关应用平台给予积极鼓励和支持。只有在大众普遍具有参与积极性的文化环境里,大众创新模式才能发展和繁荣。第三,鼓励创新协作和知识共享。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知识和信息天然适合于分享。在分享和扩散过程中,知识不仅不会减少,还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在创造和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应该鼓励发展创新协作和知识共享的文化。

注释:

① Mass collaboration在《维基经济学》里被翻译为“大规模协作”,这大概是承袭mass production(大规模生产)的概念而来。但是,由于前者谈的不是产品的大规模而是人员的大规模,并且其中有非组织化非特定化的群众性特征,翻译为大众协作或许更为贴切。

② 由于应用软件向SaaS(作为服务的软件)的演变,计算能力向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过渡,以及存储方面网络空间的流行,结果“网络就是计算机”。

③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互联网平台上的主体,这里的大众是就互联网的普及性而言,非指人们获取信息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实际上互联网为个性化和多样化提供了最好的表现手段。

④ 参见《维基经济学》第七章。

⑤ 例如,国际调查机构Lakhani在追踪了Innocentive上由26家跨国企业发布的166个任务后,得出一个结论:应标者越是对某个领域不熟悉,越是容易出成果。他把这样的现象称之为“松绑的力量”——即最高效的网络,是那些连接了最广泛信息、知识和经验的网络。

⑥ “第二人生”是由在线社区居民创建的大型3D模拟现实网络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没有预设情节和环境,一切要靠用户自己创造。人们可以在其中创造现实社会的一切虚拟对应物,并可进行商业关系。许多大公司出于商业目的已经入驻。网址:http://secondlife.com。

⑦ 参见:WILLIAM M.BULKELEY,“Playing Well With Others”,The wall Street Journal,June 18,2007.Website:http://online.wsj.com/public/article_print/SB118194536298737221.html.

⑧ 参见:http://www.ibmpcd.com/book/

⑨ 参见: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otus/connections-overview/

⑩ 参见:Josh Catone,“2008:The Year Web 2.0 Hits the Enterprise,Says Forrester”,January 28,2008.Website: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2008_web20_enterprise forrester.php

(11) 需要说明的是,从大众创新的角度来说,用户创新角色在消费品行业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资本品行业的用户本身也是企业组织,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作更多地属于组织协作的范畴。

(12) 不仅是IT行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用户创新也在迅速向其他消费品行业扩散。例如,咖啡公司星巴克创立了My Starbucks Idea平台,以供用户评价、讨论和分享关于星巴克的产品信息,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创新元素。

(13) 参见Dell官方网站:http://www.dell.com/community

(14) Twitter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

(15) 参见:Jeff Howe,“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Wired,Website:http://www.wired.com/wired/archive/14.06/crowds_pr.html7

标签:;  ;  ;  ;  ;  ;  ;  

基于Internet平台的公共合作创新研究_沟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