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信息交流的障碍与对策_语言翻译论文

社会科学信息交流的障碍与对策_语言翻译论文

社会科学信息交流障碍及克服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交流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对策论文,障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阐述了社会科学信息与自然科学信息交流中的共同障碍:语言间障碍、文献信息自身障碍、管理体制障碍、经济因素障碍、政策法律障碍及克服这些障碍的对策。同时根据社会科学信息的特性,阐述了社会科学信息在交流中的特有的障碍:个人语言障碍、人文地理障碍、政治制度障碍及历史性时间障碍及克服这些障碍的对策。

关键词 社科信息 科技信息 信息交流障碍 社科信息交流障碍

信息交流障碍是情报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大量的讨论,但大都是把信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对信息交流障碍的克服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不对信息内容加以区别,必然混淆各类不同信息在交流中的特有障碍。

鉴于社会科学信息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和区域性等复杂特点,与自然科学信息交流相比,社会科学信息交流障碍更多,障碍带来的阻力更大,克服这些障碍更为复杂和困难。因此,研究社会科学信息交流的障碍及克服的对策就更为必要。为行文及阅读方便,下面将社会科学信息简称为社科信息;自然科学信息简称为科技信息。

1 社科信息交流与科技信息交流中的共同障碍及克服对策

社科信息与科技信息都属于科学信息,它们在交流中都具有科学信息交流的障碍。

1.1 语言间障碍

语言间障碍是指因语种不同而造成的传递信息的困难。这是世界各国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障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需要与各国进行交流,但语言间障碍影响了这种交流的正常进行。研究克服这种障碍的对策,对加速我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产生这一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科技发展是产生语言障碍的外因。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在大多数国家迅猛发展,作为知识载体的文献信息急剧增加,这必然引起信息交流的语言间障碍。据统计,世界科学文献按语种分布大约是:英46%,俄14%,德10%,法9%,日4%,其它17%。据UNESCO资料,现在约有1/2的科学文献是用50%以上的科学家不掌握的语言出版的。

第二,教育问题是产生语言间障碍的内因。现在高等学校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而用于外语教学的时间却很有限;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从教科书到教科书,教学目的侧重于应付国家教委规定的四六级考试,造成了学生应用外语的实际能力下降。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不要说掌握二或三门外语,就是一门外语,达到熟悉阅读本专业的外语文献,都是极为困难的。

实践表明,克服语言间障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第一,机器翻译文献。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模仿人工翻译过程。机器翻译系统可分为三代:词对词的翻译是第一代;具有语法分析能力是第二代;具有语义分析能力是第三代。目前,世界上已有14个机器翻译和机助翻译系统在初步应用,它的翻译效率比人工高5倍左右。例如法国的TITUS—Ⅱ翻译系统进行检索时,可以用英法德日四种语言的任何一种语言提问,计算机可以用其中任何一种语言回答,并且速度大大高于人工[1]。我国机器翻译起步较晚,近几年已上机试验的有英汉、俄汉、法汉等系统14个,目前正在考虑如何从试验阶段向试用阶段过渡的问题。虽然目前机器翻译形成呆板,词句粗糙,而且在译后译前要人工加工,但它有人工翻译不可比拟的优点,是解决语言间障碍的发展方向。

第二,人工翻译。在机器翻译尚未研制完好的情况下,我国目前建立了各类代译中心,大量翻译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文献、评述、综述、文摘等资料。当然,人工翻译尚存在着翻译速度慢等诸多缺点,但对克服语言间障碍起着不小的作用。

1.2 文献信息自身障碍

造成文献信息自身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文献信息污染形成的障碍。情报污染是指无用知识和有害信息的大量传播。文献信息在产生和传播中会受到各种虚假、模糊、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信息的严重干扰,它们会冲击、掩盖、取代有用信息,导致信息失真,产生不良后果和重大损失。其结果一方面阻碍了有效信息的顺利交流,另一方面使信息接受者对于真实信息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影响了信息的正常利用。

第二,文献信息爆炸造成的障碍。据统计,50年代以来,全世界印刷型图书平均20年增加一倍,现在已接近80万种,期刊平均7~8年增长一倍,80年代已达20万种。迅速增长的文献中夹杂着大量重复和价值不大的文献;再加上文献类型复杂多样,分散性增强,使交流渠道拥挤不堪以至阻塞,从而给迅速、准确、及时地交流文献信息造成极大的困难。

第三,文献信息时滞引起的障碍。信息时滞是指信息从产生到被利用者获取所需要的时间间隔。从研究工作获得成果到论文发表,文献从编辑出版到被收录于二次文献或在图书信息中心直接为读者所利用,都存在着不同的时滞,这一间隔不断加长,严重影响了信息效用的发挥。

克服文献情报自身障碍的对策有:

第一,加强文献信息的质量监督。新闻出版部门应组织专家定期对各出版发行机构的出版物进行质量检查;同时在全国开展文献信息质量万里行活动,发动广大读者对虚假的不健康的文献信息进行检举揭发,根据专家和读者反映的问题依法对虚假、不健康信息的交流予以制裁;出版发行部门也要加强对出版文献的筛选和审查。[2]

第二,加速文献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加快文献的印刷和编目速度;依靠缩微胶卷和光盘等媒体解决文献信息的海量存储;利用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解决文献信息快速存取等问题。

1.3 管理体制障碍

我国目前图书信息事业采取系统管理型体制[3]。公共图书信息事业由政府文化部门分层管理;高校图书信息事业由国家教委的条件司进行管理;科学院系统图书信息事业由中国科学院的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进行宏观控制。这种管理体制在各系统内便于统筹规划,但在系统之间产生了分割。从更大范围讲,还有许多图书信息单位不包括在这三大系统内,这必然在各系统及各系列之间产生行政上的同构和交流上的障碍。

克服管理体制障碍的对策是:组成一个包括各系统的专家在内的管理联合委员会,协调全国图书信息事业。

1.4 经济因素障碍

信息交流畅通与否依赖于雄厚的经济条件和先进的交流手段及设施。经济落后势必给信息交流带来障碍[4]。据美国《Library Journal》的价格索引介绍,10年来世界上出版物的价格上涨了3倍左右。[4]

解决经济障碍有两条基本措施:其一是加强国家对文献信息系统投资的政策性支持。其二是开展合理的文献信息有偿服务,根据社会需要发展文献信息服务业。

1.5 政策、法律障碍

目前,在我国文献信息管理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使得文献信息交流各分系统职责不分,各行其是,造成信息交流渠道堵塞。

克服政策、法律障碍的步骤有二:

第一,近期目标是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由有关机构汇集各系统的文献信息专家和工作人员制订我国总体的文献信息政策,内容大致包括:如何使信息交流系统功能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政策上明确文献信息交流系统的运行模式等等。

第二,从长远而言,需要制订一部广泛兼容性的文献信息交流基本法,从而使我国文献信息交流活动走上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治化管理轨道。[5]

2 社科信息在交流中特有的障碍及克服对策

社科信息在交流中比自然科学复杂,这是由社科信息的特性所决定的。

2.1 社科信息的特性

社科信息内容庞杂,范围广泛,与科技信息相比有许多特点。下面谈谈其影响交流的几个特性:

2.1.1 社科信息有较多的主观因素[6]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客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自然现象,其中的主观因素接近于零。而在社会科学中,主观因素则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社会科学中的主观因素,既来自研究的主体——人,也来自研究的客体——人类社会,因此社科信息具有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此外,整个社会还受制于所处环境的多方面条件,如区域或国度、民族关系和文化传统等,所以,社科信息具有阶级性、主观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2.1.2 社科信息与语言联系更加紧密

科技信息描述的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认识。自然科学家能用统一的科学专业术语体系来表达信息内容,不管使用的语种如何,人们都能通过翻译互相交流,而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准确理解。

社科信息则不同。一方面,社科信息中所使用的语言受人们世界观和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及其语言风格也不同。估且不谈不同语种的文献,即便是同一语种的文献,黑格尔的语言与马克思的语言绝不相同,孙中山的文章与毛泽东的论著也各具特色。另一方面,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各时代人使用的语言各有差别,学者们还常用夸张、比喻、形容等修辞方法表述内容。这些都说明,社科信息与语言的联系更加紧密。

2.1.3 社科信息分布广泛而分散

社科信息的分布比科技信息更加分散、广泛。社会科学某一学科的信息不仅存在于本学科的专业书刊中,而且也包含在其他许多相关学科和非学术性的书刊中。此外,社科文献单元的信息冗余度大,有用的新内容包含在比科技著作篇幅大的著作中,给提供所需信息带来困难。

2.1.4 社科信息内容之间具有多维的关联性

一种社科信息可以归入几门学科类目或用几个主题词标引。例如:一本关于人道主义的论著就与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大小学科类目都相关,这给信息的查找与交流带来困难。

2.2 社科信息在交流中的特有障碍及克服对策

2.2.1 个人语言障碍

古往今来,有许多杰出的中外学者和思想家,都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个人语言:有的长于讽刺;有的长于直陈;有的用语幽默;有的用语隐晦;有的语言热烈;有的语气平和。如果对某位学者的‘个人语言’不熟悉,就难以把握其著述的深刻含义,甚至会导致理解错误。

克服个人语言障碍的方法,就是要求社会科学信息人员在从事社科文献翻译、文摘等项工作时,应努力保持原文作者的“个人语言”文风,并可以编写一些手册、专题资料汇编等。

2.2.2 人文地理障碍

人文地理障碍是指因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民族习惯、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而造成的互相交流信息的困难[7]。克服人文地理障碍,要做到“开放”和“分析批判、消化吸收”,即大力提倡和鼓励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广泛进行信息交流,决不能搞“闭关自守”;同时,还要对外国外地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取其精华,饶其糟粕。

2.2.3 历史性时间障碍

“历史性时间障碍”是因信息产生的年代间隔所造成的时间障碍[7]。历史性时间障碍使得人们对过去产生的社科信息在理解上发生困难。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人们很容易按他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思想去理解过去的社科信息。因此,社科信息产生的年代愈久远,愈容易造成人们理解上的歧义。

2.2.4 政治制度障碍

社科文献信息涉及各种社会发展趋势、社会思潮、政治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生活。因而社科信息交流容易受制于社会科学家的阶级立场、政治信仰乃至国籍和种族等因素,导致信息交流障碍,给社科信息的利用带来困难。

要克服这种障碍,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各种各样的社科信息,批判地吸收其中科学的、合理的部分,抛弃糟粕。

综上所述,造成社科情报交流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涉及范围极广。要克服这些障碍,仅依靠图书信息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逐步减少障碍,完善我国社科信息交流体制,确保社科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

标签:;  ;  ;  

社会科学信息交流的障碍与对策_语言翻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