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200)
【摘要】目的:探讨育阴熄风汤加减对中风阴虚风动证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组42例,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育阴熄风汤加减。4周后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GF-β1、hs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清TGF-β1表达增强比对照组明显,hsCRP表达下降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育阴熄风汤加减能显著改善患者TGF-β1、hsCRP的表达水平。
【关键词】育阴熄风汤;中风;转化生长因子β1;超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093-02
中风是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见证多端。祖国医学对于中风病的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我们观察了育阴熄风汤加减对中风阴虚风动证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以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及辩证标准[1]
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制定。阴虚风动证辩证标准,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1.2 一般资料
共入选82例患者,均符合诊断及辩证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66.63±10.27)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63.57±9.53)岁。排除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病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氯吡格雷(波立维,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75mg/d。治疗组另外服用育阴熄风汤加减(生地黄15g、玄参9g、女贞子15g、白芍12g、桑寄生12g、钩藤15g、羚羊角先煎4.5g、天麻9g、丹参15g、炒酸枣仁30g),1剂/d,分早晚温服。4周后观察检测指标。
1.4 检测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离心后保存,按试剂盒说明统一测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GF-β1表达水平,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表达水平。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TGF-β1、hsCRP表达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GF-β1、hsCRP 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F-β1、hsCRP表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TGF-β1、hsCR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GF-β1、hsCRP含量比较(x-±s)
3.讨论
中风患者发病主要由于素体肝肾阴虚,髓海失于濡养,脑髓血脉先虚于内,加之情志失调等因诱发,致使肝阳偏亢,化风上扰,则血随气逆,上犯脑脉,以致脑主之神明之气出入不利。本研究选择阴虚风动证患者作为临床目标,本证主要由于阴虚风动,上扰脑络所致,故临床以育阴熄风汤加减治疗,药用生地黄、玄参、女贞子、白芍、桑寄生滋补肝肾阴血,敛降风阳为主;配合钩藤、羚羊角、天麻,潜阳熄风;丹参养血透络;炒酸枣仁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滋肾育阴,熄风潜阳之功效。
炎症反应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密切相关[2]。TGF-β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细胞生长、组织修复、炎症和血管的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TGF-β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3]。hsCRP是非常敏感的炎症性指标,参与动脉硬化形成的病理生理的全部过程,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脑血管疾病的预后有指导意义[4]。hsCRP表达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随病情的好转其表达下降[5]。
中医药辩证论治中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理一直在不断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育阴熄风汤加减治疗后,能显著改善患者TGF-β1、hsCRP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2]张铭,邓蓉,聂淑科,等.缺血性脑卒中的炎性机制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3,28(1):68-71.
[3]马英鑫,陈贺愈,夏伟梁.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2);160-163.
[4]杨晓阳.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20):118-119.
[5]李克波,余颖,马振亮.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1,17(16):2520-2522.
论文作者:杨树芳1,吴敏1,郭彤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熄风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缺血性论文; 水平论文; 汤加减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