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丁咯地尔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引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60%~90%,而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者,目前这种并发症尚无特异的治疗措施。我院应用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有确切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病人,都是2型糖尿病人,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37~69岁;50岁以下38例,50岁以上42例。病程6个月~12年,合并周围神经病变2个月~3年;空腹血糖(9.2±2.4)mmol/L,餐后2h血糖(15.4±3.8)mmol/L。把8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状况方面均无差异。且两组病人各40例病例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糖尿病”专家委员会“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神经病变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多国家糖尿病神经病变调查标准。
给药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40例。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2~4周血糖稳定后开始观察。治疗组给予盐酸丁咯地尔300mg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2周。对照组给予PGE1100μg和利多卡因50mg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2周。观察期间DM治疗不变。
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观察项目 症状改善程度:显效: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消失,腰膝反射基本恢复,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大于5m/s;基本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腰膝反射未完全恢复,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小于5m/s;无效:症状无好转,腰膝反射无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治疗前后疗效比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下表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为(6.3±0.9)mmol/L,治疗后平均为(6.1±0.4)mmol/L,对照组治疗前平均为(6.4±0.4)mmol/L,治疗后平均为(6.3±0.2)rnmol/L,2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两组组治疗后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
讨论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一般认为与下列两个因素有关:①血管性缺血和缺氧性假说。高血糖引起的一些代谢紊乱及遗传等因素引起微血管病变,位于神经内膜的血管阻力增加,造成缺血和缺氧,神经能量代谢障碍,功能和形态出现异常。目前为主要发病机理之一。神经所滋养血管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血管通透性改变,神经内膜内低氧或缺氧可导致磷酸肌酶降低,乳酸含量增加,氧分压亦降低,致使血流减慢,加重广泛低氧或缺氧,造成神经轴索髓鞘变。②代谢障碍学说。高血糖代谢紊乱导致硫胺索和营养障碍造成神经损害。近年来又提出诸如山梨醇通路,肌醇减少和非酶性蛋白糖基化学说。丁咯地尔有改善红细胞变形性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能使微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阻力,并有效提高微循环灌注,同时具有有效的增氧功能。据此,根据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理中的血管性缺血和缺氧性假说,通过提高微循环灌注,扩张微血管,降低神经内膜的血管阻力,使血流进一步通畅,改善神经内膜的缺氧状态,从而增加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从本文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来看,丁咯地尔有明显的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的效应,从而使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得以改善。
本研究发现盐酸丁咯地尔治疗2周后可以明显改善DPN的自觉症状、体征和SCV,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疗效与PGE 1 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韦秀英,邹劲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5):5456
[2]郭振元,刘云爱.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5例临床观察,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06)
[3]王银霞,赵世刚,张国华,朱铁红.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研究.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06)
论文作者:郑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神经论文; 周围神经论文; 糖尿病论文; 血糖论文; 速度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