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前沿问题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前沿问题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若干前沿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阶段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党有三面旗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方位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站在“新阶段”的高度,反思和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深入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若干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是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几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三次还是四次历史性飞跃,这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笔者倾向后一种意见。社会主义最先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同早期资本主义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它的起点如果从1516年英国大法官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至今有近480年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始形态, 在欧洲传播了三个多世纪。在19世纪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之后,又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其间,社会主义实现了四次历史性飞跃、经历了四个时期。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传播并成为欧美地区工人运动指导思想的时期。时间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19世纪末。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在这半个多世纪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2—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两个转变”起,至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发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孕育和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欧洲发生了两次革命风暴,即1848—1850年的欧洲革命和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特别值得一书的是,1867年发表了被称之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三阶段,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后完成阶段。这个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通过不断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到19世纪70年代,它已经从原来的一个流派发展成为欧美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这就为20世纪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2)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发展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成为苏维埃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时期。时间从20世纪初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时期的最大突破,就是在列宁的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的指引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这个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17年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人,进行建党和广泛开展革命斗争时期。第二阶段,从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1924年列宁逝世。这是俄国共产党人和劳动群众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并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第三阶段,从1924年列宁逝世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一国建立和发展的阶段,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列宁在建党、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过渡时期、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划时代的不朽贡献。至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是社会主义史上一个值得研究,很有争议的重要课题。

(3)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思想的时期。时间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这个时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40年代中期到后期,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第二阶段是整个50年代,社会主义向拉美扩展。在短短的十多年间,在共产党领导下,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引下,世界上三大洲先后有15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一个可与资本主义世界抗衡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最大成就,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积极进行艰辛的社会主义探索。这个时期最大的不足是,没有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4)通过改革,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体制)转变为现代模式(体制),逐步走向完善、健康和“定型化”,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得到新发展的时期。时间从60年代初至今。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为克服原有体制的弊端,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革潮流,从而导致社会主义从上一时期的外延式横广推进转向内涵式的纵深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不同结果的改革。一种是苏东一些国家在探索改革的道路上,逐步“改向”,最终导致解体或剧变。另一种是中国的改革,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改革,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再造辉煌、重振雄风的“新路”。实践证明,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关系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坚持改革,社会主义本身具有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发挥出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不改革,或在改革中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选择正确的路子,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至挫折和失败;改革问题,社会主义可能成于斯,也可能败于斯。

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怎样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某些预测,这不仅是研究19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史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正确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前沿问题。每到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有人出来给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戴上“空想论”的帽子。1883年,马克思这位哲人刚刚逝世,资产阶级的一些报刊就对他进行诽谤和攻击,说他的社会主义学说是永远实现不了的“空想”和“梦想”。在反思和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所出现的挫折时,有人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乌托邦”。“毛泽东搞的是空想社会主义”,“毛泽东是现代空想社会主义者”,“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的传统社会主义并没有成为真正科学体系,没有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回避这个挑战,回答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到底是不是科学。

恩格斯早在1880年所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名著中就曾明确指出:由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4页)恩格斯的这个论断,通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在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时应当注意到:

第一,在他们的著作中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极少。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给工人阶级一个新的世界观和理论武器,一生著作甚丰。即将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60卷约3000万字左右, 这是一个极为丰富和珍贵的理论宝库。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理论“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著作的大部分是论述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无产阶级革命问题,而对资本主义以后的未来社会主义始终慎之又慎,论述极少极少。他们不愿意做“未来学家”,认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大师们对未来社会描绘得愈细,他们的学说就愈陷入空想。他们还批评荷兰、法国的一些社会主义者热衷于在党的文献中提出“极终目标”,写上夺取政权后的具体经济、政治措施,认为这是“虚无缥缈”的“幻想”。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没有从宏观上对未来社会作出某些预测。这种预测主要反映在如下几本著作中。一本是《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在同资产阶级进行论战时,渗透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的认识。第二本是《哥达纲领批判》,这是马克思所写的一封党内通信,主要是为了批判当时德国党的机会主义首领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公平分配”、“平等的权利”、“自由国家”等教条和“空洞的废话”,因而涉及的仅是未来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的特征,并未全面论述未来社会。第三本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书的第三章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除此之外的著作则很少涉笔。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预测的基本点是:(1)未来社会要划分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后来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私有制;(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4)必须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5)社会还要有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不会变成游戏;(6)劳动的消耗,生产资料的消耗,劳动的效益,都要有计算,等等。经过实践检验,这些基本内容、基本原理是正确的,至今能够站住脚。当然,也应指出,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他们的某些个别论断,如在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商品和货币就将退出历史舞台,国家也将消亡,以及将来要消灭社会分工,这些应当通过实践有所修正。马克思、恩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从来不把自己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当作终极真理。恩格斯强调说:“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5页)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认识有误,便立即纠正。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不能要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讲的句句是真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他们的继承者著作中某些个别论断中的理想化的“空想因素”并不等于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个特定的概念。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带有一种前瞻性和典型性,要求我们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前瞻性是指,在没有社会主义实践时,他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出发,对未来社会作出科学预见。典型性是指,他们在分析未来社会时,并不是一般性的论述生产关系,而是紧紧抓住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关系加以论证。如同他们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着重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一样,他们在预见未来社会时则始终注意把握住社会主义公有制。他们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他们把未来社会看得那么纯而又纯。须知,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纯粹的现象是没有的。任何社会都不会纯而又纯,除了占统治和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外,一般说来还会有前一种社会形态所有制的残余和后一种社会形态所有制的萌芽。过去我们曾经搞过一段纯粹的公有制,这是出自我们对马列著作的教条化和苏联模式的神圣化,责任在我们,而不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应苛求前人,更不应责难前人。

三、关于列宁和十月革命道路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者,他在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他所领导的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即社会主义纪元。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指出:“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第449页)苏东剧变后,在资本主义大潮下,有少数人极力贬低、攻击和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说什么二月革命是“真正伟大的革命”,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和组织的“军事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的回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贬低、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归根结底,深层的问题是贬低、否定十月革命道路。所谓十月革命道路,主要是指20世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件事,是伟大的创举还是历史的误会?本世纪,围绕十月革命道路的争议从未间断,比较集中的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列宁和考茨基之间。第二国际的精神领袖和理论权威考茨基死抱着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教条不放,于1918年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一书,大肆攻击十月革命道路,诽谤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用暴力夺取政权,就象一个怀孕的妇女疯狂万分地猛跳而引起早产,并诅咒“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为捍卫十月革命道路,列宁于1918年发表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批驳考茨基的谬论,而后又在1923年1月撰写《论我国革命》一文, 进一步批判孟什维克苏汉诺夫在《革命札记》中的错误观点。列宁认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历史主动性和跳跃性并没有“越出世界发展的共同路线”,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他指出:“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怎样,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列宁选集》第4卷第690、691 页)第二次争论发生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间。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一度寄希望于西欧,期望出现第二、第三个十月革命,但是落空。在没有欧洲无产阶级国家的援助下,苏维埃俄国能不能坚持下去,一国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列宁逝世之后发生了一次重大争论。在托洛茨基看来,“没有欧洲无产阶级直接的国家援助,俄国工人阶级就不能保持政权,就不能把现在暂时的统治变成长期的社会主义专政”,竭力散布悲观情绪。斯大林在争论中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依靠自己力量,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但一国建成并不等于最终胜利。第三次争论发生在苏东剧变之后。现在有一些原苏东国家的共产党人认为,苏东社会主义“失败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并不具备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经济文化太落后,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都指出过这一点。但列宁认为可以先夺取政权,利用苏维埃政权发展经济文化,创造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前不久,保加利亚前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反思苏东剧变时说:“为什么看起来十分强大和可靠的社会主义制度一下子就崩溃了呢?这首先是因为忘记了马列主义奠基者的结论,即只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才能取得胜利。各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如果这个论断能够成立的话,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付出那么多无谓的代价和牺牲呢?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回答。他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方面异乎寻常地加快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空前未有的飞跃;另一方面,它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头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头容易,继续比较困难。”(《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343页)这种困难必然带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并在一个很长历史阶段出现如下一些后果:(一)这些国家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虽然给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以沉重的打击,但还不是致命的打击,因为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心脏部位(西欧、北美),而是边远部位。(二)这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虽然在社会制度上高于资本主义,但是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仍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这个主要方面很难在短时期内体现出令人信服的优越性。(三)在“一个世界,两种制度”并存和对立的大格局中,资本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力占优势,并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资本主义国家从其阶级本能出发,凭靠其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扼杀”战略、“遏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的更大规模的“和平演变”),企图结束东西两大对立体系的这场“历史性较量”,重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这种形势,一方面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外交关系和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还必须百倍警惕和坚持反对资本主义的干涉、渗透和演变。由于外有帝国主义的压力,内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面临着困难,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仅必然会有一些人羡慕、甚至追随资本主义,而且执政的共产党内也存在产生各种机会主义的条件和土壤。实践证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一旦机会主义思潮泛滥,必将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巨大危害和灾难。苏东的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困境中没有闯出正确的路子而失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回答和解决20世纪的这个最大的“历史难题”。

四、关于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打破了第二国际的教条,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或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这种早期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包括基本制度和体现基本制度的具体制度即体制以及发展战略。首先,就基本制度和体制来说,经济方面:(1)所有制结构,实行纯粹的公有制,包括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2)经济结构,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和货币关系,试图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3)经济运行机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把指令性计划当成计划调节的唯一形式,排斥市场调节;(4)管理体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国家直接管理企业。政治方面:(1)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2)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党的领导,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几乎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出现以党代政现象;(3)在权力结构上,各种权力较多地集中在各级党委手里,特别是党中央手里。总之,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就是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其次,就发展战略来说,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从本世纪50年代到现在,世界上,首先是共产党内部出现了一股否定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潮流。赫鲁晓夫的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戈尔巴乔夫当上苏共总书记之后,对前任领导逐个否定,说苏联几十年搞的是“官僚专制”、“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必须彻底铲除“斯大林主义”、消除“斯大林现象”、抛弃“斯大林模式”。我国有些学者在评论苏东剧变时说:“失败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究竟应当如何科学评价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是一个关系重大、众说纷纭、亟待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斯大林是历史上非常矛盾的人物,在工业化、卫国战争上有功,在农业集体化、党内斗争和国际共运中的一些问题上有错,在肃反扩大化、个人迷信等方面有扭曲,对他既不能全盘肯定,更不能全盘否定。全盘否定斯大林,就等于否定以往社会主义历史,否定老一辈共产党人,自己把自己搞臭。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刻,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说:“不能贬低或不提斯大林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功勋,否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诚实的。”这句话讲得公正诚实。至于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要做如下区分:(1)特殊性和普遍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不能把它视为社会主义唯一固定的模式,在战后要求其它国家照抄照搬。(2)当时历史的积极作用和后来的消极作用:苏联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对于当时苏联在革命转变时期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最急需的建设和防务上来,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到战后正常建设年代,继续沿用这种集中体制,就成为一种“僵化模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这种模式,就基本制度来说,坚持了社会主义,就体现基本制度的具体制度来说,有许多弊端;因而,改革的应是体制而不是基本制度。(4)形成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指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被资本主义包围,处在临战姿态;主观原因,主要是指斯大林的思想理论和个人特性。两个原因都起作用,问题是哪种原因作用更大。无疑,客观原因是主要的。30年代,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西方民主国家对法西斯国家实行绥靖政策,目的是把祸水引向苏联,在这种形势下,苏联不选择战时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就难以生存下去,更谈不上战胜法西斯势力。

五、关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的一生是很不平凡的,他既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战略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是他领导党和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遗憾的是晚年发生重大失误。从50年代中期开始,毛泽东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以苏为鉴”,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探索中,一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很大成绩,我国的社会主义基础就是那个时期奠定的;二是发生了失误,其中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种全局性的重大失误;三是即使在失误的年代,他也提出并坚持了许多好的意见,如农、轻、重的经济思想,在维护我国主权和安全问题上不容妥协,坚持我们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独立自主,三个世界的理论,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等。胡绳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所写的《毛泽东一生中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文,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进行了科学分析。他认为,毛泽东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进行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第二件是进行社会主义探索。他指出,从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就是经过探索,有成绩,也有失误,甚至付出学费和代价,最后走上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条康庄大道,这是现实;第二种是吃现成饭,不探索,不交学费,一切照抄照搬苏联,成为它的“卫星国”,如果过去还有人热衷于这种设想的话,那么在苏东剧变后,人们认识到这是危险的绝路;第三种就是有人希望从50年代中期以后就实行现在的路线和政策,这只能是一种天真的想法,提出问题的方法就不对头。结论是:毛泽东一生伟大,晚年虽有失误,但不失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开拓者。这个论述是很有说服力的。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方案可资借鉴,只能依据前人的指引,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比作攀登一座崎岖险阻、未经勘察、人迹罕至的高山。波兰革命家卢森堡把社会主义视为有待人们奋力开拓和辛勤耕耘的“处女地”。建设社会主义既然是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就会既有成功,又有失误,而且这两方面往往是相互伴随、相互交织的。错误和失误是难免的,我们只能力争减少失误和不发生重大失误。

六、关于社会主义低潮和苏东剧变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历史的规律总是这样:既是前进的,又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沿着平坦大道,总是那么一帆风顺,径情直遂,而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有时前进,有时迂回,甚至出现曲折,要通过高潮和低潮的多次交替反复,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从世界范围看,上个世纪和本世纪,社会主义都经历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19世纪,第一次高潮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欧洲1848—1850年的革命,之后转入低潮;第二次高潮是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也转入低潮。20世纪,第一次高潮从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0年代以后逐渐转入低潮;第二次高潮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60年代以后逐渐转向低潮。

这次低潮的主要表现和标志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发生这种或那种失误,社会主义形象受到损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工人运动处于沉寂状态,没有直接革命形势;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的在减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意识形态的大争论导致大破裂。出现这次低潮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来自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和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五六十年代抢先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利用科技优势,掀起了新的科技革命,即历史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并将其成果广泛运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资本主义的面貌。另一件是为了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对其自身,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运行机制、上层建筑等进行了一系列自我调节,使之适应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相当快的,对社会主义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来自社会主义的不成熟和由此而出现的失误。主要失误有四个:一是没有及时抓住科技革命潮流,致使在科技方面已缩小了的差距又重新拉大了。二是没有及时抓住改革这个大潮,体制僵化,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没有紧紧抓住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个中心。苏联同美国进行了40多年水涨船高式的军备竞赛,自不量力,被综合国力比它强的美国将其国民经济拖垮了,成为大输家;中国则在探索中走偏了方向,全力以赴地致力于搞阶级斗争,白白浪费了近20年宝贵的时光。四是没有处理好党与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的大争论,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破裂。

近30年的社会主义低潮,最终导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是战后国际形势的最深刻变化和国际共运遭致的最重大挫折。一个强大的苏联和牢固的东欧为什么“一夜之间”就垮了?苏东剧变后,几乎世界各国都在对这个20世纪的“历史之谜”进行研究。苏东剧变的原因是什么?恩格斯过去曾经提出过一个重要论断,对于我们认识这个问题会有启发。他指出,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原因,而是“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页)的结果。无疑,“历史合力”论,对苏东剧变是完全适用的。问题是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现在众说纷纭。有“和平演变”说,即认为苏东剧变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有“经济落后”说,即认为苏东经济文化落后,在两种制度竞争中败下阵来;有“意识形态”说,即认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导致意识形态的“自由化”,人们思想混乱,社会解体。上述几种说法,都是重要原因,甚至是深层次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党,特别是党的上层的蜕化。戈尔巴乔夫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团,这个集团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社会一层亲西方势力有密切联系的。他们通过“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削弱党的权力;通过修改宪法,取消党的领导作用;通过取消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派别林立;通过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逐步改变党的性质;最后“八一九”事件后,条件成熟,取缔共产党。历史上,总书记下令解散党,这是第二次。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是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是靠共产党建立和维系的。党一旦瓦解,社会主义也就演变和解体了。西方有一些法学家认为,苏东不是“他杀”,而是“自杀”,是共产党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毁灭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指出,苏东问题首先出自内部。

七、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这也就是说它是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说一这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必须回答和解决当代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首先,它科学地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它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课题。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面对着两方面的重大课题。(1)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怎样领导广大群众夺取政权,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以及其他国家的革命,这个问题得到比较完满的解决。这是上篇。下篇是,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经过几十年探索,虽然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但总的说来没有完全搞清楚,没有做出全面正确的回答,因而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处在困惑和困难的境地。(2)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怎样领导劳动群众夺取政权,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提出了种种方案,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至今没有取得任何重大成果和进展。这是20世纪没有解决而需要后世后人继续探索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说填补了第一项下篇的空白。

其次,它切实地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五六十年代的调整、改革,实现了体制上的更新,显示出生机和活力,对社会主义形成很大的压力和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实现体制上的更新,不实现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的转变,就难以同现代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的竞争。邓小平在毛泽东艰辛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实践,引导我国实现了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虽然是初步的,但却出色地解决了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这就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总括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比较全面地回答和解决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的“历史难题”。

八、关于当前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和趋势

从1989年下半年到1991年底,苏东各国发生剧变,原来执政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有的国家甚至解体。这是战后最重大的事件,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格局,强烈地冲击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使社会主义事业遭至最严重的挫折。挫折的广度和深度,就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由原来的15家减少到5家,土地面积损失70%, 由原来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4%减少到现在的7.5%,人口损失32%, 由原来的16亿,占全球人口32%,减少到现在的12.7亿,占全球人口的23.5%;就世界各国共产党来说,从原来的180家左右减少为130家左右,少了50 家, 党员人数由原来的9100 万减少到现在的6400 万(其中我国有5400万党员)。这50家原共产党,有的解散了,有的更名改姓了,有的无声无息了。

一些关心社会主义的人们不断提出这样的问题:低潮到没有谷底?苏东剧变已四五年了,从一些迹象看,可以说已接近或达到谷底并有所回升。

第一,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住社会主义阵地。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国家从15个减少为5个,有人称之为“一大四小”。 “一大”就是中国。中国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不仅顶住了这股逆流,而且社会主义事业又有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中国,认为到下个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级的大国。“四小”的情况:朝鲜,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对内对外政策有所调整,提出农业第一主义、轻工业第一主义和贸易第一主义;越南,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政局基本稳定,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老挝,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重申坚持六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马列主义、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古巴,无所谓惧,敢于同美国霸权主义斗争,为了生存,大胆地进行改革开放,渡过了1993年的困难期、危险期,形势有所好转。其中特别是中国具有举轻重的作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意味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

第二,原苏东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左翼势力开始抬头。苏东剧变后,右翼势力掌权,实行白色恐怖,打击迫害共产党尤其是高层领导人,党的处境极为艰难。右翼势力执政数年,并没有把国家治理好,经济继续下滑,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社会情绪逐渐左倾,共产党和左翼势力开始抬头。俄罗斯现有七八个共产党,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很大,一时难以联合,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久加诺夫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有55万党员,比全俄所有其他政党的人数加在一起还多一倍,经过大选,成为议会第三大党。事实说明,共产主义思想在原苏东各国人民心中并没有泯灭。原共产党大部分更名改姓为社会主义党或社会民主党,通过近一二年的大选,立陶宛、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的社会党已成为执政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前苏东各国向何处去心中无数,宣称“前共产党人重新掌权是东欧面临的真正威胁”。

第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状况有所改善。苏东剧变后,受冲击最大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表现为:党员人数锐减,一些党的领导层激进派和传统派的斗争明朗化;有七八个共产党改名为社会党;有些党销声匿迹。冲击波过后,共产党的状况近一二年有所好转。(1)党内矛盾有所缓和,在中央确立的路线基础上重新团结起来;(2)凝聚力、支持率、吸引力有所提高,一年一度的党报节,参加的人较前多了;(3)扼制住了共产党社会党化的势头;(4)很长一段没有消息和声音的共产党,突然又恢复和重新出现了,如芬共、丹共。

第四,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有的有发展,甚至大发展。苏东剧变后,这部分地区国家的共产党受的冲击要小一些。经过几年的工作和斗争,其中有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有很大发展,如乌拉圭共产党、印度共产党(马列)、南非共产党、突尼斯共产党、尼泊尔共产党。尼共于1994年通过大选得以执政。

第五,各国共产党在地区内和国际间的党际活动有所增强,理论探讨有所深入。我党目前同86家共产党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联系。(1)1993年以来,西欧六国共产党(法共、意共〈重建〉、西共、葡共、希共和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多次会晤讨论苏东剧变的教训,共产党的作用,欧洲新左翼和欧洲议会选举等问题。(2)1993年5月, 印度共产党(马列)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10周年召开国际理论讨论会。20 几个国家的共产党参加。我党发了贺电。会议在6个主要问题上达成共识。(3)1994年5月,在拉丁美洲召开的国际讨论会,主题是目前形势和社会主义振兴的道路,许多党的代表应邀出席。讨论会强调:苏东剧变决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消亡;资本主义的本质不会改变;要使社会主义振兴必须抛弃教条主义,重温马克思的思想,并不断进行创造性运用。(4)1994年10月下旬在莫斯科召开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学者的国际会议,会后莫洛佐娃以《隧道尽头是社会主义的复兴》为题写了篇文章,发表在1993 年11 月18日《真理报》上,我国1993年12月24日《参考资料》摘要转载。文中提出一些重要观点,引起我党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的几个理论阵地共同协作,大力加强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跟踪研究。

上述情况说明,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没有消失,社会主义没有消失,跌入谷底后,最近缓慢地有所回升。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到21世纪,中华民族将振兴,社会主义将振兴。我们是认识论的乐观主义者,认为任何事物都会被认识的,没有不可知之物;我们也是历史的乐观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前沿问题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