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最”的民间谚语

试论民间的“四最”谚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谚语论文,试论论文,民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笔者参加了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集成”的普查、整理工作,并受山东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的委托,与山东大学中文系李万鹏先生共同承担《中国谚语集成·山东卷》的总编任务。在调查、整理和编纂过程中,发现山东民间流传着一种分布地域较广、数目较为可观、内容与形式较为特殊的谚语类型──我们姑且称之为“四最”谚语。

从手头积累的几十条此类谚语看,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每条谚语都包含有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四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这四种事物又都具有某种共性,并能成为某一概念、某一属性的突出代表。如:“头刀韭,谢花藕,香椿芽,黄瓜”一条中所选取的四种菜,彼此并不一样,但食用时会觉得它们是十分鲜嫩的。根据这一相同特征,民间便把这四种菜列为鲜嫩的典型而形成一条“四最鲜嫩”的谚语。再如,颜色有红、黄、蓝、绿、黑等之分,提到周围事物哪些是“最红”的代表,有的地方便会罗列出:“庙上的门,杀猪盆,新娘的顶头火烧云”四种事物。尽管“庙门”“猪血盆”“新娘的顶头”“火烧云”之间毫无联系,但劳动人民抓住它们都具备“红色”这一特性,巧妙地将它编排在一条谚语之中,便使我们形象地把握住民众身边最红的事物的认识。这种近似歌谣体的谚语在我国文人谚语中也偶有所见。如源于古诗并为人们所乐道的“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即属于此类型。只可惜数量极少,远远没有民间的题材内容更为丰富和广阔,艺术形式更为活泼和自由。

有关“四最”谚语的调查分析,目前尚未见到。因此,本文拟对采集到的流行于山东各地的“四最”谚语从内容及形式等加以探讨,以填补民间文学研究中的这一空白。

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四最”谚语也同样是人民大众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某些事物、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提炼的结果。它反映的社会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活的许多方面。所列举的事物,大到天地宇宙,小到鱼鸟花虫,不计格调的高雅、严肃,抑或是俚俗、粗鄙,荤的素的,兼收并蓄,巧妙组合,使之广为传诵,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尽管其内容较为繁杂,但仔细分析,仍不难把握其类型系统。

(一)有许多是总结归纳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周围事物及现象的。例如:

四最热 铁匠炉,开水壶,

开了锅,入了伏。(莒县)

四最冷 三九冬,西北风,

脚踏地丁手捧冰。①(莒县)

四最宽 穿大鞋,赶庙会,

大海里洗澡漫场地里睡。(曹县)

四最窄 铺扁担,盖裹脚,

墙头上骑马走上道。(阳信)

四最弯 卷羊毛,苜蓿菜,

辘辘把,水烟袋。(阳信)

四最快 燕子飞,鹰子

骑快马,雕翎箭。(莒县)

四最慢 瘟神走,愚神站,

架过门,挑汤罐。③(莒县)

四最滑 秃子头,小磨子油,

玻璃旗杆大泥鳅。(曹县)

四最涩 新锻的磨,木匠的锉,

拉拉秧,④豆秸垛。(曹县)

四最脏 秃疮头,粘疮腿,

小二姐的裤头杀猪水。(曹县)

四最硬 铁匠锤,石匠钻,

卖盐的称砣金钢钻。(莒县)

(二)有的是关于心理、感觉及性情的。例如:

四最好听 大闺女笑,画眉叫,

夜弹琵琶二黄调。(莒县)

四最难听 猫叫猫,老驴嚎,

抢锅铲子锉锯条。(蒙阴)

四最高兴 新得的官,新科的举,

新媳妇搂着新女婿。(曹县)

四最急火上了屋脊雨上了场,

狗撵兔子狼撵羊。(诸城)

四最怕走大洼,睡孤坟,

夜猫子笑,吊死人。(巨野)

四最难舍 临明觉,半路妻,

羊肉包子清沌鸡。(台儿庄)

四最厉害 五更萝卜独瓣蒜,

抬头老婆低头汉。(东平)

四最鲜嫩 苔下韭,谢花藕,

新娶媳妇黄瓜(曹县)

四最酸老干醋,麦黄杏,

山楂石榴泔水瓮⑤。(莒县)

(三)有的是关于颜色的。例如:

四最红 庙上的门,杀猪的盆,

关公的脸,火烧云。(单县)

四最黑 月黑头,鬼打墙,

乌鸦叨着屎壳螂。(曹县)

四最白 小白鞋,踏白雪,

羊肚子的手巾包着白蒸馍。(曹县)

(四)其他

四最富有活力 顶水的鱼,顺水的渠,

十七八的大闺女哇哇大叫驴。(曹县)

四最乱 万岁皇爷偷人家的牛,

满朝文武爬墙头,

公爹抓住儿媳妇手,

他儿揍烂他爷的头。(曹县)

上述谚语的分类是很粗的,但从中已经可以看出它所反映客观事物、现象的广泛性。有的谚语纯以“人”为概括对象,如“新得的官,新科的举,新媳妇搂着新女婿”等。有的纯以“物”为描述对象,如“新锻的磨,木匠的锉,拉拉秧,豆秸垛”等。将“人”与“物”交叉在一起的谚语最多,如“呼延庆,包文正,打铁的脖子煤窑洞”(四最黑)等等。从现实性看,大多数谚语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有的则完全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假设、虚构,实际生活中未必有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有,如“四最窄”“四最乱”等谚语中所虚设的情况。

从形式角度分析“四最”谚语,可以看出劳动人民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性。这类谚语,形成灵活自由,不拘一格。有的由双句构成,有的由三句、四句构成。每句之中,有的三言四言,有的七言八言,多者达十六言,通俗浅显,口语化极强,而且大多数能做到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语义清晰,结构匀称。以下从语音、语义、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音的平衡

谚语属于韵文的一种,在语音形式上总要求具备某种平衡关系,从而达到易于上口、易于传播的目的。声母(双声或准双声)、韵母(押韵、叠韵或准叠韵)、声调(平、仄)、音节数目、节拍停顿等都是构成语音平衡关系的基本元素。

就“四最”谚语而言,不少条目十分注意音节多少的搭配组合。所谓音节,它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一般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下面两条谚语的每个短语都由三个音节组成:

(1)卷羊毛,苜蓿菜,辘辘把,水烟袋。(四最弯)

(2)百灵叫,画眉声,敲洋琴,打茶盅。(四最好听)

有的在音节数目求同的情况下,再协调每小句末音节的字调,使之具备声调的同一性。下面这条“四最热”的谚语末字当地方言都读为平声字:

(3)铁匠炉, 开水壶,开了锅,入了伏。

如果每个句子间音节数目不相等,一般遵照先少后多的排列顺序,形成“准金字塔式结构”,既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又给人一种语气饱满、结构牢稳的感觉。如下面两条谚语中,例(4)按3、4、7排列,例5按3、3、7排列。

(4)秃子头,小磨子油,玻璃旗杆大泥鳅。

(5)夜猫叫,老驴嚎,铲子抢锅锉锯条。

押韵是谚语突出的语音现象之一,也是语音平衡关系中首先考虑的要素。“四最”谚语中,有的押韵不仅仅只是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似,各句中间部分节拍对应的音节也能相押,形成一种“腰韵”,押韵模式为“腰韵──尾韵”。例如:(竖线表示节拍间隔)

(6)火上了屋脊雨上了场,

狗撵兔子狼撵羊。

其上句中间的“屋脊”(-u、-i)跟下句的“兔子”(-u、-i)双双相谐,“屋、兔”同押姑苏辙,“脊、子”同押一七辙;上句末“场”与下句末“羊”字同押江阳辙,亦形成垂直对应的押韵关系。还应当说明的是,上句动词“上”、助词“了”、下句动词“撵”各重复一次,属于语音上的间隔重叠,分别构成语音平衡中的平行对应关系。

还有个别谚语,腰韵与尾韵相同。由本句看是平行对应关系,由前后句看是垂直对应关系。这种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交叉构成一个匀称、紧凑的框架结构。例如:

(7)三九冬,西北风,

脚踏地丁手捧冰。

上下两句比较看,“冬”与“丁”韵母相谐不足为奇,令人惊叹的是声母也相同,都是语音学上的舌尖中不送气塞音d,从而构成垂直双声关系;“风”与“冰”声母f、b的发音部位同为唇音,也构成垂直双声关系。就各句本身看,上句腰韵“冬”字与尾韵“风”相押,下句腰韵“丁”与尾韵“冰”相同。还有,下句第一节拍第二音节“捧”也与“丁”、“冰”相谐,“地丁”又为双声词。所有这些,都使得这条谚语具有一种奇妙的音乐美与和谐美。

(二)语义的平衡

这里所说的语义主要指词语的意义。语义的平衡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同类关系等。同义词的使用有助于加强语势,使语意表达更为完满;反义词相互映衬,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具有鲜明的对比作用。具备同类关系的词语聚合在一起,使人可以看清有差别的事物的共同之处。例如:

红皮”与“紫皮”属同义关系;“抬头”与“低头”为反义关系;“萝卜”与“蒜”、“老婆”与“汉”分别形成同类关系。这些同义、反义、同类关系的词语交叉搭配,使得这种谚语在注重语音的平衡关系时同样兼顾到了语义的平衡关系。

有的谚语并不一定同时照顾到同义、反义、同类各项关系,而只以其中某一种关系为主,其余为次。例如:

“地”、“天”、“海”、“宇宙”为自然界地理与空间的实体,从这一点上说,它们之间具有同类关系,其中“地”与“天”又构成反义关系。“褥子”与“被”均为床上用品,“洗澡”与“睡”均为人的行为动作。它们也都各自属于同类关系。这是一条以同类关系为主要语义特征的谚语。

(三)语法的平衡

“四最”谚语的语法平衡关系主要有同构和异构两种。同构关系指词组或句子有相同的结构,它能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异构关系的词组或句子,由于结构的不同而给人错落有致的情趣。总体来看,同构关系的谚语较多而异构关系的谚语较少。

有的词组内部语法结构完全相同。例如下面这条“四最干净”的谚语各词组都是偏正结构:

有的谚语各个小句也属于同构关系。例如:

下面两条谚语,上句中的两个短语结构属于一种类型,属同构关系;下句中的两个短语结构属于另一种类型。两相对比,属于异构关系。这种安排显得均衡之中有变化,读起来也十分流畅。

除谈到的语法平衡特点以外,“四最”谚语还大量运用了口语中的虚词“的”、“着”、“了”、“子”等等,从而使这些谚语更加口语化和大众化,也更加贴近生活。

本节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一)“四最”谚语与民间歌谣的区别

有人或许会认为“四最”谚语很象民间歌谣。这涉及到一个此类谚语的归类问题,即:它究竟是属于谚语还是属于歌谣?通过比较歌谣与谚语的内容与形式,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从内容方面看,一首歌谣,有的是叙述一件事情、描写某些人物,有的是写景状物、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它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因而其思想内涵也比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把握。而谚语或者是源于直接的感知,或者是兼含某些推理,或总结事物特点,或反映经验教训,无一不是体验或观念的结晶,是经过提炼加工了的语言熟语,其蕴含有时得借助讲解注释方能理解它的道理。本文讨论的“四最”谚语,是劳动人民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尽管有的对某一概念的归纳概括是近似的,不完全的),因而具有经验性、哲理性,授之于人,可使人们从“类”的系统来认识、把握大千世界。因此说,“四最”谚语应归入谚语的范围。

从形式上看,“民歌多为四句一段或一首的,这是普遍的形式”,⑥也有两句式、三句式、五句式或多句式,结构比较松散。谚语的形式则是两句式较多,单句、三句、四句式相对较少,结构比较紧凑、凝炼、句法也较整齐。从“四最”谚语绝大多数为两句式、较注重结构平衡等形态特征看,它属于谚语而非民间歌谣。

(二)地域差别

从山东“四最”谚语的分布地域看,鲁东、鲁南、鲁西、鲁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谚语类型。地区分布如下:

鲁东:即墨、诸城、莒县、蒙阴

鲁南:台儿庄、巨野、曹县、单县

鲁西:泰安、东平

鲁北:阳信

在如此广大的地区中,受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生活方式、方言土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四最”谚语自然会打上地域性的烙印。这种地域差异至少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一是对同一属性的四种事物、现象的选择上,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取舍。例如:关于“四最紧急”的情况,鲁东诸城归纳为“火上了屋脊雨上了场,狗撵兔子狼撵羊”,鲁南曹县则说:“买好车票误了点,光敲锣鼓不开演,不上筷子先上碗,兄弟媳妇骂又啳⑦”。

二是有的县市“四最”谚语形式较发达,数量也较多,如曹县、莒县等,有的县市数量极少,甚至没有。这表明这类谚语形式在各地的分布、使用是不平衡的。

三是方言的不同。这可以从语音、词汇两项加以考察。语音方面,曹县“小白鞋,踏白雪”的“雪”,普通话音为xuě,属十三辙里的乜斜辙,“羊肚子手巾包着白蒸馍”的“馍”字,普通话读mó,属梭坡辙,照普通话语音,两字不能相押。 但曹县方言“雪”音suo,“馍”音mo,按曹县方言则两字押韵。词汇方面,莒县方言“地丁”、“黄瓜、“泔水瓮”、“顶头”、曹县方言“拉拉秧”、“刷”(锉)、“啳”、“爷”(爹、父亲)等。由于方言语音、词汇的差异,便使“四最”谚语的地域色彩更加浓重。

(三)变异性

民间谚语是口头文学形式,口耳相授,辗转相传,缺乏书面语的记录和加工,因而常常具有变异性。比如,“四最难听”,蒙阴说“猫叫猫,老驴嚎,抢锅铲子锉锯条”,莒县则变异为“夜猫叫,老驴嚎,铲子抢锅锉锯条”。再如“四最好听”的声音,单县为“百灵叫,画眉声,撕绫罗,打茶蛊”,曹县则变化为“百灵叫,画眉声,敲洋琴,打茶蛊。”这种变异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地域差异相一致。

注释:

① 地丁:指冰凌。

② :追赶。

③ “架过门”与“挑汤罐”为两种民俗活动。前者指入洞房的新娘,在两名女宾相的陪伴下行走极为缓慢;后者指人死后到土地庙送汤,带路的老汉步履也很缓慢。

④ 拉拉秧:一种茎蔓均有绒状小刺的植物。

⑤ 据说“山楂石榴”指一种东西。

⑥ 段宝林:《论民歌的体式与格律》,《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2期

⑦啳:漫骂。

论“四最”的民间谚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