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的“主导亚洲”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日本论文,主导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0年3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在国会发表的放政演说中,第一次提出日本要在亚洲起领导作用,建立美日欧三极体制的国际新秩序。这表明,日本要修改冷战时疏远亚洲的政策,实施“主导亚洲”战略,即把亚洲作为发展对外关系的重点,推行更加积极的亚洲外交,争夺亚洲主导权。1996年4月,日美两国公开发表《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强调继续维护日美同盟,将日美联合防卫定义为“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的基石”,这就意味着日本在联合防卫中的作用将增大。至此,日本把“主导亚洲”战略与对美政策协调起来,即在坚持日美同盟的基础上,利用美国的支持,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增大对亚洲事务的发言权,力图为主导亚洲铺平道路。
一、日本实施“主导亚洲”战略的原因
日本在经济实力增强后,加快了攀登“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欲与美欧分享世界领导权;亚洲经济迅速崛起,强烈吸引着日本回归亚洲;两极格局解体后,美俄在亚洲的影响力下降,日本认为主导亚洲的时机已经成熟;亚太各大力量的对比,促使日本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取美国的支持与合作。
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3.1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2.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5万美元,比美国高20%;日本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对外援助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日本再也不安心于“政治小国”的地位。早在80年代初,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就提出了“政治大国”战略。要实现这一目标,日本首先要成为亚洲的政治大国,以亚洲为依托,与美欧分享世界领导权。关于这一点,日本前驻泰国大使冈崎久彦说得很清楚:“能够使日本的外交开创光明前景的地区,眼下除了亚洲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绿洲了。”著名评论家田中直毅也认为,日本必须在亚洲建立政治和外交新秩序。90年代初,日本政坛出现了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以社会党为首的革新势力大大削弱,而新保守势力却有所增强。目前,日本的第一、第二大党均为保守党,革保对峙的“55体制”不复存在。新保守势力控制下的日本政府,加快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步伐,推行更富有进取心的亚洲外交,积极争夺亚洲主导权。
从70年代起,亚洲特别是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在1971年至1990年的20年间,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6.1%,而同期世界平均年增长率只有3.3%,发达国家为3.0%。90年代以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日本、西欧的经济衰退、前苏联东欧地区的经济滑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市场容量不断增大,吸收的日本产品与投资越来越多,日本与亚洲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1991年,日本与东亚地区的贸易额超过了与北美的贸易额;1993年,日本对亚洲的贸易顺差又超过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从8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企业大规模地向亚洲转移生产线。到1992年,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达600亿美元。亚洲经济的美好前景,以及日亚经济联系不断加深,使日本政界、学界和财界普遍认识到,必须改变以往以美欧为中心的对外战略,大力发展与亚洲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为日本的经济繁荣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提高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以美苏军事对抗为基本特征的两极格局解体以后,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逐渐转移到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上来。日本是经济科技强国,在这场较量中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与此同时,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却实力大减,国内问题堆积如山,无力维持以前的争霸政策,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美国因为俄罗斯的撤退也放松了对亚洲的控制;加上它在亚洲推行人权外交,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与人,引起亚洲国家的普遍反对,削弱了它在亚洲的影响力。美苏两国长期主导亚洲的局面,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终结了。日本自认为,这是凭借自身实力填补美苏撤退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争夺亚洲主导权的好机会,因而加紧实施主导亚洲战略。
亚洲是美、中、日、俄四大力量交汇的场所,就目前而言,日本除了经济优势比较明显外,在政治、军事领域相对较弱,还无力将其他大国排挤出去,单独主导亚洲。亚洲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独立自主倾向日益明显。它们不愿意看到某个大国操纵亚洲事务,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大国外交和扩充军备深感不安。80年代后期,美国曾表示要撤走大部分驻扎在亚洲的美军,引起许多亚洲国家的异议,主要原因是它们希望美国留在亚洲牵制日本。此外,亚洲还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如日俄北方四岛之争、南沙群岛问题、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阿以冲突等,日本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基于上述事实,日本认为,要争夺亚洲主导权,必须得到美国的支持,走日美联合之路。
二、日本实施“主导亚洲”战略的措施
1.以“亚洲一员”的身份,积极参与亚洲事务,扩大在亚洲的政治影响。
1990年,日本积极支持美国进行海湾战争,为多国部队提供了130亿美元的经费,并向海湾地区派遣扫雷艇。1991年日本在公开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提出:“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日本应该解除最有特点的领域即亚太地区的对立与纠纷,今后日本必须对作为国际秩序重要一环的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发挥真正的中心作用。”此后,日本首相频繁出访亚洲国家,努力在亚洲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在柬埔寨问题上,日本召集各方举行国际会议,并派出了蓝盔部人,为和平重建柬埔寨提供资金和技术,显示了日本独立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当印巴关系趋于紧张时,日本在两国间开展穿梭外交,充当中间调解人。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日本与韩国结好的同时,努力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为朝鲜提供粮食和技术援助,希望在南北和谈问题上发挥作用。
2.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增加对亚洲的投资和援助,争夺亚洲经济主导权。
亚洲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到2000年,仅东亚发展中国家就需要1万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要从国际金融市场筹集。日本是资本输出大国,七八十年代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9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的重点逐步转向亚洲。1993年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达66.37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37.5%,到1995年,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总额达762.16亿美元,是亚洲最大的资金供应国。随着日亚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日本政府逐渐增加了对亚洲的经济援助。1993年,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总额为114.74亿美元,其中对亚洲的援助占了其中59.3%。近几年来,日本给对外援助附加了政治条件,向受援国提出民主化、保护人权、限制武器进出口等要求,干涉他国内政,努力使经济援助发挥政治功能。两极格局解体以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步伐加快。日本唯恐落后于美欧,在亚洲积极倡导以它为领头雁的“雁阵发展模式”,利用经济、科技优势,促使日元“国际化”,意欲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区域经济集团。
3.外交上强化日美同盟关系,推行“交往加遏制”的对华政策,改善日俄关系,与东盟发展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80年代中后期,日美经济矛盾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1991年苏联解体,日美同盟的主要假想敌消失了,引发了一场关于日美同盟是否应该存在下去的争论。1994年在联合国讨论日本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时,没有一个亚洲国家支持日本,暴露了亚洲对日本的不信任感,使日本政府认识到,没有美国的支持,日本在亚洲的作用将受到很大限制。因而结束日美同盟关系的主张在日本逐渐消失。在美国看来,要充当世界霸主,维持在亚洲的地位,必须得到日本的支持,特别是财力上的支持,因此也主张保持日美同盟关系。1995年美国在《东亚安全战略》这篇政府报告中表示,要加强日美同盟,让日本更多地参与亚太事务,受到日本的热烈欢迎。1997年10月,日美两国公布了“防卫合作新指针”,日美军事同盟得到强化,美国支持日本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日本争做亚洲大国的强大外援。
中国和日本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在实现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发展迅速。1996年,中日贸易额达648亿美元。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对日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日本要在亚洲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需要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日本希望与中国保持正常交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被日本视为争夺亚洲主导权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了阻止中国的崛起,日本散布“中国威胁论”,在南沙问题上大加炒作,挑拨中国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暗中支持台湾闹独立,利用台湾牵制中国;称中国是“亚太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在军事上联合美国对付中国;在对华技术转让上持保守主义态度。日本的上述行为,目的在于遏制中国,为其争夺亚洲主导权扫清障碍。
日俄关系在冷战时期一直处于僵冷状态。两极格局的解体,为两国改善关系提供了契机。最近几年,日本为了早日与俄罗斯缔结和平条约,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调整了对俄政策。将对俄经济援助与解决领土问题脱钩,与俄罗斯展开多层次对话。日本这样做,是希望俄罗斯支持它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安全保障等领域加强双边合作,为最终解决领土争端,主导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及安全事务创造有利条件。
东南亚吸收了日本的大量投资,受日本的影响很大,是日本外交根基最巩固的地区。东明作为该地区的国家集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独立自主倾向日益明显。日本长期推行以经济援助为主要外交手段的东盟政策,发挥的功效不断减弱。因此,到了90年代,日本逐渐调整对东盟的政策。1991年,海部内阁提出要与东盟建立“成熟的伙伴关系”,强调在继续发展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关系的同时,搞好与东盟国家的团结,赢得东盟对日本的信任。1997年1月,桥本首相在新加坡发表了题为《为迎接新时代进行改革——建立更广更深的伙伴关系》的演说,表示日本要在经济、环保、人口、禁毒、粮食等领域与东盟加强合作,双方定期举行政治对话与安全协商,推进双边关系由“援助与被援助”的主从关系转向合作伙伴关系。这表明,日本对东盟的政策,已由过去单纯的经济外交,向以政治、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全方位外交转变,发展深层次的双边关系,扩大在东南亚的政治影响,为其争夺亚洲主导权服务。
4.军事上不断扩充军备,增大对亚太安全事务的发言权。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裁减军备。日本则不断增加军费,扩充军备。1991年至1995年,日本的防卫开支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1996年至2000年的防卫预算更高达2515亿美元,其中1996年的军费开支为50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在军事技术领域,日本居世界前列。日本自行研制的战斗机、潜艇和驱逐舰,属于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而且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1996年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布的《军事力量对比报告》指出,日本的海上自卫队有8个反潜侦察机飞行队,61艘护卫舰和16艘潜艇;航空自卫队有战斗机430架;海空军实力接近英法两国的水平。不断增强的军事实力,是日本谋求亚洲主导权的坚实后盾。日本还通过强化日美军事同盟,与东盟就安全保障机制展开对话,提高它在亚太安全事务中的地位。
三、日本实施“主导亚洲”战略的制约因素和前景
日本实施“主导亚洲”战略,目的是追求更大的权力,建立以它为中心的亚洲新秩序。这与许多国家的战略利益相冲突,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
首先,美国为了维护它在亚洲的利益,必然要阻止日本独霸亚洲。
美国在亚洲有着传统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确保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吸引美国的对外战略向亚太地区倾斜。克林顿上台执政后,取消了从亚洲大规模撤军的计划,决定在东亚保留10万驻军,并提出“新太平洋共同体”构想,就是要确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这与日本的“主导亚洲”战略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强化与日本的同盟关系,主要目的是要约束日本。1990年2月,美国国防部在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就指出,美国军队继续驻扎在日本的主要目的,是阻止日本成为亚太地区军事方面的新主角,防止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美国还积极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反对日本加入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就是为了防止出现以日本为中心的区域经济集团。
其次,中国、印度、东盟等也是牵制日本的重要力量。
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张国家不论大小贫富一律平等,共同参与解决国际和地区事务,反对任何大国控制或主导亚洲。印度是南亚大国,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独立自主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参与地区事务的能力有所增强。东盟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集团,目前正加强内部团结,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由于成员国不断增多,经济增长迅速,东盟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成为亚太地区潜在的一极,并在处理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遭受过日本的侵略和奴役,东盟国家都害怕日本过于强大而偏离和平发展的轨道。因此,冷战结束以后,东盟推行大国平衡外交,同时发展与美、中、日、欧(盟)的关系,防止日本在东南亚的影响过于强大。日本主导亚洲的企图,已引起东盟国家的抵制和反对。此外,韩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独立自主倾向也很明显,并公开反对日本主导亚洲。
第三,从长远来看,俄罗斯将重返亚洲,积极参与亚洲事务。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因为实力大减。被迫从亚洲大规模撤退。但是,它毕竟是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与亚洲许多国家有着传统联系,不可能长期疏远亚洲。最近两年,俄罗斯由于受到北约东扩问题的困扰,已放弃了过分亲近美欧的对外政策,把眼光投向东方。1996年,俄罗斯要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与中国改善关系,1997年,俄罗斯与印度宣布要加强军事领域的合作,都是它重返亚洲的先兆。可以预见,在实力增强以后,俄罗斯为了恢复昔日的大国地位,会更多地介入亚洲事务,增大对亚洲的发言权。因此,日本主导亚洲的企图,会受到俄罗斯强有力的抵制。
第四、日本与亚洲在经济上已联成一体,相互依存性不断加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进出口贸易,而亚洲是日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就进口而言,亚洲是日本最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1992年,日本从亚洲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5%,而美国只占22.8%;在出口方面,由于亚洲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吸收的日本产品也越来越多。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发展,日本与亚洲的经济联系将日益紧密,最终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大经济圈。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利于国家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互惠合作关系。日本与亚洲之间不断发展的经济联系,将推动日亚关系朝着平等互利、团结合作的方向发展。
第五,日本政府对侵略历史未作深刻反省,在有争议的领土归属问题上态度强硬。
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曾多次发动侵略战争,给许多亚洲国家带来了灾难,严重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感情。对此,日本政府从未作过深刻反省。而且,日本国内总有一股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为侵略战争辩护,更激起亚洲国家的强烈不满。日本政府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很难取得亚洲国家的谅解和信任。日本与俄罗斯、中国、韩国存在领土争端,在解决这些争端的问题上,日本政府持强硬态度,也影响日本在亚洲的地位和作用。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日本的国际地位的继续提高,它将在联合国内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上述制约因素的存在,日本主导亚洲的愿望很难成为现实。只有放弃做“亚洲盟主”的念头,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发展与亚洲各国的平等互利关系,为亚洲的和平与繁荣作贡献,日本才能赢得亚洲各国的信任和尊重,并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