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思维学的对象和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思维论文,对象论文,体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钱学森同志提出对社会思维学的研究,已经有十个年头了。这期间,国内学术界对社会思维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难以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不外两点:一是对于这门新科学的根据和意义尚有疑念;二是关于这门新科学的对象和内容还不甚清楚。本文拟就社会思维学这门新科学的建立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进一步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思维学界的同仁们。
一
社会思维学的建立是人类思维发展和社会实践需要的产物。
首先,建立社会思维学是思维科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思维学作为思维科学的基础理论,是研究人有意识思维的规律的科学。然而,人的思维不完全是个人的思维,它仅仅是作为无数个人思维而存在的社会的、集体的思维。研究思维学,不能只研究人的个体思维活动规律,而且还要研究人作为集体来思维的规律。人类思维发展历史是集体思维——个体思维——集体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辩证过程。思维学自身的逻辑发展应是同人类思维发展相一致的。逻辑思维学、形象思维学和灵感思维学,主要都是研究个人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所以还应建立另外一门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社会思维学。研究个人思维的三种思维学实际上是互相交错的,并且又和社会思维学相互交切在一起,构成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同时,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信息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出现,也为社会思维学的建立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更为社会思维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思维学的建立,正是顺应人类思维发展历史的客观规律。
其次,建立社会思维学更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迎接世界经济发展和新科技革命挑战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推进,必然要求相应地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社会思维学的建立是时代的要求,一方面是适应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符合当今国际经济世界化、社会信息一体化和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形势的要求。我们要加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就必须研究、应用和普及社会思维的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思维优势。
最后,建立社会思维学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研究社会思维学,对于提高我国人民的集体思维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学术讨论,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思维。建立最佳群体智能结构,可以提高人们的集体思维效应。增强正确的群体意识,能够提高人们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责任感和群众决策参与意识。
二
关于社会思维、社会思维学及其对象,学术界在认识在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有的同志认为,社会思维学就是研究和探讨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下,人们在社会实践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规律的科学。社会思维学是以思维和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为其特定研究对象的(见《晋阳学刊》1993年第3期,张育铭著文)。这种看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社会思维这一概念具有其特定含义。所谓社会思维是指人作为集体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它是社会实践、社会关系基础上无数个人思维之间及其与集体思维之间交互作用、多元复合的观念体系。社会思维的实质是集体思维。因为人的思维和认识,不能单靠实践,还要利用前人和他人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与精神财富。社会思维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能完全等同。它介于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之间,主要是指社会、集体的有意识思维,但又不完全是指社会意识形式。
其次,社会思维学具有特定的研究范围。社会思维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科学,它所研究的范围是人作为一个集体来思维的规律。人这个系统,是有层次的:个人、集体、国家、世界(参见曾杰:《人作为社会群体是怎样思维的?》,《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第10期)。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很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规律包括下意识、潜意识思维规律,但它属于人体科学的范围。思维学则是专门研究人的能够控制的、有意识思维规律的科学。恩格斯认为,哲学也要研究思维规律。然而,哲学不能代替思维科学。思维学是专门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不是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研究思维内容属于其它科学技术部门的范围。同样研究思维规律,社会的思维学研究的范围则不是人的一般思维规律,而只限于人的群体思维规律。我们不应该把人们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的一切思维活动及其规律都囊括到社会思维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再次,社会思维学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科学都因其所要解决的矛盾特殊性和所赋予的特定任务而具有自己特写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研究门类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的矛盾特殊性来确定的。人们通常根据客观世界的两大领域(自然界、社会)或三大领域(自然界、社会、思维)的不同研究对象把科学研究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再加上思维科学两大部门或三大部门。钱学森同志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依据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又具体地把现代科学技术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文学艺术和行为科学等九大部门。思维科学以人的有意识思维为对象,而且主要研究规律和方法。它的基础科学包括思维学、社会思维学、信息思维学等。社会思维学是一门以集体思维及其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关于这一点,钱学森同志在倡议建立社会思维学时,已经讲得十分清楚。他指出:“社会思维学要研究人作为一个集体来思维的规律,它与集体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对人的影响,……我们是不是要认真地探讨一下,在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里也研究集体和集体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对于一个思维的作用。那么,反过来说,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它对于社会的集体也有作用,也有贡献。因此,我们要研究个人跟集体和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在思维方面的相互作用。”(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关于思维科学》第132页)由此可见,社会思维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人作为集体来思维的规律”、“个人跟集体和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在思维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社会思维学是一门以人的集体思维及其规律、个人思维与集体思维的相互作用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的思维科学。如果我们把社会思维学界定为“以思维和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性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那就势必要混淆思维科学和哲学、社会思维学和社会哲学之间的科学界限,从而使社会思维学这门新科学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维(意识)与存在(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的矛盾,古往今来一直是所有哲学都要解决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学都把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整个物质世界中自然、社会的人、思维三个基本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马克思曾经指出,黑格尔哲学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自然、精神和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77页)。由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只能是哲学的研究对象。恩格斯曾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或“关于外部世界的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1页,第4卷第239页)。在这里,基本的问题,仍然是主观思维(意识)和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关系和矛盾运动问题。由此可见,研究思维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属于社会哲学的任务,不是社会思维学的任务。在钱学森同志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称行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为“社会论”,说:“社会论是研究个人心理、个人意识、个人思维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的,社会论是行为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钱学森:《谈行为科学的体系》,《哲学研究》1985年第8期)。可见,“个人思维与社会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论”的研究对象,而“社会论”则属于哲学范畴。社会意识(思维)和社会存在(社会)的关系问题从来就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社会历史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内容。社会思维学当然要贯彻社会意识(思维)与社会存在(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原则,也不能不涉及到思维与社会辩证关系的内容。但是,它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思维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而只能是个人思维与集体思维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即集体思维运动规律。
最后,根据上述对社会思维的特定含义和社会思维学的特定范围、特定对象的分析,可以对社会思维学进行初步界说:社会思维学是一门研究人作为集体来思维的规律以及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科学。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研究和探讨人们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的思维活动及规律的科学都称之为社会思维学。否则,社会思维学就会变成一门包罗万象的社会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因为,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跟人的思维活动相联系。
三
任何一门科学,都不是光靠知识的堆积,而必须形成一种理论体系。建立社会思维学的理论体系,要贯彻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原则,“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二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既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叙述方法。社会思维学根据上述原则,应该以个人思维与集体思维的辩证关系为轴线,以人的活动为逻辑起点,以思想方式为逻辑终点,按照社会思维结构论、社会思维规律论和社会思维控制论三部分基本内容来建立逻辑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既符合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历史和逻辑统一、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原则。
活动是人类思维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最一般、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理所当然地应成为社会思维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1页)“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人的思维是人们物质活动的产物。人的活动,最初是从动作活动开始的,然后是物质交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是人类思维产生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必要条件,而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劳动实践活动则是人类社会思维产生的关键环节和真正开端。研究社会思维学,必须人研究社会活动开始。活动既是人类思维产生的历史起点,又是社会思维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活动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也是最一般、最抽象的范畴。在社会中,人的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活动。社会的物质交往和实践活动是人类思维产生和发展的真正源泉。人类活动的社会性决定了思维的社会性。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过程中,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的矛盾运动,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思维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社会实践和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我们研究社会思维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掌握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不断地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思维素质。思维方式是一个更具体、更全面、更生动、更复杂的思维范畴。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现代社会实践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现代思维方式作为社会思维学的逻辑终点,正是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统一、从抽象到具本的原则。
社会思维学是由思维结构论、思维规律论和思维控制论三部分有机构成的严整的科体系。首先,社会思维结构论是社会思维学的基础。它包括社会思维的产生、结构、功能和类型。社会思维结构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反复进行中逐渐在人民头脑中积淀和定格下来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思维框架系统,它的形成是个体内化和群众内化的有机统一。社会思维结构由思维目的、思维材料、思维过程、思维动力和思维能力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社会思维的结构是一种功能结构,它具有选择组织功能、生产创造功能和协调控制功能。按照其层次结构,社会思维可以分为社会认知思维(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和社会情意思维(情感思维、意志思维)两大基本类型。还可以按照思维的对象性特点,把社会思维区分为许多具体思维类型,如:科学思维、道德思维、艺术思维、政治思维等等(参见曾杰:《试论社会思维的类型》,《求是学刊》1990年第5期)。
其次,社会思维规律论是社会思维学的主体。社会思维在本质上是集体思维,其基本特征为真(真理)价(价值)二重性、群体性、时代性、历史继承性、全面性、认同性、开放性和可控性。它是由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所构成的各种思维交互作用的社会思维场。任何个人或群体的思维,都处于社会思维的作用和影响之中。因此,要提高个人思维和群众思维的质量,就必须注意研究社会思维的场效应。“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条件中生长起来的,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541页)。人的思维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一部分,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根据社会思维的本质和特征,可以把社会思维学的基本规律初步根据为以下几条:第一,社会思维共振互补规律。只有产生思维共振,才能够实现思维互补。思维互补不仅可以在量上取长补短,而且还能够从质上实现思维的合力增强,出现思维质量的新突进。因为,“把两个信息简单地放在一起,值价较小,如果能够在某个头脑或机关中将这两信息有效地组合起来,价值就可以增加”(《维纳著作选》第114页)。社会思维的合力增强,可以是“异质增强”即集体思维的“瞎瘸效应”,也可以是“同质增强”即“拔河效应”。第二,社会思维争鸣互促规律。思维主体之间自由争鸣、相互促进、观点碰撞是产生新思维的助产婆。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88页)信息交流越畅通,“促协力”越强,思维系统就越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方针。第三,社会思维承续接力规律。人类思维和文化要靠经验、知识的积累和传递,通过人的社会化,一代一代承续接力下去。“殷因于夏礼,所效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社会思维信息,如同古代驿站邮车需要换马加料一样,也要途接力补充,才能不断发展。其四,社会思维周期演进规律。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是“在一阵骚乱,一阵整顿,又一阵骚乱的交替中颠簸前进”(阿·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集》第179页)。社会思维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必然引起科学周期中心的转移。第五,个人思维与群体思维辩证统一规律。各种理论、学说、政策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都要在个人思维与群体思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中实现。第六,社会经济方式决定社会思维方式规律。经济方式的变革,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实行相应的变革。社会思维学的上述这些基本规律便构成了这门科学的规律体系。
最后,社会思维控制论是社会思维学的应用。研究社会思维学的理论和规律,是为了掌握它,运用它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办事,就能够有效地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提高思维主体的控制力。人的有意识思维(认知思维、情意思维)都是可以控制的,不仅可以“自控”,而且可以“他控”。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历来强调“内圣外王之道”,在“内圣”方面,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自控工夫”;在“外王”方面,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他控道路”。人的行为总是由思维支配的。行为科学的任务,就是要解决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就是要为了社会、集体的利益,管理和控制好人(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而社会行为的控制又是通过社会思维的控制来实现的。社会思维控制论,既包括社会管理(领导)思维的内容,又包括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社会思维控制系统,实际上就是社会精神文明工程系统。研究社会思维学的现实意义,正是在于社会精神文明工程建设。在现代社会中,无论国家性质如何,要使本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只注意社会的经济控制和政治控制,还必须重视社会思维控制,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