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真情实感来源探析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作文真情实感来源探析_中学生论文

探寻中学生作文真情实感的源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情实感论文,源头论文,中学生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谁都感到中学生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谁也都清楚,必须让中学生的作文有真情实感,但具体如何去做,又很棘手,甚至感到盲然,陷入困惑。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情感之路被封堵。要想文中有真情,首先要作者有真情。有了真情实感,才能投入到文章中去。巴尔扎克写完《高老头》后,脸上挂着泪珠,神情凄惨,别人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时,他沉痛地说:“不,是高里奥老头死了。”中学生的写作和文学创作虽不完全相同,但在文以载“情”方面应该是相通的。那么,中学生是否缺乏情感,或者说情感是不是不很丰富呢?还是让我们从现状上来分析一下吧。现在的语文教学,总的说来,是工具性强于人文性。学生对教材的学习,理性的认识比较多,情感的认识比较少,尽管中学语文教材中,承载丰富情感的文章不在少数,但往往不在教师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之列,又加上学生对情感因素自我吸摄能力有限,因此,他们的内心世界中,略显不应有的凝重,多数是理性重于情感,而这种理性又往往是一种单一的表层化的思想品德认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时,也是对客观性、科学性关注较多,由各种试题汇成的题海往往是不顾及“情”的因素的。而作文训练本身也往往是以议论文为主,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记叙文等体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少接触的。议论文强调的说理性,使学生几乎成了“寡情”之人,即使是记叙文,也写不像,空洞的道理总是充斥其间。

现在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他们对“自我”关注有加;对他人,对社会,热情不足。这种倾向自不多言。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显得相对封闭,情感也略显单一、内向。在学校,由于紧张的学习生活,他们的心情也无暇旁出,思想情感相对单调。而顺境较多,矫情也就较多,逆境较少,又加上阅历短浅,自然情感不够丰富。

如此背景,让他们在作文中有真情实感,似乎有点缺乏源头之水,勉为其难。

2.害羞心理是迷障。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时下,我们都有感觉,小学生作文倒比中学生更富真情实感,越到高年级,文章越苍白,越不“诚实”,不是“江郎情尽”,而是普遍存在着害羞畏惧心理。中学生一般自己写的作文不愿给同学看,更不愿意给父母亲朋看,即使交到教师手中,也是情不自愿,诚惶诚恐。

这种心理来处有三。其一,青少年的本心,人长到一定的时候,有一种天然的保护意识,包括心理上,即使有些话在朋友中可以说,在日记里可以写,但在作文中,却千呼万唤不出来。青少年时期害羞心理似乎与年俱增,而高中学生的心理闭锁性则更为突出。作文也就相应得以体现。对一些本可表露的情感,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他们的“隐私”,这么大的人了,暴露自己某一方面的真实感受,有点难为情,也没必要。加上对作文的认识有偏差,得过且过,应付了事,自然作文中就见不到“真我”的影子。其二,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自尊心保护不够,许多同学作文的不足之处往往会被教师展示,使他们感到无地自容,短人三分。假如是作文中写出了带有个人认识和情感色彩的内容,被教师抖露出来,更吃不住,往往会被同学当成笑柄,不如写一些那些大家耳熟能详,顺手拈来而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亮出来,也不怎么难为情。其三,作文教学本身的弊病,多少年来,往往只是关注“道”(文章的思想性),至于情感性则是被遗忘的角落,因此只要是所谓真理的,科学的,尽管往上写,自己的真实想法,恐怕不典型,不崇高,万一写进去,成了“消极的一面”,岂不是弄巧成拙了?这种认识,不在少数,也就使得他们的文章远离了自己内心世界。

3.面对生活,缺少感悟。人们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但是我们更为常见的是,许多人在美好的事物面前,往往却表现得无动于衷。中学生在这方面也呈现明显的不足。再美好的风光,再动人的故事,如果没有美的眼睛和耳朵,就会视而不见,听耳不闻。因此,要非常注重学生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做有心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敏感的人。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身边充满着美,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步之内必有芳草。有一双充满激情的敏锐的眼睛,就能发现我们生活的迷人之处,就能使我们周身充满着学问。在平凡中见到伟大,作文中也自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抓住生活中的一鳞半爪,并提炼出人生真谛,就能在作文中做到半瓣花上说人情。因此,热爱生活,并积极地去观察了解生活,就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就能获得比别人更丰富的精神享受,同时,也就可以表达出比别人更为丰厚的对世界的理解。

其次,要注重观察的技巧和方法。万事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和特性,大千世界,物象丛生,如何在纷繁的世界里寻找到生活的亮点,光靠热情还不够,还要有获得各种知识、信息和启发点的技巧和方法。而从个体出发,按照自己的内心真实体验中去描摹,就是最重要的技巧和方法。朱自清倾注于梅雨潭的绿,并和虎跑寺、什刹海、西湖的绿进行比较,给我们以未曾有过的享受,李健吾笔下的雨中泰山,崔嵬迷朦,使泰山比在常态下更富魅力,给我们独得之乐。

其实,技巧和方法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独特的个性体验和心理触角,还是最为关键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性格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不可能感受一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白用语的豪放,杜甫遣词的浓郁;郑板桥的修竹,徐悲鸿的奔马,都有着他们对生活的解读途径、方式和特点,不可能一致,也不能一致,正因为如此,文章才能显得丰富多彩,才能体现创新的个性,也才是真情实感。

归根结底,还是综合素质问题。没有较高的素质,就不可能有认真的作文意识和态度。文如其人,古人之训。一个严谨认真的学生,其作文选材、立意乃至语言表达也都会一丝不苟;一个情感纯真,积极向上的学生,其作文也应该是充满真情实感的。相反,如果平时纪律散漫,道德水平不高,心理品质不健全,在作文中也不可能有让人满意的表现。这种事例举不胜举。马克思中学时代作文中已豪迈地宣告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是“奋斗”。周恩来也在中学就已抱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志,其文章也经常被老师所称道。

从作文写作的内容来看,更是如此。我们要想让学生对千变万化的作文题目写出真情实感,就必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否则,就会对很多题目感到无话可说,更不必说言之有物了。1985年的高考作文给《光明日报》的一封信牵涉到了“环境知识”,1996年两幅漫画比较涉及到了绘画知识,就连1980年高考作文“读《画蛋》有感”一文,也需要对达·芬奇的艺术创作等有所了解。1999年高考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如果考生连一点科学知识储备都没有,光靠瞎编,是很难写出上乘作文的。所谓综合素质,既包括思想方面,也包括科学艺术、文化体育等各方面,仅仅关注思想品德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什么材料都只能联想或提炼到思想品德一个方面,势必使作文思路狭窄,内容空洞。什么内容都只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来解释,而不会运用生活常理等,就不能让人感到亲切,也减少了应有的说服力。因此,中学生必须全面发展,只有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才使自己的作文内容能左右逢源,不至于捉襟见肘。茅盾在中学时的作文《读〈冯谖客孟尝君〉有感》,现在看起来还会让人为之一振,为什么?是因为他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不落前人窠臼,大胆地提出了创新的观点,而如果没有丰厚政治、历史和社会知识,就只能是人云亦云了。真情实感也就不可能有,创新就更是一句空话。

当前,“创新意识”“创造精神”被列为教学之重点,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抒创新之意。

标签:;  ;  

中学生作文真情实感来源探析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