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选题决策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基本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选题是提高学报质量的基础,选题决策是编辑主体对可供选择的题目进行最优化选定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必须遵循方向性、系统性、信息性、可行性、民主性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学报选题决策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准则,是学报选题科学决策的保证,有助于提高学报选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对此学术界却论述甚少,本文试图论述一下学报选题决策的基本原则,以期提高学报选题的质量。
一、方向性原则
学报选题决策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必然具有方向性。方向性原则在选题决策活动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服务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伟大目标,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这不仅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也是一个科学态度问题。政治方向是我们选题决策的总原则,也是有效进行选题决策活动的政治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办刊的正确方向,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决定选题。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学报选题决策符合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是坚持了学报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二是要牢牢把握学报的办刊方向。学报编辑主体在选题时,必须遵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法规,根据高校的性质去决策,不同性质的高校,其学报的具体办刊方向也不相同。就现阶段来讲,高师学报要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合格的师资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贡献力量。在选题决策时要突出师范性,这是高师学报的性质所决定的具体办刊方向。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也可称为整体性原则,它要求在选题决策时,把学报看作一个系统,着重考察这个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和学报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对学报选题进行系统的综合平衡,从而形成总体最优化的选题决策。具体讲,在学报选题决策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从宏观上讲,学报这个特定的系统是社会主义学术编辑出版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选题决策时要根据我国学术出版事业的要求综合分析,统筹兼顾,即要考虑经济效果,又要考虑社会效果,既要看到选题在学术上的长远保存价值,又要看到选题在现实的应用价值,力争决策的学报选题达到学术性、政治性、应用性的统一。学术性是学报生命力的体现,它的选题在专业技术(知识)领域可能达到的学术水平的期望值,具体表现在选题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材料、新论证方法、新研究领域等。学术创新体现出学报的价值。但学术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性是学报的灵魂,学报的政治性表现在,选题应以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重点,为党和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战略任务、目标服务。而且,为政治服务是通过学术上的理论论证和科学分析来实现的,学报不能搞空泛的政治宣传。学报选题的学术性和政治性最终体现在应用价值上,学术研究是为了应用,学报选题的应用价值体现在能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决策的选题达到政治性、学术性、应用性三者的统一,才能使学报符合社会主义学术出版事业的要求,发挥学报的整体效益。(二)从微观上讲,学报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以全面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传播学术信息、培养学术人才为主要任务,从而推动本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学报在选题决策时,要考虑学报的综合性、导向性、内向性、外向性、特色等诸因素,要考虑学报选题整体设计,既协调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又反映出学报的特色和水平,优化选题结构,发挥学报的整体效益。高校学报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决定选题时要考虑各学科的选题比例,合理安排,既要反映本校各主要专业教学科研的成果,也要反映基础课、公共课和教学体制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学报的选题也不能无重点地面面俱到,那样就毫无特色了。还要通过对选题的合理安排突出重点,体现出学报的特色,有了特色才能在学术界独树一帜,学报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特色就是学报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学报的选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根据本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校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状况,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和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特长,用本校的优势条件创造出学报的“名牌产品”。在选题决策时要优先考虑学报的“名牌产品”,在综合性中体现出学报的特色和水平。学报要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坚持以发内稿为主的原则。选题决策时要考虑内外稿的比例,同等学术水平下优先发表内稿,但也不能自我封闭,对本校质量低劣的文稿照顾性发表,把学报完全变成晋升职称的工具。要适当引进学术水平高的外稿,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办刊质量,而忽视本校科研的实际动态和水平,一味地大量选用外稿。学报不但展示科研成果,还要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因此,选题决策时要考虑学报的导向性,就是选题要对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起到导向作用。要运用学科发展递进原理,结合本校作者实力,从外稿中选择那些具有学科导向的优秀选题,促进本校各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科研人才。(三)就学报工作本身系统来讲,又有作者、编者和读者三个子系统。在选题决策中,首先要考虑作者的水平。作者的水平直接影响选题的质量。学报的作者受本校的师资力量、科研状况和学术环境的制约。一般来讲,名家的学术水平高,选题质量也较高,但也有中青年作者,虽无名无望,也不乏杰作。因此,选题决策既要考虑作者的著述情况和学术声望,又要处理好名家与无名作家的关系,不薄名人,更爱新人,扶植新秀。其次,要考虑到编辑人员的编辑意识、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一般来讲,优秀的编辑才能提出一流的选题,选题决策时要把编辑意识和能力作为参考依据。最后,读者也是选题决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读者就是上帝”,学报选题要充分考虑读者对象,才能提高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就每期学报来讲,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选题或栏目组成的整体,各个选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选题决策时要按一定的指导思想,把每个选题科学合理地排列组合起来,体现出选题的重点和导向,使学报的选题成龙配套,结构合理,发挥出整体效益,而不是“散兵游勇”或者大杂烩。
三、信息性原则
信息是学报选题决策准确、可靠、科学的基础,没有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学报的选题决策便没有根据。信息性原则要求在选题决策时,首先要全面占有信息,这就要求在搜集信息时,要了解读者的要求及社会要求,掌握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特点、重点、难点,及最新成果,熟悉作者的研究动向,明确社会的舆论导向,还要面向社会调查研究,广泛搜集教学科研信息及社会发展动向。不但在专业杂志上寻找信息,还要在综合性学术刊物上寻找本专业的学术信息,不但检索查阅有关书籍文献期刊等“一次性资料”,也要查阅文摘、汇编、索引等“二次性资料”,还要看“述评”等“三次性资料”中的信息。不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要搜集。还要追踪动态信息,对本学报的社会反响信息进行反馈,检验选题决策质量,调整学报选题。其次,信息要准确无误。真实是信息的生命,只有真实的信息才能为选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依据,才能有效地防止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才能对选题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论证。这就要求对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加工,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验证,选择出可行性强、有价值的实事信息,不盲目追求热门信息。同时还要根据客观信息资料去预测和追踪未萌的信息。
四、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就是在选题决策时,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主编、副主编和编辑、编委参与选题决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和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进行选题决策。民主性原则在选题决策中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一)学报领导在决策过程中应切实保证编辑和编委会成员在决策活动中的地位和权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编辑是编辑活动的主体,他们有权审议决策的选题,有权监督领导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权对学报选题决策提出批评和建议。编委会是由专家组成的,他们大都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拔尖人才,了解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他们有权对选题决策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二)学报编辑部领导在行使决策权的过程中要发扬民主作风,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决策权过分集中,会束缚和影响编辑和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他们参与决策的能动性;决策权过于分散,则会造成选题决策的盲目性。既要反对家长制的独裁作风,又要反对极端民主化,借口民主而敷衍塞责。既要反对主观武断的命令主义,又要反对落后于群众的尾巴主义。要把参与决策者的意见统一起来,既要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又要领导他们,组织他们参与决策,要把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在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时,关键要加强决策者与参与决策者的责任制,只要领导有高度的责任感,就能集群众之智慧,及时、果断地决策选题,也只有决策参与者有较强的责任心,才能把自己的意见充分地表达出来,相信和尊重领导的最终决策。所以,责任制是决策选题时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关系的保证和基础。(三)要依靠集体进行学报选题决策。首先,要注意发挥专家学者的咨询参谋作用,具体讲是要依靠专家学者提供的学术信息作为选题决策的依据,广泛征求编委会的意见,充分发挥编委会参与决策的作用。其次,集体讨论,让参与决策者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而避免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知识、能力上的局限性,避免固执己见的主观武断。(四)按照决策程序进行学报选题决策。学报编辑部领导按照决策程序决策本身就体现民主化,因为程序本身就包含着对决策者的制约因素和民主因素。没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那只是形式上的民主,而非真正的民主。学报选题决策一般遵循下列程序:1.把选题送编委会有关学科专家,对其学术水平作出评价意见。2.责任编辑根据专家的学术鉴定意见和自己的审读意见向编辑部提出可供选择的选题。3.编辑部召开选题讨论会,对选题进行民主评议。4.主编、副主编把集体讨论的意见集中起来,作为最终决策。5.呈报主管校长批准。
五、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手段,寻找能达到决策目标的学报选题,并对选题的利弊进行分析,以便最后抉择。可行性原则的外在表现是可行性分析,实际上是对选题进行科学论证,以鉴别选题的质量。首先,注重全面性。这里说的全面性就是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学报的每个具体选题,优化组合选题,既要考虑学报选题的需要,又要考虑选题的学术质量,还要考虑选题可能产生的效果,即注重社会效益,也要兼顾经济效益。其次,注意选优性。选优性主要表现在学术水平上,学术贵在创新,只有创新学报才能发展。选题的学术创新具体表现在:各门学科或专业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开辟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并能对其提出的新观点解释和论证,从而使原有理论得到发展和完善。能解决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但是“新”还必须有科学根据,没有科学性的创新只是空中楼阁。科学性要求选题符合学科科研领域的实际,遵循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研究问题、论证问题、得出结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时符合逻辑、准确无误、可读性强。再次,要注意合法性。学报选题不仅要求学术性,还必须具有国家政策和法律上的可行性。选题要有时代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特别是要在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选题。有些选题研究问题的角度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协调,发表后就会产生不好的效果。还有的选题观点和论据都没有问题,但根据现实的状况考虑,发表时机不适宜,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有些选题何时发表,一定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政策作出决策。选题要把学术价值、需要、客观的可行三者结合起来,使学报决策的选题合理又合法。
上述学报选题决策的原则是一个严密的体系,缺一不可。方向性原则是选题决策活动的根本,系统性原则是选题决策活动的全局,信息性原则是选题决策活动的基础。民主性原则是选题决策活动的关键,可行性原则是选题决策活动的手段。只有掌握了这些原则的基本精神,并实际去指导选题决策活动,才能提高选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保证学报选题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