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小农意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_小农意识论文

消除小农意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_小农意识论文

肃清小农意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农意识论文,思想建设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思想领域,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属于资本主义的消极思想,一类属于封建主义的残余观念,还有一类是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论。前者主要是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其制约作用似乎显得更直接、更突出,因而党和人民对此更有警觉性;后者主要是由于建国以来短短时间里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巨大曲折,促使我们党和人民认识到它的极大危害,也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去自觉克服;而封建主义残余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约作用似乎没有上述两者表现得那么直接和突出,尽管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强调要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致使这一任务完成得不好,实际上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制约作用表现得更深沉、更持久、更广泛,因而更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它、批判它。属于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很多,本文仅就当前封建小农思想的存在、基础及危害性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小农意识,也叫小生产意识,是生产力发展到封建社会阶段,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况相适应的各种思想观念的总和,与大生产意识相对称。首先,小农意识不同于商品经济意识,它以自给自足型经济为基础。虽然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中国小农经济有别于西方的封建庄园主经济,自给但往往不能自足,要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伴随着商品交换,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属于自然经济。(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第71页。)小农意识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其次,小农意识(小生产意识)又不同于大生产意识,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生产规模狭小,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一般都可以在一个家庭单位里完成,整个社会生产的协作性表现不明显。小农意识就是对小生产社会状况的反映。

小农意识反映了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总体上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主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这种生产状况就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状况,也就决定小农意识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带有普遍性,从封建帝王到一介草民,从封建统治内部的政治改革家到揭竿起义的农民领袖,其思想观念中都不同程度地溶入小农意识,不过小农意识的主要载体还是封建农民。封建农民由于直接从事生产劳动,故尔产生了“重力”、“非乐”和“节用”思想(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56页。);由于生产只在一家一户里进行,故尔他们思想一般都较封闭,眼界较狭隘;由于只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能够做到自给自足,故尔与外界的交往就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鲜明的重农色彩;由于生产、生活年复一年的重复进行,很少有新的变化,只有经验就可以应付一切,故尔有重感性经验,重过去而轻科学、轻当下和未来的倾向;由于一切生产和生活都要通过家长依靠世代相传的经验来决断处理,家长的权威在家庭之中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家长制是小农意识一个基本内容;由于是分散生产,很少有分工协作,故尔产生“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由于小生产只能满足一定程度的基本需要,而每个个体的基本需要大体相同,所以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整个社会(放大了的家庭)平均主义思想较为突出,一般不能容忍暴富暴贫的反差。从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来说,少数统治者,只有依靠专制手段才能把全国分散的无组织的个体统一起来,而封建个体也需要一个清天大老爷、好皇帝来代表他们的意志,保护他们的利益。正象李泽厚所分析的,小生产者都易于产生于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人格神来作为最高主宰的幻想,他们的社会原则和政治理想,必须依存于建立这样一个绝对服从和信仰的基石才有可能得到实行。(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于是形成了封建社会的“清官”、“顺民”思想。

从以上分析来看,小农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源于小生产方式,或者进一步说,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五四”运动以前近代政治改革家和进步的知识分子,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不思考中国的前途问题,他们想在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上,嫁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来达到对社会的改造,愿望虽然是好的,但实践证明它不能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洋务运动和康、梁改革等都失败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生活的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页。)。中国封建文化、封建制度,都受制于封建的生产方式,只要封建的生产方式不变,也就不能期求封建文化封建制度有根本性的变革。

(二)10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正在向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奋进,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某些方面还不完全一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邓小平称它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我们不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来建设社会主义而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基础上来建设社会主义,如果把社会主义看做是一个过程的话,那么我们正是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党的十三、十四和十五次代表大会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经验所反复强调的基本精神。

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又不平衡。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力水平较高,在国家的一些尖端领域已经赶上国际水平,正是这些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力支撑着社会主义存在的基础。在广大农村和城镇中小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是依靠简单工具进行手工劳动,社会协作不明显,从形式上看类似于过去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正是这些较低生产力,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第二,由上述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进而分配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以外,私人、个体的经济成分在国家经济总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者经济。第三,商品经济不发达。虽然部分发达地区,商品经济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农村大部分地区,产品商品化还很低,自给自足的色彩还较浓,或者仅发展了区域经济,还没有参与国际竞争。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实质上是纠正我们过去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左”的认识,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现在还刚刚迈进社会主义的门槛,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从而为我们继续前进找到一个真正的基点。

既然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我们社会很大一部分生产力还没有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既然在农村和城市都有着小生产肥沃的土壤,那么今天小农意识的存在就不难理解了。一些关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士,曾不断地向人们发出警告,要防止封建小农意识回潮,可是直到今天它依然盛行。如对农村改革成功的认识,本来农村改革之所以成功是由于把农村的劳动方式、分配方式调整到适合农村现实生产力状况所取得的,而相当一部分却认为农村改革成功证明——人性本私。现代农民也许有一定程度的自私心理,属于小农意识,但是那些评价农民性本私的人也同样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再如城市改革,到现在为止,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承包制,第二阶段是股份制,这两个阶段都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有益探索,但改革都不同程度受到小农意识这一观念因素的影响。因企业领导的小农意识,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大思路、长计划,导致承包制的短期行为而中途流产。现在是企业改革的第二阶段——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如果从企业领导到企业职工都克服了“合伙的生意不好做”等小农意识,共舟共济,共担风险,共享繁荣,那么股份制改革就可能成功,否则就会象承包制那样失败。再如,企业办社会的思路完全是自给自足,所谓万事不求人思想的放大,是较为典型的小农意识。再如,现在各媒体宣传的,人们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就是企业的兴旺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领导,我们说,领导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宣传媒体片面地宣传领导的作用,群众不是主动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而要依靠一个好领导来支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这不能不说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这正是小农意识“清官”、“好皇帝”思想的反映。再如,我们国家现在的治国方针是以法治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年都颁布大量的法律法规,可是人们又有多少留意它们的产生,思考它们的意义,进而运用它们来保护自己,表明现代公民还没有从人治思想转为法制思想。小农意识还有其它方面的表现,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发现它在身边的存在,认真地清算自己,也会或多或少地找到一些。

小农意识在今天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现实社会中残存着小生产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出,应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过去由于我们把经济基础理解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总和,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就只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小农意识的存在只能解释为2000多年封建意识的惯性的表现,是失去基础的传统,这是不太符合实际的。(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三)虽然今天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历史要继续前行,我们的目标是向着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向着现代化,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迈进;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落后意识,比如小农意识,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小农意识与现代化建设是格格不入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思想障碍。我们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但是历史传统既是我们前进的基础,又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恩格斯指出,落后的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2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消除小农意识的消极影响,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消除小农意识的根本途径,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大致说来是循着下面三个层次而变的。第一,器物技能层次的现代化。第二,制度层次的现代化。第三,思想行为层次的现代化。”(注:《港台及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实际上也是强调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子系统。其中物质文明建设是根本,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也就没有真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生产力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同时也要看到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反作用,落后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阻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当前只有努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前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结构,才能改变小生产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各种小农意识。同样,如果不自觉地去克服小农意识,让小农意识去支配自己的生活,那么尽管他西装革履,住着现代化的楼房,摆着现代化家具,用着现代化的电器,但是他实际上仍没有真正的现代化。这也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

当前改革开放的环境有利于克服小农意识。改革就是要革除过去对生产关系求纯求公的乌托邦幻想,实事求是地承认多种生产关系的存在,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适合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小农意识的最终消除是十分有利的;开放是放眼看世界,只要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可以学,管理技术可以学,以法治国的经验可以学,总之,世界上一切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东西,都可以批判吸收。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在这种开放的思路下,在不同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的交往磨合中,必定能开阔视野,必定能培养民主意识。改革开放愈深入,克服小农意识的步伐就越快捷。

标签:;  ;  ;  ;  ;  ;  

消除小农意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_小农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