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平 占健(通讯作者) 张新风
(湖北省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 目的:探讨艾斯西酞普兰对抑郁障碍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91例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艾斯西酞普兰10-15mg/d)和对照组(阿米替林100-150mg/d)系统治疗,4周后以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浓度,同时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的浓度,同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第4、8周两组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研究组HAMD量表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8周,两组NO、ET水平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NO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E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艾斯西酞普兰对抑郁障碍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艾斯西酞普兰;抑郁障碍;内皮素;一氧化氮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109-02
据国内外研究报道,抑郁障碍和心血管功能紧密相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死亡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抑郁障碍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来探讨艾斯西酞普兰对抑郁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符合以下标准:患者符合《中国国际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ICD-10)中有关“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性别、年龄不限,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物质依赖患者,排除患者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糖尿病、肿瘤、炎症、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肥胖症,排除烟酒成瘾及其他物质依赖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共收集91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艾斯西酞普兰治疗,46例)和对照组(阿米替林治疗,45例)系统治疗。其中研究组年龄22~45岁,平均(30.7±6.5)岁;女性24例,男性22例;入组时HAMD得分平均为(33.9±4.6)分;其中首次发病17例,两次或两次以上发作29例。对照组,年龄22~45岁,平均(30.5±6.8)岁;女性23例,男性22例;入组时HAMD得分平均为(32.7±4.9)分;其中首次发病19例,两次或两次以上发作2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入组时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药物清洗期一周。研究组口服艾斯西酞普兰治疗,起始剂量10mg/d,1周内逐渐加量至15~20mg/d;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治疗,起始剂量50mg/d,1周内逐渐加量至100~200mg/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采用HAMD量表评定临床疗效,采用TESS量表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同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以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浓度,同时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的浓度。
1.3 检验方法
标本采集:用一次性注射器在肘前静脉穿刺,抽取2ml静脉血,注入一个EDTA抗凝管中。在抗凝管中加入抑肽酶40ul,4℃300g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并将血浆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用于测量NO,一份用于测量ET。-80℃保存。NO和ET的测定:NO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2-/NO3-的浓度,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以南京聚力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提供的ET放免试剂盒测量ET。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3.1建库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率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的比较
组内比较:治疗后第2、4、8周两组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4、8周研究组HAMD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血浆NO、ET水平的比较
组内比较:治疗后8周两组NO、ET水平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8周研究组NO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研究组NO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
3.讨论
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患者体内HPA轴的异常,影响体内的谷氨酸(GLU)-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Ca++-NO途径[1],NO合成酶受到抑制,导致NO浓度降低。而NO与ET之间存在相互作用,NO的减少使得其对ET合成和释放的抑制减弱,使ET浓度升高[2]。
艾司西酞普兰是通过增强海马和皮质中BDNF mRNA的表达,调节HPA轴的异常,上调NO水平,促进神经元细胞的存活及可塑性,调节ET浓度,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神经元细胞的损伤[3],改善海马神经元的萎缩,发挥治疗抑郁症状的作用。本试验发现疗后第2、4、8周两组HAMD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后4、8周艾司西酞普兰组HAMD量表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治疗后8周两组NO、ET水平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NO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E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
总之,艾斯西酞普兰对抑郁障碍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较大,能升高NO水平,降低ET水平,这对伴有抑郁障碍的心血管病人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翁深宏,王高华.抑郁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水平变化[J].广东医学,2010,3l(1):89.
[2]周大亮,魏林,李晓光,等.抑郁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23(30):3533-3536.
[3]饶世雄,李杨.利培酮合并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J].四川精神卫生,2011,24(1):45-46.
论文作者:蒋平,占健(通讯作者),张新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3
标签:普兰论文; 抑郁论文; 血浆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水平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