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内蒙古锡林浩特 026000)
【摘要】心肺复苏术(CPR)里的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是现场或紧急救护中使用最多的技术,BLS也是ALS和PLS的基础。所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使同学们掌握此项技术并会应用是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教学过程设计;心肺复苏训练与考核系统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291-02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1 世界急救日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这个纪念日旨在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普及急救知识,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意外伤害无时无刻都存在,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遇到意外伤害时,生命和健康才能得到尽可能的保护。
1.2 急救技能包括
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
2.明确教学目标 深度探究
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心肺复苏的重要意义、掌握心肺复苏的内容、掌握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的操作程序。
技能目标:能够对成年患者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有效的气道开放、恰当的人工呼吸技能;您在本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将使您能够识别和应对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
2.2 现场心肺复苏的作用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4万多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居全球之首,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而60%以上都发生在院外。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第一目击者在4分钟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可能有半数患者被救活,又称“黄金4分钟”。
2.3 心脏骤停原因、临床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一个人在6小时内突然死亡,即为猝死。心脏血管、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酗酒、出血、过敏及中毒等原因均可导致猝死,但以心脏性猝死最为常见,占80%以上。各种心脏病都有可能引发心脏性猝死,其中心室颤动导致的心搏骤停是最主要的原因。心脏性猝死救治成功率低,我国抢救成功率不到1%,绝大部分患者还没来得及到医院就已死亡。
(1)发病原因
分为心源性心搏骤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2)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无先兆症状,常突然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最为重要,心搏骤停4分钟内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心室颤动,4分钟后则多为心室静止。
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心室颤动 、心室静止、心电-机械分离3种类型,3种心电图类型及其心脏活动情况虽各有特点,但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导致循环骤停是共同的结果。
2.4 心肺复苏定义、阶段划分
心肺复苏术(CPR)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目的是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最终达到脑神经功能良好的存活。
心肺复苏(CPR)分为3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CLS)和延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在现场或紧急救护中使用最多的技术是BLS,主要包括的措施有: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BLS也是ALS和PLS的基础。
3.师生互动 教师分步讲解示范 学生同步模仿
3.1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操作程序讲解
(1)环境判断: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2)判断意识及呼吸(<5S):一拍二喊三观察。
(3)启动EMSS:快通知医生、护士,推抢救车,拿AED。
(4)摆CPR体位:在呼救的同时迅速将患者成仰卧位放在硬地面或身下放按压板,头去枕,操作者位于患者右侧,解开衣领及腰带,暴露胸部。
(5)判断脉搏(<10s):手指从颈中线滑向甲状软骨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稍加用力触摸颈动脉;同时操作者面向患者胸部,耳贴近患者口、鼻判断呼吸。
(6)胸外心脏按压(C):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手法:左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右手掌平行重叠于左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翘起,离开胸壁;
按压深度:使胸骨至少下陷5~6cm,每次按压后应使胸廓完全恢复,使血液回流,但手掌不离开胸壁;
按压:放松时间比=1:1;
频率:以100~120次/分的速率连续按压30次。
(7)开放气道(A)采用仰头抬颏法(解除舌后坠效果最佳),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
(8)人工呼吸(B):口对口人工呼吸(首选):均匀吹气500~600ml,使胸廓抬起1秒。
(9)循环操作: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以30:2的比例交替进行,进行5个循环后迅速判断一次。
(10)及时使用AED:只要AED到位,立即应用;电极板位置:心尖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心底部:左腋前线第五肋间。
(11)判断复苏效果:触摸颈动脉有搏动;自主呼吸恢复;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面色、口唇、甲床和皮肤色泽转红。
(12)继续操作:若未恢复:此时应更换人后继续5个循环操作;若已恢复:给予ACLS。
3.2 逐项练习 突破难点
根据加涅的学习过程阶段模式,首先通过应用心肺复苏训练与考核系统进行专项训练:包括频率训练、按压训练、吹气训练,每次操作的频率、按压深度和潮气量均在屏幕显示,不在标准范围内时有语音提示。这样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操作标准,掌握操作技巧,实现整个操作流程中关键环节各个击破。
3.3 连贯实施 掌握技能
基础生命支持需要连续、快速、有效的实施,才能提高复苏效果。在熟练掌握上述单项的基础上,可以在心肺复苏训练与考核系统上实施连贯操作;操作达标,模拟人复活,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可触及颈动脉搏动;操作未达标,模拟人死亡,瞳孔对光反射消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同时该系统全程电子监测并显示潮气次数、潮气量、潮气时间、按压次数、按压位置、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回弹等,并实时显示操作波形,通过波形可判断上述指标,来提高学生操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3.4 内化知识 形成能力
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掌握规范的操作程序,培养沉着、冷静的急救能力,养成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
4.归纳总结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本身的程序繁多,操作要点不易把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将操作程序和要点总结成口诀,可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反复记忆,并在后期的实践操作中进行理解。
【参考文献】
[1]王惠珍.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沈洪,刘忠民.急诊与灾难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幸嘉萍.现场“心肺复苏”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J].职教通讯,2013,3:48-51.
[4]王官丽.“基础生命支持”说课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3:280-283.
[5]2015年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DB].2015.10
[6]AHA.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学员手册[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李丰鹤,乌云毕力格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心肺论文; 操作论文; 生命论文; 心脏论文; 基础论文; 患者论文; 心室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