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国: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重大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方略论文,以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以德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方略的重大提升。坚持以德治国,必将对我们党的建设、对我国新世纪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深刻认识“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思想内容。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以德治国”方略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以德治国”是对古今中外一切国家治政经验的总结。中国历代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视思想道德,甚至看成治国之本。公元前11世纪的周公认为“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修身才能正己,正己才能正人,正人才能以德齐家,以德治国。”(《论语》历代不少政治家重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国外许多国家也很重视伦理道德。如,美国在1978年就制定了《政府道德法》,新加坡有“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的价值观教育,日本也大力宣传“大和文化”国民精神、伦理思想。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人格力量,使共产党员成为全体人民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全体党员的表率,努力在全社会塑造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2、“以德治国”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道德对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没有公正就没有市场经济。从现代社会来看,市场经济是一种需要利益驱动的经济,也是需要道德规范的经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的大变革时期,相应的社会道德观念也在构建中,加上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入,难免出现道德无序、道德失控的状态。一旦道德沦丧,不仅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且会败坏社会风气,毁损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国,抑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晶。早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在抓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十四大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各行各业都要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十五大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在去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就这样,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并做出了“以德治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必将在全党更进一步明确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从而有效地解决一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忽视思想道德建设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模糊认识,逐步扭转、克服一些地方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
4、“以德治国”是新形势下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迈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社会急剧变动,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人们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面临着多种选择;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快速发展包括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激荡的趋势,我们要落实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基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推进“十五”计划的全面落实,就必须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我们党并没有忽视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整合社会中的作用,而是一再强调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
从功能上看,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量保证实施、用于调节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道德是基于对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种规范体系。道德与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从评判标准来看,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是比较理想的。中国的老百姓在评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时候,十分注重社会风气、社会的道德水准,尤其是执政的各级官员的道德素质。讲究道德、民风敦厚、官员体恤民情的社会是令人称道的。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唐代统治者一方面搞“贞观修礼”,制定一套封建的道德体系,以“正家”、“定天下”;一方面又制定唐律,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其道德观念,以便“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
从社会主义的任务看,要求我们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时指出,它是一个“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社会,“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04页)。就是说,消除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旧社会的痕迹,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在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今天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
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德治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
推进以德治国,必须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五大报告,以及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作了精辟阐述。总的来说,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落脚点,在全社会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体系。现阶段的道德建设,应该是一个有主导价值取向,包括多层次、多方面道德要求的完整的道德体系。鉴于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等情况,思想道德建设又不能理想化,要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注意区分层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推进以德治国,必须以德治党,以德治政。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因此,实施以德治国,首先要以德治党,注重制度建设,党的规章制度必须体现出其“先进性”,即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出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更高要求,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慈善和公益精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做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五种精神”的模范。
古人云,为政之道,唯有三件事:一是清,不贪;二是慎,不疏;三是勤,不懒。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构的广大公职人员依据人民的授权,代表人民“治国”,因之在“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各级政府机关和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做到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不辜负人民的殷切期望。
推进以德治国,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以德治国”的主体性,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人民的“治国”能力,其中包括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的重要环节,广泛扎实持久地在全体人民中进行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道德传统的教育,大力普及道德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思想的腐蚀及“法轮功”等邪教的诱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需要在全民中提倡诚实守信观念。还要注意研究能够覆盖全社会各种不同人群的道德传递的链条和网络,特别是对于一些只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影响的人群,如流动人口、高收入群体、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离退休人员等,要寻找合适有效的影响他们道德养成的方法。
推进以德治国,必须营造正确的道德导向。首先要在立法和司法中坚持正确的道德导向,对那些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出现的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如“见死不救”、“虐待父母”、“破坏家庭”等,就可以在立法时予以适当注意。也要看到,德治更多的是讲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重在自省自觉自愿。因此要在道德宣传教育、社会舆论、榜样感化等途径上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着力探索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共青团的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手拉手、保护母亲河行动、青年文明社区创建、青年文化广场等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载体,就为青年一代所喜闻乐见,热心参与。要注重强化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所有的新闻媒体、思想文化阵地和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都要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