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战争的领导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抗日战争论文,领导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领导者的不同观点
关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我在1995年写的《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研究述评》[1],就曾介绍了当时几种主要的不同观点:
1.是共产党领导的。这是传统观点,现在仍有人坚持。但对共产党领导的范围、程度、实质等,在表述中又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抗日战争就是共产党领导的;有的认为共产党虽然“在较大程度上取得了抗战的领导权”,但这种领导权“是不充分的、不完备的,主要是在政治上发挥着领导作用”,而且“能充分行使领导权的地方仅限于抗日民主根据地”;有的认为所谓共产党领导,主要是指政治领导,或者就是指政治领导;有的认为共产党的领导作用除表现为政治领导外,还反映在思想影响和组织推动方面。
2.是国民党领导的。台湾学者全部持此观点,大陆少数学者也持此观点。理由是:1.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当时唯一合法的政府,国民党是当时唯一的执政党。2.我党我军当时一系列方针、作战计划、命令等须交国民政府批准同意后才能实施……。3.从我党领导人的一些言论中也可看出是国民党领导的。有的学者认为除解放区外,蒋介石“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是实施了领导的(虽说领导得不完全正确)”。
3.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理由是在政治上两党都发表了自己的纲领,在军事上分别领导了两个战场,等等。有的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质和内容就是共同负责,共同领导,共同奋斗,共同发展”。有的还认为抗日战争从政治上说是共产党领导的,“从组织上说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
4.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或分别领导合作进行的。理由是“国共两党虽然实现了合作,但未建立统一的组织形式。各有各的辖区和民众,各有各的政权和军队,各自支撑了不同的战场”,因此抗日战争“是由国共两党分别领导进行的”。
5.领导权是逐渐由国民党向共产党方面转移的。不少学者认为在抗战中或开始时是国民党居于领导地位,但由于其阶级局限和错误政策,领导权逐渐向共产党方面转移,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但对于这种转移是否完成,又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这种转移已经完成,国民党的“领导地位日益趋于形式”,而共产党“成为实际上的全国抗战的核心”;有的认为这种转移并未完成,“假如共产党的领导权已大于国民党的领导权,也就无需进行解放战争了”。
6.不笼统提谁领导谁而具体分析各方面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因而抗战的领导权用笼统、简单的字句表述不清楚”,“最好不要笼统地简单地提抗日战争是谁领导,而是具体地阐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情况和作用”。有的人认为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进行的提法比较好,这已包含了领导权问题的深刻内容。
7.着重分析争夺领导权的过程。胡绳在评论了几种关于领导权的提法以后说:在领导权问题上国共两党始终进行着斗争,“前面讲的关于抗日战争领导权的几种说法,一句也没有提到团结中的斗争,不能使人看到在团结抗日中存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固然,在当时的形势下不可能把抗日的领导权全部夺取过来,但是我们用适当方式进行必要的斗争,就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民党领导集团不能按照它的反动方针把抗日战争引导到绝路,促使它不能不抗战到底。要概括说明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就不能不看到无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共产党同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的过程。不研究这个过程,是说不清楚领导权问题的”[2]。
除以上观点外,还有其他一些看法,如有的提出应用计量方法考察领导权的归属等。近年来,有的学者又提出一些看法,如认为抗日战争名义上是国民党领导,实际上是国共两党独立地领导各自的力量合作进行的[3],等等。
在《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研究评述》中,我虽然认为以上观点各有自己的道理,相比之下,胡绳关于着重分析争夺领导权的过程说,及领导权转移和消长说比较全面和科学。但现在看来,这两种观点也值得商榷,因为它们都主要是强调国共两党争夺领导权的过程和领导权的转移,并没有说明抗日战争到底是谁领导的。抗日战争作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一场时间长久、规模巨大的战争,不应该着重强调国内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而应该着重说明是谁领导中国进行了抗战,突出中国对日抗战的方面。
至于其他几种观点,大部分也值得商榷。例如关于共产党领导说,胡绳就曾指出:“说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过于简单。总不能说共产党领导了国民党,领导了国民党的反共政策,领导了湘桂大溃退,等等”[2]。张宪文认为,那种笼统、简单地说“共产党领导了抗战”等提法,“都没有能够使大多数人信服”[4]。关于国民党领导说,刘大年曾指出:说国民党领导了抗日,不可能对诸如国民党抗战期间政治地位何以衰落下去,共产党的力量何以反而迅速壮大了等等问题“得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另外,国民党“不敢和不能依靠抗日主力军农民和广大人民群众,就压根儿谈不上领导权问题。一不领导工人、农民,二不领导革命民主派,除了自己领导自己,还有谁要由它去领导?”[5] 关于国共两党分别领导或分别领导合作进行说,胡绳曾指出:“如果把国民党和共产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统区和解放区看成各不相干,也不符合事实。因此,分别领导的说法也没有全面地说明事实”[2]。关于不笼统提谁领导谁而具体分析各方面的作用说,胡绳也指出,后面这种说法“作为历史现象的描述,当然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清其领导权问题”[2]。
将以上各种观点相比较,现在我认为还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说比较符合历史的实际。
二、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
要说清这问题,首先应该把领导权和领导者两个问题分开,因为两者说的并不是一回事。长期以来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争论,就是因为很多人把这两个问题混到了一起。在《抗日战争领导权新论》[6] 中,我就指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是中共中央根据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必须争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的策略思想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以正确的主张和模范行动,影响和引导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使革命按照自己的主张进行到底,也就是说主要是进行政治领导,和对抗日战争的组织领导、行政领导不是一回事。而抗日战争的领导者,不仅包括政治领导,还应该包括对抗日战争的组织领导和行政领导。
从对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来说,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树起了一面旗帜,把全国各个民族、各个阶级阶层、各个党派团体团结到了一起,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战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及实践,也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主要限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及一些民主党派等等,国民党领导地区的广大民众并不一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他们拥护和支持抗战,主要是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当时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坚持抗战,拒不投降,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起了重要的政治领导作用。1938年春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就是一个对全国抗战起了政治领导作用的重要文件。后来虽然由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政策的错误及自身的腐败,这种政治领导作用明显下降,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越来越大,但谁也不能否认,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自始至终对它领导的地区具有政治领导作用。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就曾说,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到现在,由于我们执行了正确的路线,使国民党的影响低落,势力缩小了。但是,“现在国民党影响还有没有呢?还相当大。国民党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又加上二十年,共有六十年的历史。我们还不到人家的一半,只有二十四年的历史。要我们的影响去,他们的影响才会走;我们的影响不去,他们的影响就不走。所以说,国民党的影响是低落,而不是没有,势力缩小了,但还有相当大的力量”[7]。按照毛泽东的这种说法,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虽然政治影响越来越大,但还没有取得全部的领导权,还没有能对全国人民都起到政治领导作用。
从对抗日战争的组织领导来说,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主要限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而国民党领导的广大地区,主要是由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领导的。而且从全国来说,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是全国抗战的合法的组织领导者,这不仅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中国共产党当时也是承认的。例如毛泽东于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就说:“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因此,我们是坚决拥护蒋委员长及其领导下之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并号召全国一致拥护。”[8] 1938年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还“正式宣言:中国共产党对于拥护三民主义,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的诚心诚意”,并认为全中华民族当前紧急任务的第二条就是:“诚心诚意地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拥护国共两党及一切抗日党派的亲密合作,反对一切分裂企图,反对任何汉奸傀儡政府。”[9]
从对抗日战争的行政领导来说,与上面所说的组织领导的情况基本相似,中国共产党的行政领导也主要限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国民党领导的广大地区,也主要是由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领导的。而且从全国来说,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是全国抗战的合法的行政领导者,这不仅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中国共产党当时也是承认的。
综上所述,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行政领导等方面,都共同起了作用。不仅如此,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说也是中共中央的很多文件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公开承认并多次说过的。例如:
1937年12月24日,毛泽东在《在友军区域内应坚持统一战线原则》中说:“为达到扩大统一战线的目的,在共同负责、共同领导、互相帮助、互相发展的口号下,与各统一战线的地方工作当局协商,群众工作的进行,必须注意尽量取得他们的同意与合作,从抗战利益出发,说服他们采纳我们的意见与建议。万一不能同意时,不应勉强,而应暂时让步。”[10]
直到1947年2月1日,毛泽东在《对中国革命新高潮的说明》中仍然承认抗日战争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领导的,他说:现在“革命高潮快要到来。这种高潮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北伐战争,第三次是抗日战争,这三次都是全国规模的。……第一次革命高潮无产阶级没有参加领导,那时还没有共产党,是同盟会领导的。第二次、第三次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领导的”[11]。
胡绳曾批评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说“站不住”,因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要消灭共产党,它有一套方针;我们也有一套方针,与国民党根本不同。不可能也没有形成共同领导的局面”[2]。他说的国共两党的区别是确实存在的。但除了存在这些区别以外,我认为国共两党的共同点还是主要的,即两党都是要抗日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虽然发生过很多磨擦,但都没有彻底破裂统一战线,而是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持到了最后的胜利。国共两党虽然分别领导了不同的地区和战场,但两个地区、两个战场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不管国共两党的领导者如何考虑,两个地区、两个战场实际上是互相配合、互相支援的,两个战场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战场。如果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肯定会困难得多。因此,尽管国共两党存在着很大的甚至根本的区别,并分别领导了不同的地区和战场,但国共两党还是共同领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有的人可能担心,如果说国民党也领导了抗日战争,会抬高国民党的历史地位,降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第一,国民党也领导了抗战是历史事实,不是随便可以抹杀的。与其回避,还不如按照历史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不仅可以表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宽大胸怀,也易于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第二,明确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抗日战争,就旗帜鲜明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也领导了抗战,总比含糊其辞不说谁领导更好。这不仅没有降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相反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
三、国共两党的共同领导作用前后是有变化的
中国的抗日战争虽然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但有两个情况必须说明:
首先,共同领导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领导机构和组织形式,除了分别在全国发生政治影响以外,主要还是分别领导自己领导的地区和战场。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即说:抗战初期“所谓的‘共同领导’,实际上只是国民党一党领导”,当时中国共产党“说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抗战到底”这个话并“没有错”,“因为要打日本,就要有个头子,中国当时的头子就是蒋介石,他有那么多军队,外国也承认他。但是他后来要反共,这句话我们就少讲了,以至于不讲了,改为要建立一个联合政府,把他那个政府改组一下。如果说共同领导,那就是你领导你那一堆子,领导中央军;我们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领导广大人民,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7]。实际上,抗日战争就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或分别领导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分别领导或分别领导合作进行说没有体现出国共两党领导的两种地区和两个战场的密切联系,因此不如说共同领导好。
其次,国共两党的领导作用在不同方面是不相同的,而且是处在变化之中的。从抗战初期来说,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提出鲜明的持久战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所起的政治领导作用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在组织领导和行政领导两个方面,因为国民党的力量大,领导的地区广,毫无疑问是国民党起的作用更大一些。不过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影响的扩大,以及国民党领导区域的缩小和政治影响的萎缩,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行政领导作用都在扩大,而国民党在这几个方面的领导作用都在缩小,即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形势。正因为如此,抗日战争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以至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虽然存在着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但我认为并不妨碍国共两党共同领导抗日战争的观点。因为从总的方面来说,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因而是站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