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论文_岳颖

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 湖南邵阳 422200

【摘 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于发病后4.5-7h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于发病后3-4.5h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并就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在患者发病后4.5-7h进行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不但能帮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引发组织缺血性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最主要原因,脑梗死患者常常轻度认知障碍并发症,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治疗手段,是降低脑梗死死亡率和残疾率最有效的方式[1]。但溶栓治疗应在起病后哪个时间段进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溶栓治疗,就其疗效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急诊、神经内科门诊及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符合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将120例患者随即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在64-75岁,平均(69.5±5.5)岁;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62-73岁,平均(68.8±5.7)岁。排除药物禁忌、不签署同意书的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维持生命体征和预防治疗并发症等对症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发病后4.5-7h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于发病后3-4.5h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采用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生产0.9mg/kg阿替普酶,按照1次/d进行静滴注,治疗24h后复查患者头颅CT,如果未出现脑内出血,则给予0.2g/次拜阿司匹林(德国 Bayer Vital GmbH,注册证号:H20120236),按照1次/d,连续治疗14d。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改为0.1g/次,1次/d[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并就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无效:均未达到以上条件。

1.4 统计学

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χ2进行分析;多因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均为双侧,P<0.05定为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1例出现脑出血、2例出现头痛、恶心,无例患者存在言语系统变化,总发生率5%;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3例出现脑出血、4例出现头痛、恶心,2例患者存在言语系统变化,总发生率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556,p<0.05)。

3 讨论

多数研究显示,随着脑梗死病程的延长,再加上体循环中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并加重其形成,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引发患者感觉过敏、感觉迟钝、内感不适、意识障碍、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多种症状。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讲,因其是急性或持续性的疾病,导致手术难度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严重的威胁,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并且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3]。

超早期的溶栓治疗是降低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溶栓治疗的目的就是溶解血栓,帮助患者恢复缺血区血液灌流,挽救缺血神经细胞。一般来说,溶栓应在起病后6h内的时间窗内进行治疗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挽救缺血半暗带。因该病是因缺血导致,因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一旦发生缺血情况,几分钟至书校内则会迅速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针对脑梗死的治疗必须尽早进行[4]。张立红,王苏平,彭道勇[5]等人指出,如果在发病后3-6h进行溶栓治疗,可有效恢复梗死区的血液灌流,减少对神经元的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恢复瘫痪的肢体。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月张文华,孙冠军,崔海峰[6]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张文华针对收治的99例患者分别行不同时间的溶栓治疗,最后得出阿替普酶的最佳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4.5-7h。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在患者发病后4.5-7h进行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不但能帮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聂德云,熊涛,李强等.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12例[J].医药导报,2015,23(3):338-340.

[2]高志红,宁鸿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65-65.

[3]庞洪波,费世早,陈宗胜等.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41-42.

[4]张立红,王苏平,彭道勇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75例超早期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4(13):146-148.

[5]李帆,彭刚.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20-21.

[6]张文华,孙冠军,崔海峰等.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7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8):792-793,795.

论文作者:岳颖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  ;  ;  ;  ;  ;  ;  ;  

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论文_岳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