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人群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分析论文_张春凤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23000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心肺复苏技能(CPR)培训考核效果,探讨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最佳年龄。方法:将2015年参加我院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214人按年龄分成3组,第一组<14周岁,39人;第二组≥14周岁<18周岁,43人;第三组≥18周岁,132人。三组受训者均观看CPR操作视频,在指导老师进行操作示范后自由练习心肺复苏术。以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率、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率为参照指标,对比三组考核结果。结果: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与第三组受训人员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率、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率更高,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组与第三组受训人员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率、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年满14周岁及以上的的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能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不同年龄人群;培训效果

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加快的同时,突发事件也逐年增加。其中因溺水、触电、突发心脏病等造成的心跳呼吸骤停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原因,得到了大力的关注,也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安全急救的重要性[1]。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帮助心脏骤停患者迅速重建工人呼吸与循环,保证心、脑、等 重要脏器血氧供应的一系列急救技术[2],早期有效的CPR是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最为重要的是要将急救知识向社会公众普及[3]。为响应这一号召,2015年我院针对在校学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班,观察并探讨了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考核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参加我院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214名在校学生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大学生131人,高中学生41人,初中学生42人。按照不同年龄段将其分为三组:第一组<14周岁,39人,其中男20人,女19人;第二组≥14周岁<18周岁,43人,其中男25人,女18人;第三组≥18周岁,132人,其中男66人,女66人。

1.2 方法

由我院急诊科抽调培训教师负责讲解,培训教师专业资质均经由美国心脏协会(AHA)认证。结合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成人单人心肺复苏的要点以及基本内容,利用集中授课方式对本次入组的214名受训人员开展CRP理论知识讲解和技能培训工作。(1)理论授课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理论知识讲授,通过幻灯片演示、发放训练教材、播放演示操作视频等方式明确讲解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概念、常见原因,告知受训人员何为“四早生存链”(早呼救、早复苏、早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详细指导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步骤,介绍复苏有效以及复苏成功的标准,同时在急诊科高年资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在心肺复苏操作模型上开展操作示范。(2)实操练习。实操练习是心肺复苏培训的关键环节。三组受训人员采取组内自由结合的方式,6~8人为一个小组,各小组分别配置培训教师1名和心肺复苏模拟人体1具。培训教师结合AHA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步骤向各组受训者做出现场操作示范,并就每一项操作进行动作分解,务必确保各组受训者掌握动作要领。经过反复多次练习后,培训教师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受训者操作动作,指出其中错误或不到位的地方并予以纠正,直至彻底掌握心肺复苏要领。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统一使用型号为JC-CPR3500B心肺复苏模型进行心肺复苏技能考试,记录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的记数及有效人工呼吸次数。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方差齐者或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方差不齐或者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与第三组受训人员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率、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率更高,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组与第三组受训人员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率、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相比于第一组,aP<0.05;相比于第二组,bP>0.05。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也随之提升。据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居于全球首位,患者生存率尚不足1%。而“第一目击者”能否及时有效地开展心肺复苏是保障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心肺脑复苏时限为4-6min,心脏停跳8 min虽能复苏成功,但仍有严重后遗症,因脑细胞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4-6min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 [4]。患者丧失了最宝贵的“钻石”4分钟抢救时间[5],因此及时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1]。而心肺复苏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就是正确的按压和有效的口对口人工呼吸,但国内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率相对较低,大部分公众缺乏心肺复苏术培训经历,且公众培训目前依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有不小的差距。通过组织CPR培训,可有效提升受训人员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水平,第一时间采取最基本、正确的紧急救护措施,大大降低院前死亡率以及患者伤残率。作为最基本的一种急救技能,CPR并不复杂,受训人员也无需利用复杂仪器设备或者掌握深奥的医学理论来实施,经过规范且系统化的培训后即可掌握要领。本研究结果表明,第二组与第三组受训人员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率、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率明显高于第一组(P<0.05),认为可能是年龄较小,体力相对不足,胸外按压力度不够,口对口人工呼吸肺活量较小,导致胸外按压正确率及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率不高,与吴丽萍等[6]报道一致。

综上,对14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能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冰,张秀敏,王昕晔,等.吉林省中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3,26(10):7-10

[2]张悦怡.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

[3]卫生部长在全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R].卫生部长陈竺.2008.4.21

[4]严宝剑.心肺复苏的关键[J].医学创新研究,2008,5(2):48-49

[5]蓝天明,乔君.刘国韬.等.大中学生心肺复苏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97-398

[6]吴丽萍,陈晓勤,许杰州等.广东省某医学院不同人群急救技能培训效果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12):12-14

论文作者:张春凤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0

标签:;  ;  ;  ;  ;  ;  ;  ;  

不同年龄人群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分析论文_张春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