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章彬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初级中学 614000
【摘要】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就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参照实际教学内容巧妙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以期将学生引入丰富多彩、趣味多姿的数学探索实践中来,最终达到迁移知识生成能力的教学目的。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11-194-01
一、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1、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教育的艺术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情感的闸门一旦开启,教师就要因势利导,使其在不断的激励中得到陶冶和升华。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教材的兴趣。”很多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我们可运用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信息技术等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利用数学小故事、现实生活实例、趣味题(或衔接题)、动手操作(活动)、小实验等阐释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数学知识。要创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数学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较轻松地学到知识。
2、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息息相关,有效解决部分学生认为数学与生活脱钩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整理,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层次递进,强化认知,培养问题意识
1、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层次递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紧扣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深入剖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好导学案,做到“浅”中见“深”,深入浅出,层次递进,具有启发性。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练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分层训练,注意难度、梯度的递进,使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步步深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就感和进步的喜悦。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
2、强化认知,培养问题意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标,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同时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真正调动起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1、突出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学习。学习的捷径是学生自我发现,找到知识的规律和联系。要倡导自主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自己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获取知识。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与原有知识储备融合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自主学习的内容,题目不要设置太难,要让大总分学生能够完成。
2、解放学习时空、建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动态的,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我的课堂学生来做主”, 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质疑、合作、讨论、提高,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成长的乐园。
四、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合作学习、探究
1、改变教学方式,引导自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自觉地、积极地根据问题潜心思考,找思路、找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要精心设计适宜学生的自学内容和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讨论的问题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要求每位同学学生静下心来、动起脑来、认真预习、自主分析,根据学习目标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导学案;学案中大部分内容,中等以上学生通过自学后都能完成,但一些综合思考性题目或答案不唯一的题目需讨论解决,要求学生用红色笔标注出来,进行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真正让学生乐学、想学,从而为提高教学提供保障。
2、强化合作探究、促进共同成长。合作学习、探究时,教师全面掌控,交给组长组织,组内全员参与,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发言,相互释疑;组内无法解决或解释不清的问题,组际交流。合作探究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而是让全体同学把思路打开,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师生、生生互动,生教生,生练生,生评生,做到思维有深度,探究有高度,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对所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讲评,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田灿军.如何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学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2012(12).
[2]黄异才.激活初中数学课堂策略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2).
[3]邴小艺.抓住学生认知,有效提升课堂效率[J].中学数学参考,2012(06).
论文作者:罗章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论文; 认知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1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