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论文_张晓莲

浅谈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论文_张晓莲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人民医院 四川自贡 643100)

【摘要】根据我院2016年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统计,我院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病例的4.1%,在我院医院感染病例中排名第四位。切口感染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常导致切口延迟愈合,切口裂开、甚至引起全身感染。故此,在新时期积极探究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并从多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因素;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016-02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bstract】Surgical site infection occupies more than 10%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t is secondary infection caused by surgical operation, and ranks third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general, 10% of the surgical patients or 5% of the rectal surgery patients will hav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which not only increase the patient's hospitalization costs, but also lead to other complications, which will endanger the patient's life and health. Therefore,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and content to probe into the caus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solve it.

【Key words】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Factors; Prevention; Control

1.病因

1.1 内源性原因

手术伤口污染物来源途径众多,因操作类型而不同,其污染物来源于患者的皮肤、脏器等,且根据相关统计报道,引发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原因便是内源性,是由患者自身的菌群导致污染,除此之外,患者伤口的情况、部位、组织灌注水平等对微生物的数量也会造成影响。其中依据手术内污染的程度可以将切口分为四种类型,(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生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Ⅰ类手术切口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较低,在3%以下,而后三类手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则高达30%。

1.2 外源性原因

所谓的外源性原因导致的手术部位污染主要包括了与患者接触的环境、手术室卫生、空气、手术器械等。

2.危险因素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手术部位感染是十分复杂的过程,且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较多,包括手术操作、环境、手术器械、微生物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两种,其一是宿主危险因素,其二是手术危险因素,其中在手术操作中,手术以及环境因素会引发细菌污染,另在手术之前,消毒剂消毒情况、皮肤准备情况、皮肤消毒情况等均需要加以重视,尽可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3.准备工作

3.1 手术前患者准备工作

(1)需缩短患者手术之前的住院时间;(2)对有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血糖控制;(3)做好备皮工作,应在手术当日备皮,将毛发去除;(4)对手术部位皮肤进行消毒;(5)如果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则需要在麻醉诱导期给予患者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6)如医务人员患有感染性疾病不可参与治疗;(7)对患者的抵抗力加以重视;(8)在患者住院之前需要对潜在的疾病以及感染进行治疗,并且要对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加以纠正。(9)提高患者的整体防御能力。

3.2 手术工作人员准备工作

(1)将手术室门关闭,做好清洁消毒与隔离工作,避免人员流动性过大;(2)做好手术器械消毒灭菌工作;(3)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按照规范进行外科刷手、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的规范性与正确性;(4)如果手术时间比较长,或者患者的失血量超过1500ml,则手术中则需要追加抗菌药物;(5)在手术中需要轻柔,避免对手术部位其他组织造成损伤;(6)保证患者术中体温的正常;(7)手术结束需利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切口冲洗。(8)手术人员在进入手术室之前需要修剪指甲,将手部饰品去掉,手术室人员不可涂指甲油。(9)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参加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清楚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重点讲解手术室“门关、鞋关、更衣关”的重要性。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一般情况下,如果手术野无污染是不需要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其中如果出现以下四种情况可进一步考虑用药:(1)手术的时间比较长;(2)手术过程中会涉及到比较重要的脏器;(3)植入物手术;(4)年龄较大或者有免疫缺陷的患者。除此之外,需要给予抗菌药物,那么则需要在术前1h内给药,其中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h,或者患者的失血量大于1500ml,则需要给第2剂药物,要保证总预防用药不可超过24h。对于手术时间低于2h的则只需术前一次用药即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围手术期内预防性抗菌药物在品种选择上需要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

4.术中预防措施

在手术中预防控制措施关系到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安置手术病人的时候需要严格遵循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基本原则,如果两种情况出现在同一个手术室则需要先给非感染性患者做手术。(2)对于特殊感染病人需要在单独的特殊感染手术间内进行,比如像气血坏疽病人,还需要对医务人员的数量进行控制,遵循隔离预防的基本准则,在手术结束之后还需对手术室进行全面消毒。(3)手术室的温度需维持在25℃左右,依据患者术中的温度,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取保温垫做保暖工作。(5)手术室需要每小时更换15次气,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手术室中空气的尘埃粒子与细菌的浓度。6)对手术部位皮肤进行正确消毒。(7)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手术人员还需要提高手术技巧,尽快将手术部位死腔消除,将手术时间缩短。(8)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糖尿病以及血糖不稳定的患者进行监测,保证血糖的稳定。(9)注意切口保护,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用纱布垫保护切口边缘,以免受到污染;手术操作中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使用拉钩要垫湿纱布,不可用力过大,以免损伤组织和导致细胞缺血。

5.术后预防措施

毋庸置疑,术后预防措施是极其重要的,需要加以关注与重视。(1)在切口缝合之后需要覆盖具有良好吸附能力的敷料,如出现渗透则需要及时更换,保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2)在术后的48h之内均需要利用敷料将伤口进行覆盖,对伤口的情况进行监视,如发生不良现象需要及时上报主治医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3)在术后换药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需要先清洁切口,再清洁污染切口,最后则是感染切口。(4)要做好各项记录工作,便于日后护理干预的有效性。(5)对患者手术部位加以观察,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现象则需及时治疗。

6.结语

手术部位感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且还会提高死亡率与再次住院的几率,因此积极加强手术部位感染与控制十分重要,其中在预防与控制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包括术前准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术中预防、术后预防,只有真正做到这几点,才能尽可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海兰,秦毅,霍长瑜.骨科植入术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7:1713-1714.

[2]刘英兰,张立海,孙兰英,钟敏.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04:31+33.

[3]王平.门诊手术室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33:96-98.

[4]陈彦维.浅谈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7:303.

[5]赵瑞娜.门诊手术室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内蒙古中医药,2013,27:90-91.

论文作者:张晓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1

标签:;  ;  ;  ;  ;  ;  ;  ;  

浅谈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论文_张晓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