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桥梁加固 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
博兴开发区化工路胜利河桥,原建于1996年,为4孔11.5米钻孔灌注桩空心板桥,为水利工程桥梁,无设计图纸可查阅。随着近年来开发区工业项目的崛起,重载车辆日益增多,日平均重载交通量 300辆,平均载重35吨。自2012年冬,该桥出现了板顶塌陷,靠铺钢板维持交通。2014年7月,博兴县开发区决定对该桥进行维修加固、更换上部结构。设计单位滨州市公路勘察设计院对旧桥下部进行了调查,发现该桥梁5架盖梁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裂缝,位置是以柱子两侧居多,特征是自顶面向侧面延伸、上宽下窄、部分贯通,顶面裂缝宽度0.5至2mm不等。经专家根据现场情况分析认为,病害原因是盖梁总体配筋不足,不能满足目前的重荷载,尤其是顶面的受压区。
二.施工方案
根据以上情况,设计部门做出维修加固方案,首先对裂缝进行处理,然后对盖梁截面加大并加固,并由专业加固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具体做法是:
1.裂缝处理
对1.5mm以下的裂缝进行封闭,防止水、潮气进入缝内,造成钢筋锈蚀及混凝土的冻胀;对1.5mm以上的裂缝采取先封闭,再注胶。
1.1原材料
封闭用胶采用四川省隆昌县承华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CH-2D A型胶,对该胶体进行试验技术指标检测结果如下:
检
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混凝土内聚破坏) ≥2.5 3.25
灌注胶体采用日本生产的BL-GROUT裂缝修补胶。其技术指标检测结果如下表:
1.2 设备
泥子刀、台秤、注胶嘴、注胶器、黄油枪。
1.3工艺
封闭注胶采用壁可法施工,该方法从施工顺序上讲是采用封缝、灌缝的先后次序,具体做法是先用封闭胶体将注胶嘴固定在裂缝上,注胶嘴应自下而上、间距15cm,然后将封闭胶体采用腻子刀沿缝抹宽3cm,即完成封缝。10小时后,开始注胶,先将BL胶的A、B料按照1:2的重量比进行混合、搅匀,倒入黄油枪,再利用3kg的压力注入注胶器,注胶器的腔体采用橡胶制作,注入后腔体鼓胀,而后将注胶器通过旋转卡口拧在注胶嘴上,此时,胶体将进行自吸式渗流入连通的所有缝隙内。注胶时应按照先下后上的原则,即将注胶器首先插入最下面一个注胶嘴上,待上一个注胶嘴内流出胶体后,拔出注胶器,并封闭下面的注胶嘴,再将注胶器插入上一个注胶嘴,依次类推,待最上面的注胶嘴内流出胶体,则全部封闭注胶嘴,完成注胶过程。经试验,胶体的渗流深度能达到1m。但需注意封缝的严密性,否则,胶体将沿周边细微裂缝或缝边渗出,而减小缝内压力,使得胶体不再向内渗流。10小时后可将注胶嘴从盖梁表面去掉,并对盖梁进行磨光,为下一道工序—粘钢板打基础。
2.粘钢板
粘钢板用胶采用四川省隆昌县承华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CH-2A A型胶,对该胶体进行试验性能检测结果如下:
钢板采用6mm厚Q235普通钢板,双面打磨除锈,内侧均匀涂刷以上胶体。
根据盖梁裂缝情况及图纸设计,确定钢板的位置,弹墨线,钢板打眼,盖梁打膨胀螺丝,深度、间距及直径均应按照设计图纸确定,按好膨胀螺丝后进行挂板,拧紧膨胀螺丝,将外露的膨胀螺丝锯掉,钢板与盖梁表面之间的缝隙,应沿钢板四周均应用以上胶体进行封灌缝,膨胀螺丝与钢板的间隙也应填满胶体并在膨胀螺丝顶端粘上专用钢筋帽。
3.加大盖梁截面
根据分析裂缝成因,对盖梁表面凿毛2cm,植筋并将原盖梁顶加铺10cm水泥混凝土。植筋深度为20cm,采用φ12螺纹钢,横向间距15cm。植筋采用南京产天力信TLS-303型高强植筋胶,其技术指标如下表:
将罐内的胶先搅拌均匀,然后把胶掏出放于容器加入1%-2%固化剂(注:每次混合不宜超过500克的植筋胶),AB混合均匀,注意翻至底部,混合均匀后应尽快将胶灌至钢筋孔内。
打孔时尽量避开原盖梁配筋(试验确定),按照设计深度打孔后,采用空压机清孔,确保孔内清洁,采用胶枪自孔底开始注胶,以注满孔深的2/3为宜,将钢筋旋转插入孔中,胶体固化时间一般在夏季施工时在2个小时左右,在此期间,保持钢筋勿动,48小时后进行拉拔试验,抗拔力不小于钢筋设计强度。
按照设计绑扎钢筋网、架设模板、浇筑混凝土,完成盖梁截面的加大。
4.更换桥面板及桥面系
根据现场破坏情况,上部全部拆除,按现行规范更换桥面板及桥面系。
三、使用效果
该桥处于博兴县工业区的出口,位于化工路与国道G205交叉口,大型重载车量多、速度慢,对桥梁的承载要求高,同时对桥梁的破坏严重。该桥自2014年年底加固通车至今已5年,使用状况良好,下部无任何裂缝出现。
参考文献
⑴滨州市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的博兴开发区化工路胜利河桥施工图
⑵《混凝土无机锚固材料植筋施工及验收规程》(DBJ/T50-032-2004)
⑶《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GB50367-2006)
论文作者:高天才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胶体论文; 裂缝论文; 钢板论文; 桥梁论文; 钢筋论文; 博兴论文; 螺丝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