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论文_黄涛 杨唐峰

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论文_黄涛 杨唐峰

(东华大学,上海市 200000)

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政治语篇中,政治家们往往通过概念隐喻传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以期寻求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文章通过分析习近平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演讲,总结六种在政治语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政治语篇

一、引言

提起隐喻,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一种修辞手法。概念隐喻则认为隐喻普遍存在,隐喻不单单是语言的特有现象,而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概念隐喻的提出者 Lakoff 和 Johnson 认为人们借以隐喻来构建概念,隐喻是人构建概念的方式。概念隐喻认为人们会运用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的概念去构建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政治语篇具有其特殊性,区别于日常普通的话语,政治语篇往往较为复杂,包含生僻难懂的政治概念,同时带有巩固己方观点,寻求听众认同的目的。因此需要借助隐喻来构建普通民众较为陌生的政治概念,从而起到宣传和说服的作用。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1月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并列出六种最为明显,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隐喻。

二、理论背景

早期的隐喻研究认为隐喻是语言特有的一种现象,对语言起着美化、修饰的作用。而该观点以及早期隐喻研究的代表人物当属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语言的装饰品。在接下来的2000多年里,隐喻是语言特有的修辞手段这一观念主导了隐喻的研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lakoff & Johnson 引入了概念隐喻这一观念,隐喻研究开始了其认知语言学转变。而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 & Johnson 提出了概念隐喻的核心观点,即 “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即体现在语言中 ,也体现在思想和行动中。人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从本质上讲也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其中一个核心概念便是映射,即两个概念域原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原域往往是一个具体的、熟悉的、容易理解的概念。而目标域则是一个抽象的、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跨域映射,将熟悉的概念投射到陌生的概念之上,以期认识新概念。在此基础上Lakoff 和 Johnson 具体的概念隐喻,如 “ARGUREMENT IS A WAR”(争论是一场战争),“LOVE IS A JOURNEY(爱情是一场旅程)” 等等。在此将争论、爱情等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分别用战争和旅程来表达。

三、政治语篇中四种种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的数量数不胜数,纠结概念隐喻到底有多少是并无太多意义。Lakoff 和 Johnson 认识到了这一点,只是根据不同隐喻的特点将概念隐喻大致分为了三种: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同样,在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数量众多,对每种概念隐喻逐一分析没必要且无意义。因此,通过分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演讲,该篇政治演讲中存在着五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要概念隐喻:战争隐喻、有机体隐喻、机器隐喻以及建筑隐喻。

1、战争隐喻

例一: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

例二: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

例三:各国应该超越差异和分歧,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包容发展,携手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简单来讲,概念隐喻即用一种概念(原域)构建另一种概念(目标域)。那么,顾名思义战争隐喻即用战争这一概念构建政治语篇中的各种概念。例一的战争隐喻体现在“冲击”一词,战争中才会有进攻,有进攻才有的冲击—一种进攻带来的伤害,或者负面影响。在此政治语境中“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显然是受到进攻的一方。例二的战争隐喻体现在“合作”与“对抗”两词中。战争之中才存在着盟军的合作和敌军的对抗。在此语境中主要讲了各国之间在经济上应该成为可以合作的盟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三“分歧”一词将将各国比作了战争中的各方,在在自身的利益上有着分歧。

2、有机体隐喻

例一: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

例二: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

例三:世界经济刚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回升态势尚不稳固

有机体隐喻将国家等一些行政机构化作活的生命有机体,如人,动植物。例一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视为有机体,具体来讲是一种动物,因此才可以抬头。例二将“国际经贸”视作有机体人类,打通血脉后才能有健康发展。例三将“世界经济”比作有机体,因此世界经济才能够“走出”危机。世界经济摆脱危机状态,自然得益于世界各国的努力,而不是它“自己”走了出来。

3、机器隐喻

例一: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

例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例三: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

机器隐喻将国家或政治概念比作机器,因此可以推动发展,为其他活动提供动力。例一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视作一台机器,可以“推动”经一步的对外开放。例二将“经济全球化”比做机器,它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而例三将中国比作机器,中国这台机器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4、建筑隐喻

例一: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例二:各国应该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例三:从经济增长、就业......等主要指标看,中国经济运行都处于合理区间,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重要基础

建筑隐喻将国家等政治概念比作建筑,既然是建筑,那么建筑需要构建、建筑有基础等等概念便出现在政治语篇之中。例一“建设” 开放型世界经济,显然是将开放型经济比作建筑,要完成该建筑,需要一层层的建设。例二“构建”国际经贸规则体系,那么该体系便成了建筑,相比例一,例二的“构建”蕴含着更多一层含义,即该“体系”建筑不止是需要我们建设,还需要我们设计。例三“全年目标”被比作建筑,而之前的成就都是在为完成该建筑打“基础”。有了基础,建筑才能继续建设。

四、结语

文章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习近平在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演讲进行了概括与分析,结果显示概念隐喻大量存在于政治演讲之中,其作用是帮助听众更好的理解生僻、抽象的政治概念。同时发现四种类型的概念隐喻出现频率较高,即战争隐喻、有机体隐喻、机器隐喻以及建筑隐喻。

参考文献

[1]Lakoff,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 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朱炜,贺宁杉.隐喻与政治语篇的建构[J].南昌大学学报.2011.(3)121-125.

论文作者:黄涛 杨唐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论文_黄涛 杨唐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