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发展道路新探_科教兴国战略论文

我国科技发展道路新探_科教兴国战略论文

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新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道路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教兴国,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战略,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战略。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战略,它在科技思想上体现出了许多创新之处。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它对具有中国特色科技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一、科技发展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主战场, 全面促进社会发展

科技发展目标的定位是选择和确定科技发展道路的首要因素。在这方面,科教兴国战略有明显的新突破。

在科教兴国战略之前,中国所提出的一系列科技思想中,对科技发展目标的理解通常是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致都是如此。当然,过去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对科学技术应当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某些非经济方面也有过阐明。例如,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曾对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做过阐明;而且,不论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丝毫没有否认和排斥科学技术精神价值以及其他社会价值的意味。但是,从整体上说,过去对科学技术应当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得力度不够,也不够全面。现在,科教兴国战略尽管依然十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主战场,但毕竟把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也纳入了自己的基本发展目标。

《决定》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都突出强调了如下几个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工作要把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推动社会领域的科技进步”、“依靠科学技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科技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率先垂范,为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宣传和普及科技知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支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和“重视软科学研究及应用,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等。

把全面促进社会发展纳入科技发展目标,这不单单是科技发展目标在范围上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科技发展目标正在大踏步走向合理化。

首先,科学技术以全面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无疑会更加有利于社会进步。以全面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不仅使科学技术有可能全方位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使社会各个方面有可能真正奠定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而且,还将使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负面问题,在科学技术的有力帮助下,及时得到解决。

其次,科学技术以全面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也有利于科技自身的发展。科学技术以全面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将会有利于避免单纯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科学技术学科、分支或课题重要性标准的错误倾向,从而使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得到协调发展;同时,科学技术以全面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将会使科学技术从社会各个方面获得更多的理解、支持和推动,从而为科技发展营造更加优越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此外,在促进经济发展问题上,科教兴国战略较之以前我国提出的其他科技思想,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

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不过,在科教兴国战略之前所提出的科技思想里,当涉及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的时候,总体上是侧重于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速度的。例如,“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等提法,都主要是着眼于促进经济增长的速度,至少,没有把促进经济增长质量作为科技发展的目标独立出来予以强调。

科教兴国战略则明确地突出了科学技术应当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目标。这一点,在《决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都有显著的表现。例如,《决定》的第三部分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李鹏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应当说,经济增长质量较之经济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中一个更为深层、更为关键的问题。把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延伸到或侧重点集中到经济增长质量上去,毫无疑问,这当是科技发展目标上的一种进步或飞跃。

二、科技发展策略:立足自主研究, 引进与自主研究相结合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究开发是科技发展的两种常见方式。就技术引进而言,任何国家、地区或单位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回避它,但,技术引进有其固有弊端。这主要是指,它将无形中使引进者失去主动,受制于人,并且抑制了本身自主开发能力获得发展的机会。此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最尖端的高科技、最前沿的科学成果、涉及重大商业利益或国防事务的最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事实上,世界上从来也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单纯依靠技术引进而置自主研究开发于不顾强大起来的。因此,不论对任何技术引进者,尤其是对一个国家,自主研究开发都是须臾不可离的。一般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技术引进应尽量体现提高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目的,力戒脱离自主研究开发而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等等。

总之,技术引进是手段、是权宜之计;自主研究开发是立足点、是根本大计。一个国家一定要牢牢立足于不断提高和发展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基础之上。当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只有在科技发展的全局上充分体现自主研究开发为主的路线,才能更有利于本国的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80年代初,日本所提出的“科技立国”方针的核心就是实现引进和模仿为主向自主研究开发即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相比较之下,我国的科教兴国没有明确指出这种转变,所提出的观点是重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结合,但其精神实质依然是对自主创新的高度关切。

例如,《决定》明确指出,“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相结合”,乃是科技实际工作要把握的基本原则之一。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而且,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作为事关我国科技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作了专门阐述。他提醒人们“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宋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则以1/5的篇幅着力论述了自主创新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在任何形势下,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一直是对外开放的重点内容之一。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甚至形成了技术引进的热潮。尽管后来也逐步注意了技术引进中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问题,但技术引进与自主研究开发之间的关系一直处理得不尽如人意。例如,据统计,我国至1984年底,彩电装配线共引进116条, 比西欧经济共同体十几个国家的总数还高出5倍!这种大量重复引进不仅浪费了国家资财, 而且严重脱离和抑制了我国在有关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过去所提出的科技思想相比,像科教兴国战略中这样突出地强调自主创新问题还不多见。为此,我们认为,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意之一。

三、科技发展体制:把“稳住一头, 放开一片”提到国策高度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为了推进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和人才的合理分流,要“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加强基础性研究,发展高新技术研究,放开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研究开发经营活动”。兹后,“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思想便被确立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

“稳住一头”,就是保持一支精干的科研力量,从事基础性研究、有关国家长远利益的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攻关活动。这些研究,以政府投入为主,也要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以增强科研工作活力;“放开一片”,就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大批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的机构面向市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实质上是“依靠”和“面向”方针的深化和发展。其指导思想是要按照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组织结构,转变运行机制,分流科技人员,逐步改变科研机构重叠、科技力量分散、科技工作在高低两个水平上严重重复的状况,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技力量的纵深布局,进而促进科技生产力的解放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充分肯定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思想,把它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的重要方针,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

例如,《决定》的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就是以相当的篇幅,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作了纲要式的论述。《决定》强调,科技体制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今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调整科技系统的结构,分流人才。要真正从体制上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加强企业技术开发力量,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即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决定》还对“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做了原则性说明与布署。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对“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都是科技进步不可缺少的手段,“党中央提出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针,体现了这两种手段结合的内在规律。”李鹏和宋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也都分别就“稳住一头,放开一片”这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针的含义、作用与实施措施等项内容作了阐明。

自从“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提出以后,在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贯彻执行该方针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关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尤其它对基础研究所起的作用究竟如何,各界尚有不同看法;对“稳住”和“放开”的对象理解不一;对“一头”能否“稳住”信心不足;如何真正“放开一片”,并让“一片”面向市场,促进科技生产力的解放,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科教兴国战略对“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不仅充分肯定,而且,内容上予以深化,把它作为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的重大措施,列为国策,不能不说是其新意之一。

四、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的素质提高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在科技发展中重视科技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特色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思想一贯强调的一个重点。

粉碎“四人帮”不久,邓小平就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了科技队伍和优秀人才培养问题。他说:“我们还要在努力提高现有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同时,大力培养新的科学技术人才”。“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要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革命事业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学事业同样需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邓小平说:“《决定》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 邓小平又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以上数例,足见邓小平是何等重视科技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培养的了。

另外,科学技术发展要把服务于人的素质提高作为目标之一,也多次被强调,成为中国当代科技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早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就曾把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为大会的主题之一,并且明确提出:“专业队伍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尖兵和骨干力量,他们担负着科学技术上的攻坚任务,担负着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技术的任务。”1986年9 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教育科学文化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重要条件。当今世界,科学越来越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成为代表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应当更加自觉地依靠科学,发扬尊重科学,追求知识的精神,努力在全民族范围扎扎实实地组织教育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1994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就科学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的素质提高作了说明和布署,强调科普工作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普及三个方面推进。在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科学思想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培养和提高公众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较之以往的科技思想,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新颖之处就是把上述两个方面联系在了一起,把人的素质提高明确地作为科技发展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并以此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思想。为此,特别突出了科技和教育的互相依存关系,把科技和教育作为服务于“兴国”目的的一个整体来看待。《决定》第八部分的标题就是“建设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把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提出来了。《决定》强调“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经济、科技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培养、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科学技术人才,建设一支跨世纪宏大科技队伍”,强调“教育是基础。要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及其他各类教育上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后备力量。”同时,号召科技界发扬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在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率先垂范,作出贡献;在广大人民中积极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用科学战胜迷信、愚昧和贫穷,把人民的生产、生活导入文明、科学的轨道。”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把“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作为一个独立部分予以重点阐述。他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要求教育部门和科研机构要把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看作“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则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时重视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李鹏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把“科技振兴的关键是人才”和“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作了发挥。宋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则在强调“各类人才全面发展,形成浩浩荡荡的大军”的同时,重点对重视和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了讨论。

科技发展把人的素质提高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这一科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选择。依靠人的素质提高,其中包括依靠科技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浸透着人的因素第一和重视实践的观点;服务于人的素质提高,则直接体现了以人的解放为社会进步根本内容和基本目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总的看,科教兴国战略关于具有中国特色科技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建设是相协调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科技经济或以科技为支柱和龙头的经济,它迫切要求科技面向经济,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提高本国的自主研究能力,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加快本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要求科技发展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体化的灵活机制,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并最终使得科技发展有利于人的解放。总之,科教兴国战略所阐发的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策略、体制和中心环节等方面,无不蕴含着适应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精神。科教兴国战略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的探索,标志着解放后中国科技发展道路探索的最新发展。

以上,我们简略地考察了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技思想上的创新,表明了该战略的科学性和战斗性。不过,我们万不可误认为,科教兴国战略是一剂灵丹妙药,有了它,既可以自然而然地兴国,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兴科教了。

首先,应当摆正科教兴国的位置,准确理解科教在兴国中的作用。严格地说,科教在兴国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必备前提,或者说,经济和社会要实现现代化,无论如何是离不开科技和教育的支撑的。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经济才是真正现代化的经济,用现代化科技武装起来的社会才是真正现代化的社会。但科教绝不是经济和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条件。单纯依靠科教,而缺乏其他条件的配合,国家是不能真正达到兴盛目的的。其他条件既包括体制上的,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也包括文化心理上的,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和民族性格、等等。其它条件不仅制约着国家的兴衰、而且也制约着科学自身的发展。明确这一点的意义是,要充分认识到兴国必先兴科教,但又不仅仅是兴科教。不能轻视也不能过分夸大科教在兴国中的意义。总之,在兴国大业中,给科教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这样做,归根结底既有利于兴国大业,也有利于发展科教自身。

其次,要克服实施科教兴国的障碍因素。科教兴国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认识不端正、不深刻,无法贯彻落实该战略;但是,科教兴国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即便思想上认识到了科教兴国的内在根据和重大意义,由于利益驱动或客观条件限制等因素,科教兴国也未必能真正贯彻实施下去。就是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尚有大量障碍因素存在,必须与之作不懈斗争,坚决予以克服。

例如,“短期效应”即是最常见的障碍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目前政治体制改革起步较晚,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不完善,一些单位的领导只追求向上负责,而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于不顾。他们认为,科技见效慢,教育是花钱为别人培养人才,自己任期内用不上。因此,不愿向科教投资。他们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依然想方设法铺摊子、上规模、大量投放人力和物力,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即便依靠科技,也不是志在提高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而是热衷于一揽子引进、重复引进等,以期取得短期效益。

“不正当竞争”是另一种常见的科教兴国障碍因素。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不成熟、不配套。从市场体系看,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等基本的要素市场尚未获得充分发育和较快发展,而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投机性较强的市场却有畸形发展的势头。市场体系的不完整抑制和扭曲了市场经济对科技的正常需求;从市场规则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市场行为的约束已主要不是靠政府规定和道德规范,而是日益依赖法律约束。在市场规则没有合理形成并发挥有效作用的情况下,法律不健全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相当普遍。于是,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法律观念也就不可能得到强化。结果,假冒伪劣、哄抬物价、违约毁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正当竞争同样也抑制和扭曲了市场经济对科技的正常需求。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是我国当前存在的另一种相当突出的科教兴国障碍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实行承包制和股份制的国有企业,投资责任依然没有明确,产权约束和风险约束的机制基本没有形成。负盈不负亏的经营机制使得企业外延生产方式的自发倾向有增无减。同时,国有企业的这种状况进一步对非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不够明确相比较,非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一般是相对明确的。二者在竞争中,后者占有明显优势。因此,非国有企业可以依托国有企业这棵大树获得更多的好处和便利,从而绕过科技,单纯依靠外延生产方式,也可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科技投入不足”是一种直接威胁科技自身发展的科教兴国障碍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低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其结果,科研单位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单位普遍感到经费短缺,以至大大限制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科技自身不能兴盛,自然就难以奏兴国之效了。对这个问题,至少需要算三笔帐:一笔是国家每年的支出如何用得更加合理,尽量向科教事业多投点资。这涉及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如何摆正科技发展和其他事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如何正确处理科技发展和基本建设投资、福利投资等近期目标的关系问题;另一笔是在军事科技投入与民用科技投入两方面,如何尽量向民用科技投入倾斜。解放以来,我国一直优先发展国防科技,而对那些大面积的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民用科技存在某种程度的忽视或无暇顾及。事实上,少量的国防科技尖端项目并不足以提高社会生产力,相反,在科技水平整体落后的情况下,尖端技术的发展往往比发达国家要耗费更多的国力,因而有可能造成社会生产力发展上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因此,应当努力探索如何摆正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科学技术上军转民的途径等问题;第三笔帐是如何在科技部门内部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问题。现在,不少的科技部门存在如下令人不安的现象:一方面,科技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科技经费却被严重地浪费。例如,行政性开支过大、将科研经费挪为它用、科技经费不能优先分配到那些最需要经费的科研人员名下,等等。

以上数例,足见科教兴国的障碍因素不仅大量存在,而且是十分顽强的。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逐一克服这些障碍因素,才有希望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科教兴国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国认识到科技和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决心高举科教兴国的旗帜向现代化目标进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和历史潮流的明智之举。我们相信,科教兴国战略将会使正在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人民如虎添翼,早日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

标签:;  ;  ;  ;  ;  ;  ;  ;  ;  ;  

我国科技发展道路新探_科教兴国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